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
课题名称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型 复习课
课程标准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1年版2022年修订印制)》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内容要求4.1编写。内容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明追求真理的过程。”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选自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第一框,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涉及的内容有“认识”、“实践”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情分析 本框内容面向的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理解世界的物质性,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但对于认识论的内容并不了解;在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但未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情感方面,通过之前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定的了解,但未能产生的认同感。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认识并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精神,增强创新意识。
公共参与 投身社会实践,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要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 实践的特点
教学难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 黑板、粉笔、多媒体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梳理框架 带领学生回顾知识点,梳理出知识逻辑,绘制思维导图。 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养成善于思考习惯。
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对每个知识进行讲解回顾,对学生有疑惑的知识再次讲解,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 设置背诵时长,进行课堂提问,过关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回忆知识,确保对该框知识全部理解弄懂。 子目一 实践与认识P48-49 1.认识 (1)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3)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背诵,教师提问,生生相互提问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深入理解本课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梳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会对背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巩固本框所学知识,做到知识升华,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解。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