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教学立意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二、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程的核心与灵魂,同时也对课程内容起着链接的纽带作用。笔者将本课的课程立意放在“汉承秦制,有所损益”上,力图探求汉朝在从秦朝手中接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后是如何改造秦制、来巩固国家的统一的,试图让学生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灭亡的原因,并掌握分析分体、解读史料的方式与方法。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课上承《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最后一课。时间上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囊括整个汉朝,内容上包括西汉与东汉的衰亡以及两汉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汉朝前承秦朝大一统的开创性局面,后启中国社会大一统的稳定局面,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四个子目,前三个子目在时间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又有与课标内容高度契合的知识,第四个子目主要内容是介绍两汉时期的文化。根据课标要求,本课试图将重放在前三个子目,第四个子目仅做归纳与简略介绍。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面向的学生群体为新高一学生,对于汉朝的基本事实,学生在中学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在细节上并不熟悉,尤其是东汉这部分的历史。学生在初中对汉朝历史的学习也过于表面化并且存在着一定的断裂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动态地看待历史。 本课的时间跨度大,本质上是用一节课讲完汉朝的历史,内容多且相对枯燥。与秦朝许多开创性的制度不同的是,汉朝更多的是将秦朝的制度继承下来并且不断修缮,使其适应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教学目标通过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繁盛、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大起义等历史事件的了解,把握汉朝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理解汉朝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掌握农民起义原因与过程。 通过对不同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发展、衰亡的学习,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通过阅读地图、路线图等形成对历史事件立体、动态的认识。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知道汉朝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中外朝制度、察举制度等建立的原因,学会用客观、辩证、全面的观点看待历史。 通过对汉朝兴衰的了解,能够感悟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与衰亡的原因,感受两汉时期人民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形成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尊崇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教学难点 二、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西汉与东汉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1、郡国并行制度的建立与推恩令的实行 2、刺史监察制度的确立 汉承秦制3、皇权的加强与中外朝制度的建立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5、经济措施6、边疆政策 三、东汉的兴衰 1、东汉建立的背景 2、光武中兴 3、党锢之祸 4、黄巾起义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2、文学3、科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西汉海昏侯墓的图片,从奢华的出土文物出发,向同学们简要介绍海昏侯其人,作为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死后的仪制却与列侯别无二致,此外其随葬品中出土了大量的儒家经典等。海昏侯墓很好地反映了汉朝的政治生态与文化习俗。 观察课件中的图片,跟随老师思考问题。 从考古学热点切入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教师用平实的语言,简要介绍从秦末农民战争到西汉创立之间的历史,提问西汉最初的社会局面是怎样的?同时展示材料一,使学生通过分析材料1了解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经济局面。 材料1: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五石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尽,自天子不能具骍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邀请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汉初统治者恢复社会局面的措施。 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教师以材料2中汉文帝举例,展示汉初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具体措施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并且通过材料3的阅读、分析,了解到文景时期对社会的恢复效果 材料2: 每逢灾荒之年,汉文帝往往令诸侯不必进贡,开放以往属于皇家所专有的山林池泽,使民众能够通过采集渔猎及副业生产保障温饱,度过灾年,扭转经济危局。 汉文帝时代,直接从事耕作的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曾经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宣布全部免去田租。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废除了诽谤妖言之罪,认为这一罪名使得众臣不敢尽情直言,而皇帝也无法得知自己的过失,允许臣下大胆提出不同的政见。 汉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按照犯罪情节的轻重,规定不同的服役期限。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诞生》 材料3: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 ——班固《汉书》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阅读并且分析材料,归纳材料中汉文帝的做法,了解文景之治对西汉经济的恢复。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以及对材料的归纳能力。二、西汉的强盛 一、 教师介绍汉承秦制的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西汉向秦朝学习的具体制度。从而引出对郡国并行制、丞相制度、监察制度内容的介绍。 教师设问:通过展示西汉异姓、同姓诸侯国分布图设问西汉为什么要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并展示史学家的观点,引导学生总结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材料4: 汉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取得鉴戒。除确认虐用其民是秦亡的主要原因外,又把秦未行分封和秦速亡联系在一起。认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 --汪篯:《汪篯汉唐史论稿》 封建之残念,战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 --钱穆《秦汉史》 一方面是这样的制度能拉拢当时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不惜代价分化瓦解敌人;另一方面是这样的制度有利于君主集中权力。 --李凯:《历史解释与历史连续性—以汉初郡国并行制为例》 引导学生分析诸侯分布图中的因素,询问学生这两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西汉初诸侯国面积大,势力大的特点,从而引出对七国之乱的介绍。 七国之乱示意图 教师以吴王刘濞为例,向学生们介绍文景时期诸侯势力大,与中央冲突不断的问题。 教师通过图示法向学生介绍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实质,是不用一兵一卒就是诸侯国瓦解。 材料5: 一方面,“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户邑以封子孙,致使王国里不断分出若干由郡统辖的小侯国,一时诸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 另一方面,对于一直渴望削弱地方诸侯势力的王朝中枢来说,这一政策收到了《汉书·诸侯王表》所谓“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的效用,中央政府不必专意打击损抑,各个诸侯国已经在实际上自行解体。 --王子今:《秦汉史:帝国的建立》 二、展示汉朝十三州监察图,并设问,汉武帝为何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通过展示汉武帝的六条问事,向同学们介绍刺史制度设立之初的政治生态,而六条问事即是对刺史制度设立的原因。 材料6: 一条,强宗豪右田宇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淫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 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袄祥讹言。 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顽。 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鉴。 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 --《汉书·百官公卿表》 三、作为汉承秦制之一的丞相制度也是汉武帝改革的关键,教师通过介绍汉武帝与田蚡的故事,阐述汉武帝初期相权过大的现象,并设问学生“汉武帝是如何解决相权过大的问题的?” 材料: 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并在左右。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中外相应以义理之文,大臣数诎。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权力而亲自处理政务,开始更多地利用尚书这个办事机构。以后,尚书的职权逐步扩大,尚书令秩禄也逐步增高,达千石。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虽是以后的事情,但汉武帝时期尚书的地位、用已经开始起了性质的变化。 --林剑鸣《秦汉史》 引导学生归纳出汉武逐渐削弱相权的过程,并展示汉武帝年代丞相的下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汉武帝后期,丞相的地位已经下降的事实。 在思想上,汉武帝并没有采取秦朝时期法家的思想,而是按照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儒家思想作为正统,董仲舒推行儒家的理由是什么呢? 材料7: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通过带领学生分析材料,了解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是统一。同时向同学们董仲舒时代儒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出这是儒学有着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外儒内法的特点。 材料8: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皆尊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 —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 具体而言,法家的一套施政思想、手段因最具实用价值,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由于法家名声不佳,往往暗用明不用,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最后向同学们介绍汉朝的经济制度(略)和边疆政策,尤其是对西域的开辟于中国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汉初郡国并行制的范围以及从汉初到汉武帝郡国与中央关系的变化,并且跟随老师思路,总结史学家的观点。 学生通过识图,了解到汉初诸侯国强大的原因、七国之乱的大致路线、推恩令的实质。 在材料上,应该掌握概括史料,形成历史解释的能力。 掌握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对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三、东汉的兴衰 一、教师通过讲授法介绍西汉灭亡与王莽政权被推翻的历史事件,并邀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填写光武帝刘秀建立汉朝之后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通过展示东汉末年几代皇帝的即位年龄、死亡年龄、外戚干政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到东汉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实质,引出党锢之祸对政治生活的残害,并进一步阐述东汉末年发生农民起义的原因。 材料14: 材料9: 窃见比年以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柚空于公私之求,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 --《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 饥馑暴至,军旅卒发,横税弱人,割夺吏禄,恃者寡,所取者猥。万里悬之,首尾不救,徭役并起,农桑失业,兆民呼嗟于昊天,贫民转死于沟壑矣。 --仲长统《昌言·损益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 在学习过东汉灭亡的原因之后,向同学们展示林剑鸣:《秦汉史》的目录,引导学生归纳西汉、东汉灭亡的原因。 学生通过观察图,提取关键信息,了解东汉政权衰亡的原因,分析两汉衰亡的原因。 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读图、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四、两汉时期的文化 这一部分不做重点内容,实际授课过程中,这部分内容很可能没有时间讲授,教师主要应该将文化与政治生活相联系,归纳出现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将课本中的文化进行归纳,笔者的归纳为:史学、文学、科技(医药、农业、天文、数学)课堂小结 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以及相应的教学活动,对西汉与东汉的历史有所掌握。教学反思1、本课因为时间举例学生较为久远,所以难以与学生产生共情心理,学生理解一些内容较为困难。 2、本课使用的材料过多,真正到实践中学生未必都能接受。 3、本课内容过多,同时存在着一些内容上的重复。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