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秋》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欣赏歌曲《秋》总旋律并进行演唱,感受、了解音乐如何描绘秋景及表现与之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2.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比较、总结音乐与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在表现“秋天”同一题材时艺术特点上的相同与不同。教学重难点1.感受不同音乐作品和不同艺术形式是如何表现秋天的。2.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音乐与相关艺术的表现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天净沙·秋》古诗赏析白朴(元代) 《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朱庭玉(元代) 《天净沙·秋》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解与诗人意同。辞柯霜叶,飞来就我题红。诗人们对秋天有不同的感悟,最让你印象深刻的秋景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描绘秋景、对秋天的感受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的主题词。如“金色”“收获”“红叶”“谷穗”“登高”“旷远”“赏荷”“狩猎”“载歌载舞”“凋零”“萧瑟”等。【设计意图】古诗的导入给学生以古典文学语言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感悟历史、人物的空间。二、新课1.欣赏音乐【设计意图】自主赏析,了解、感知音乐如何描绘秋景,体会其抒情性,在教学中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2、介绍维瓦尔第与《四季——秋》。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作曲,约作于1725年,每首均由快板、慢板、快板三乐章组成,巧妙地运用全奏与独奏的交替,一呼一应,饶有情趣。每个乐章前附有短诗,表现乐曲的意境。分段欣赏,请学生伴随音乐朗读每个乐章前的附诗。启发学生讨论乐曲表现了哪些生活场景(如村民的舞蹈、酒宴、狩猎、枪声、犬吠、野兽的恐惧、奔跑、死亡等)。师:第一段旋律比较欢快,你们能想象到人们是一种什么心情呢?生:高兴、喜悦。师:好,所以呢这一段就表现了农民们载歌载舞、喜庆丰收的场面。那么第二段呢,是由小提琴演奏的,这一段的旋律和第一段是不是不一样呢?生:是,比较抒情。师:好,第二段由小提琴演奏出歌唱性的旋律,比较抒情,他描绘了秋天的美景,赞颂了秋天的美丽。最后一个乐章表现了什么呢?生:猎人狩猎的场景。师:好,第三乐章呢是由第二乐章的抒情段转变为欢快的曲调,表现了猎人秋日狩猎的场景。【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简单自然奠定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可以满足部分学生表达自己的意愿,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3.配乐诗朗诵《秋》(1)引导学生默读短诗《秋》体会音乐与文学作品的意境。(2)播放音乐《秋》,同学诗朗诵。【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朗诵表演能力。4.请同学思考并举出其他描绘大自然和生活场景的音乐作品的例子,调动学生个人的音乐经验,引发其对于音乐具有描绘性功能的认识和兴趣。【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理解的能力,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三、小结十月金秋,丹桂飘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用心感受一下秋天的吧。在《秋》的旋律中结束本节课。【设计意图】简单回顾,回归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