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自然环境的地域性差异培优练习(含解析)咸水自然冻融法是通过冬季抽提深层地下咸水对盐碱土进行灌溉,低温下咸水冻结成冰,初春咸水冰缓慢融化入渗,通过较晚融化的微咸水和淡水对表土盐分进行淋洗,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我国最适合采用咸水自然冻融法的地区是( )A.藏南地区 B.川西地区 C.北疆地区 D.江南地区2.最适合在应用咸水自然冻融法的地区种植的作物应是( )A.深根作物 B.浅根作物 C.喜湿作物 D.耐寒作物3.推测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 )A.维持时间较短,表土盐度一段时间后回升 B.地区限制性强,在我国适宜推广的范围小C.春季咸水冰融化,下渗增多而使土壤过湿 D.抽取深层地下水,易形成“地下漏斗区”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4.图中( )A.①③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B.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C.③⑥两地气候类型不同但成因相似D.⑤⑥两地气候类型相同成因也相似5.图中⑤地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主要原因是( )A.受盛行西风吹拂B.受近地面逆温的影响C.受海陆风的影响D.受气流垂直运动的影响偃松是一种珍贵的常绿针叶树种,在我国大兴安岭海拔8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其树干变直立为伏卧地面匍匐生长。下图示意大兴安岭偃松分布状况,下表为大兴安岭偃松生长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海拔高度(米) 偃松树干长度(米) 偃松根径(厘米)800-1200 2.9 5.21200-1600 5.8 6.71600以上 2.5 3.16.与1200-1600米范围相比,影响800-1200米范围内偃松生长状况的限制因素是( )A.坡向 B.气温 C.光照 D.风力7.在1200米以上地区,树干匍匐生长有利于偃松( )A.抵御严寒 B.固定土壤 C.抵御大风 D.增加下渗8.随着该地区气候变暖,1600米以上地区偃松林的分布高度和树干长度将( )A.升高 变长 B.降低 变短 C.升高 变短 D.降低 变长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提琴市场,巴西红木是制造各种提琴琴弓的重要原料。巴西红木主要生长在临海的高温暖湿环境,生长极为缓慢,成材大概需要80年,故其原生林面积较小,经济价值高。下图为巴西区域简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巴西红木最可能生长在图中的(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10.巴西红木成为提琴琴弓原料的主要原因是( )A.材质稀有 B.运输方便 C.木质颜色 D.木质坚硬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等温线、雪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1.该区域( )A.为高山地区 B.为高原地区C.山体呈东西走向 D.地貌由风力堆积形成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南坡为阴坡,因而雪线低 B.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C.北坡为阳坡,因而雪线高 D.北坡为迎风坡,因而雪线低13.图中①②间的典型植被及其形成原因是( )A.高山草甸—冰雪融水量大B.针阔叶混交林—冰雪融水量大C.高寒荒漠—气温太低D.高山针叶林—冰雪融水量大,但气温低下面两图分别是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①~⑧代表不同的植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4.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为(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东坡⑤自然带的形成与沿岸暖流有关B.西坡山麓⑦自然带的形成受盛行西风影响C.西坡山麓⑤⑥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D.东坡①自然带受地形影响,南北狭长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16.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A.山麓青青草 B.地表风沙少 C.树上柑橘红 D.草场牦牛跑17.某考察队在当地最可能拍摄到的植被是( )A.胡杨 B.翠竹 C.垂柳 D.雨林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下图为我国某流域的山地垂直带谱,该流域地质构造复杂,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目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比例占耕地总面积的23%。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该山地位于( )A.粤 B.晋 C.甘 D.滇19.该流域干热河谷带所占比例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最可能是( )A.林地 B.草地 C.水域 D.耕地20.该流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土地荒漠化 B.土地红漠化 C.土地石漠化 D.冻土退化21. 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甲地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2)分析乙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22.图一为某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图二为该山地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图。图二中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类型的气候区,丁是该山地所属的气候区。读图,回答问题。(1)图一中自然带①为________,②为________。(2)判断甲、乙两气候区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并分析其主导因素是什么?(3)③处气候是否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它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4)结合气候类型说明丙处植被具有的特征。23.读非洲和乞力马扎罗山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甲图中a、b、c、d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自a到d一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何种地域分异规律?(2)甲图中a自然带有丙、丁两处的分布,其中____处的分布为非地带性现象,导致a自然带在该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3)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完整,其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坡高于北坡,而雪线高度却是南坡低于北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1.C2.B3.A【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咸水自然冻融法是通过冬季抽提深层地下咸水对盐碱土进行灌溉,低温下咸水冻结成冰,初春咸水冰缓慢融化入渗,通过较晚融化的微咸水和淡水对表土盐分进行淋洗,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咸水自然冻融法的目的是为了改良盐碱地,说明适合在容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我国藏南地区发展的是河谷农业,不易发生盐碱化,A错误;川西地区降水较多,不需要大量灌溉从而产生盐碱化,B错误;我国北疆地区降水少,水资源不足,发展农业需要引水灌溉,不合理地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适合采用咸水自然冻融法,C正确;我国江南地区农业主要以水田为主,不易产生盐碱化,D错误。故选C。2.根据材料,水自然冻融法是通过冬季抽提深层地下咸水对盐碱土进行灌溉,低温下咸水冻结成冰,可推测咸水冻结成冰后,盐分析出,冰块含盐量较低,接近淡水,开春后,气温回升,冰块融化,缓慢渗入地下,对植物根系进行补水,因此最适合在应用咸水自然冻融法的地区种植的作物应是根作物,B正确;初春咸水冰缓慢融化入渗,入渗缓慢,且冰块较少,对深根作物起到的补水作用小,A错误;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的区域,一般较为干旱, 蒸发旺盛,不适合喜湿作物生长,C错误;较寒冷区域由于气温低,蒸发弱,不易发生土壤盐碱化,D错误。故选B。3.根据材料信息,抽提深层地下咸水对盐碱土进行灌溉,低温下咸水冻结成冰,初春咸水冰缓慢融化入渗,通过较晚融化的微咸水和淡水对表土盐分进行淋洗,因抽提的地下咸水较少,低温下咸水冻结成的冰数量有限,且抽取的地下水中的盐分也不易流失所以在淋洗之后,维持时间较短,表土盐度一段时间后回升,A正确;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提深层地下咸水分布,所以在我国适宜推广的范围大,B错误;因抽提的地下咸水较少,低温下咸水冻结成的冰数量有限,所以下渗的水不太多,不会导致土壤过湿,C错误;冬季抽取深层地下水对盐碱土地进行灌溉,所需水量并不太多,不易形成“地下漏斗区”,D错误。故选A。【点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答题语言:“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的比重”“发展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衣业产业化进程答题语言:“对农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3、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答题语言:“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等。4、加强衣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改善、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农田等。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治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乱砍滥伐等现象。4.A5.C【分析】4.结合经纬度及陆地形状可以判断该区域为非洲,读图及图例可知,①②④均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地中海气候,⑤⑥为热带雨林气候。①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为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③地中海气候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两地气候的成因都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故成因相似,A正确。②④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②地是因为地势高,气温较低,对流弱而降水少,④地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而降水少,成因不同,B错误。⑥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暖流增温增湿,故与③地气候成因不相似,C错误。⑤地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有关,与⑥地成因不同,D错误。故选A。5.图中⑤地位于赤道地区,不属于西风常年控制的范围,同时西风影响区域风向不会有明显的昼夜之分,A错误。近地面产生逆温时,大气比较稳定,大气的平流运动弱,雾气不会飘向内陆,B错误。⑤地位于西部沿海,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的比热容更大,日出以后升温慢,气温比陆地低,其气压比陆地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沿岸雾气在日出后逐渐飘向内陆,C正确。对流运动旺盛,空气垂直运动,不会导致雾气飘向内陆,D错误。故选C。【点睛】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是非地带性的气候,按照理论东非高原地处赤道附近,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它的海拔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热草气候。6.C7.C8.A【分析】6.根据图中可看出,此图中大兴安岭偃松分布的坡向是一致的,没有差别,A错误;800—1200米处海拔更低,气温更高,风力更小,长势应该更好,但根据表格可以看出,1200—1600米处的偃松的生长状况更好,BD错误;在结合图中信息,1200以下地区有落叶松的种植,落叶松比偃松较为高大,遮挡了阳光,导致偃松接受的光照不足,C正确。故选C。7.在1200米以上地区,海拔高,风力较大,树干卧地面匍匐生长能够使树木接近地面,树木变矮,减少大风的影响,抵御大风,C正确;干卧地面匍匐生长并不能抵御严寒,也不能固定土壤,AB错误;增加下渗是土壤水下渗,而不是植被偃松下渗,且匍匐生长也不能增加下渗,D错误。故选C。8.根据图中表格信息,1600米以上地区的偃松林与1200—1600米海拔高度地区的偃松林相比,树干长度短,偃松林根径浅,原因是1200—1600米海拔高度地区的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为充足。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热量条件的改善,使得同一自然带的上限上升,热量条件改善使树木生长状况更好,所以偃松林的分布高度和树干长度将升高、变长,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某地植物种类丰富的原因:纬度低,山体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带性显著;跨纬度广,热量条件差异大,适合多种植物生长;跨经度广,降水量差异大,适合多种植物生长;位于气候的过度地带,适合多种植物生长;当地人类活动少,破坏少,或注重对植被的保护,使得植物种类丰富。9.A10.D【分析】9.根据材料信息,巴西红木主要生长在临海的高温暖湿环境,①地位于沿海,纬度低,全年高温,且受暖流及东南信风迎风坡的影响,降水丰富,高温暖湿,适合巴西红木生长,A正确;②地和③地并未临海,BC错误;④地虽位于沿海,但地处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不适合巴西红木生长,D错误。故选A。10.根据材料信息,巴西红木主要生长在临海的高温暖湿环境,生长极为缓慢,成材大概需要80年,可知,因生长缓慢,木质坚硬,作为提琴琴弓原料质量好,D正确;材质稀有并不一定适合,如果材质稀有,但本身质量不好,便不适合做提琴琴弓原料,A错误;运输方便不是成为提琴琴弓原料的主要原因,C错误;提琴琴弓原料对颜色没有特殊要求,最重要的还是质量,C错误。故选D。【点睛】特殊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分析步骤:1、研究该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要素去分析该地种值这种农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或不利自然条件)。11.A12.B13.C【分析】11.海拔高于500米的地形是山地或高原,该地等高线较密集,地势起伏大,属于山地,而且山峰海拔超过5500米,为高山,A正确、B错误;根据指向标,山体呈南北走向,C错误;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相对高度不大,如沙丘,D错误。故选A。12.由图可知,7月3 ℃等温线分布的海拔,南坡比北坡高,说明同一海拔,南坡气温高于北坡,故南坡属于阳坡,AC错误;判断迎风坡与背风坡主要看雪线高低,南坡雪线海拔约5 500米,北坡雪线海拔高于5 500米,南坡为阳坡且雪线低,说明南坡为迎风坡,降雪量大,B正确、D错误。故选B。13.南坡为阳坡,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进而可知7月为最热月,图中①②间最热月均温3 ℃左右,植被难以生长,应为高寒荒漠,C正确。故选C。【点睛】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主要取决于温度和降水两个基本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会影响雪线位置的高低。降水量越大的地区,雪线的位置越低。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山地的阳坡获得太阳辐射多,温度高,融雪快,雪线位置高;而阴坡因气温低,融雪慢,雪线位置低。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位置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位置高。山地的缓坡容易积雪,则积雪越多,雪线位置越低;陡坡积雪易下滑,雪线位置就较高。14.D15.B【分析】14.读图可知,植被⑥分布在30°S~37°S大陆的西侧沿海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因此植被⑥所在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读图可知,东坡⑤自然带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一侧,其形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A错误;西坡山麓⑦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是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深受西风的影响,B正确;西坡山麓⑤⑥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C错误;①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在东坡分布范围广,D错误。故选B。【点睛】陆地自然带是由气候、生物、土壤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有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等。16.A17.A【分析】16.根据图中信息显示,该地区全年降水量低于200mm,降水稀少,说明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我国西北地区山麓地带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地下水出露,形成绿洲,适宜牧草生长,是人口、城市和农田的集中分布区,A正确;气候干旱,地表多风沙,B错误;柑橘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C错误;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D错误。故选A。17.胡杨主要生长在气候干旱地区,耐旱,生命力顽强,我国西北地区多胡杨分布,A正确;翠竹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B错误;垂柳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西北地区不适合垂柳生长,C错误;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D错误。故选A。【点睛】土地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2)植被稀少,地表裸露;(3)大风频繁,风蚀强烈; (4)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5)全球变暖,蒸发旺盛。2、人为原因:(1)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2)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工矿交通不合理建设,不注意环保;(3)人口激增,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18.D19.B20.C【分析】18.据图可知,该流城山地有常绿针阔林带分布,应该位于亚热带,可排除位于温带的晋、甘,故B、C项错误;广东没有干热河谷分布,干热河谷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D项正确。故选D。19.干热河谷是由于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谷地气温高,降水少面形成的,因此可推测草地在干热河谷带所占的比例最大,故B选项正确;林地、水域、耕地在干热河谷带所占的比例小于草地,故A、C、D项错误。故选B。20.由材料分析可知,该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由于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占比较大,且人类活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地表岩石裸露,导致土地石漠化,故C项正确。土地荒漠化通常出现在我国西北干早半干旱区,故A项错误。土地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根据海拔信息,该地不属于江南丘陵,故B项错误。该流域没有冻土分布,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以我国某流域的山地垂直带谱为载体,考查植被分布特点。21.(1)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对流运动弱,降水少。(2)乙地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纬度较低;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面临海洋,为来自印度洋东南信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受沿岸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详解】(1)读图可知,甲地自然带为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地处刚果盆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形成。但东侧为东非高原,因地势高,改变了水热状况,导致对流减弱,降水减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是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因而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2)乙地离赤道远,不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但形成热带雨林带。据图从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综合分析乙地热带雨林带的成因即可。乙地受东南季风影响,自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水热条件好。【点睛】22.(1)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2)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3)不符合,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它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植被属于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根系发达,具有耐旱的特征。【分析】本题以山地植被垂直变化示意图和气候类型图为情境,考查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气候与植被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详解】(1)①位于山地针叶林带上侧,水分和热量条件变差,应该为高山草甸带,②位于积雪冰川带下侧,热量条件差,应为高寒荒漠带。(2)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从甲到乙,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符合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其主导因素是水分。(3)③距海较近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不符合地带性分异规律,属于地方性分异现象。③地处半岛内部,海拔较高,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影响。(4)丙地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常绿硬叶林,叶片常绿、坚硬,因夏季炎热干燥,植被具有耐旱的特征,根系发达。【点睛】23.(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丁;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流经。(3)乞力马扎罗山所处的纬度低(赤道附近);海拔高,相对高度大。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降水量和气温是影响雪线的重要因素,南坡位于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分析】本题以非洲自然带分布为载体,考查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读图分析和识记能力。【详解】(1)结合非洲自然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出四个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结合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可以判断出图甲中四字母代表的自然带的名称,a、b、c、d分别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四自然带南北更替,反映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2)热带雨林带应分布于赤道附近,图中丁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达到了南纬20多度,属于非地带性现象,该现象的形成与信风、洋流有关。,甲图中a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中丙分布于赤道附近,形成原因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为地带性分异规律,而丁处的热带雨林带的分布,远离赤道,但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且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3)解答时应注意本题实际上是三个问题:自然带完整、森林带和草原带南北坡高度差异、雪线高度南北坡差异三个现象的原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低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低随山体海拔的升高水热变化显著,呈现出的垂直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自然带更完整。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海拔超过5000米,因此自然带分布完整。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乞力马扎罗山山位于赤道附近,没有明显的阴阳坡,因此植被分布主要受降水影响。由于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可受东南信风影响,其中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因此乞力马扎罗山的森林带和草原带分布的海拔上限南坡高于北坡。影响雪线高低规律总结:①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②温度:低纬度,温度高,雪线高;高纬度,温度低,雪线低。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夏季,温度高,雪线高;冬季,温度低,雪线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升高。③坡度: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高。④当规律①和②矛盾时,规律①优先。由于乞力马扎罗山山位于赤道附近,没有明显的阴阳坡,而南坡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水分条件要优于北坡 ,因此雪线高度低于北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