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程标准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类型、分布及特点,分析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成因。2.结合不同地区的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地域差异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地域外部条件包括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常常影响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导致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表现自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在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在大陆内部,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交换存在差异,自然环境演化过程也不相同,从而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高、低纬地区间的地域差异: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热带与寒带不同的景观。空间尺度上的地域差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差异,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则属于更小尺度的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的地域分异分布: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一定范围内。实例: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在中纬度地区,大陆东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大陆西岸分布着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注意:自然带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并不存在明确的界线。由于不同自然区域间的水热条件具有过渡性特征,自然带之间也相应地具有过渡性地特征。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成因: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地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地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规律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地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地方性分异规律成因: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地地域分异。典例:在温带湿润区高而陡的山坡,降水较多地转化成坡面径流,未被土壤吸收,供植被生长地水分较少,山坡上只能生长较耐旱的针叶树、灌木等;而在低洼的河谷,周边汇水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只有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才能生长落叶阔叶林。于是,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典型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分布及成因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盛行离岸风;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域,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问题探究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如表所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或纬度变化的方向) 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图示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中纬度地区典型案例 沿20°E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对的变化: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中纬度(40°N~60°N)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方法技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的因素垂直带谱的分布特点①同一自然带在山地阳坡的分布高度高于阴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②纬度低的高大山地自然带数量多于纬度高的山地。③山地雪线高度与气温、降水、坡向、地形的关系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南北延伸很长。“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跟踪检测1.类型植被类型 分布 环境 植被特点①热带雨林 ________气候区和________气候区 终年________、降雨________ 植物________旺盛生长,植物种类________、垂直结构________,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②常绿阔叶林 ________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________,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________。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________,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③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________气候区和________气候区 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________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________个月,且降水________ 乔木叶片________,________季发叶,________季落叶④亚寒带针叶林 ________大陆和________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夏季短促、________,冬季漫长、________ 以________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________【答案】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 高温 丰沛 全年 丰富 复杂 亚热带季风 高温多雨 温和 常绿 春末夏初 简单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4~6 3~4 适宜 宽阔 春季 秋季 亚欧 北美 温和 寒冷 松、杉 抗旱抗寒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为使城市更加美观、整洁,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在某道路两侧设置了绿化隔离带,并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但数年后,两侧隔离带的绿化景观却出现明显差异:一侧人工栽种灌木修剪整齐(下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下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1)从区域的角度,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道路两侧____A.用地类型不同 B.居民喜好不同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2)结合材料,判断该区域所属的自然带并说明理由。____(3)从区域的角度,指出解决材料中反映现象的可行措施。____【答案】D 该区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杂树为非人工植被)有落叶和新叶发芽,且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所以判断该区域位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由高一级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同一级区域间加强交流和协同管理。【分析】本题以城市绿化隔离带为材料,主要考查城市景观差异的原因,自然带等相关问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题目要求就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详解】(1)结合材料,两侧均为绿化用地,所以用地类型相同,A错误;绿化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且数年前种植植物一致,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差异,B错误;数年前两侧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所以景观规划也是一致的,C错误;而统一规划却造成不同的景观差异,尤其是一侧修剪整齐,另一侧则杂树丛生,说明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所以管理要求不一致,D正确。故选D。(2)材料“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该区域的地带性植被(杂树为非人工植被)有落叶和新叶发芽等特征,再结合材料“我国东部地区”,判断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依据区域的特点——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判断该区域所属自然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要解决因为行政管辖要求不同,对绿化隔离带的管理不同而形成的景观差异,就必须要加强区域管理,可以由高一级区域进行统一规划或者如果两侧是属于同一级区域,那么可以采取同一级区域间加强交流和协同管理。从而解决绿化隔离带景观不同,或者杂乱无章的现象。3.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示意图”,回答问题。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注:生物量是单位面积内生物体的总质量(干重),单位为kg/㎡(1)描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特点________。(2)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主要与________密切相关。(3)热带雨林的生物量为________kg/㎡,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为________kg/㎡。影响这两种森林生物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双项选择)。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太阳辐射量(4)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重要纬线)附近,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重要纬线)附近。我们把这种随________而变化的自然地理现象称为纬度地带的差异。【答案】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低纬度(北纬0°到20°)和高纬度(北纬80°到90°)地区,太阳辐射量的变化幅度较小,中纬度地区变化幅度较大 纬度 27 9 AD 赤道 纬度 北极圈【分析】本题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和“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差异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影响等知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回答问题。【详解】(1)读图并描述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体现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原理的认知过程。答题时需注意数值变化幅度,得出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幅度较小,中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变化幅度较大的结论。由图可知,随纬度的升高,太阳辐射量逐渐减少,且中纬度地区变化幅度较大,而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变化幅度较小。(2)在第(1)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后面的设问奠定基础。由图可知,太阳辐射量主要的变化趋势是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因此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主要与纬度因素密切相关。(3)读图并判断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思考生物量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由图可知,热带雨林的生物量为27kg/㎡,亚寒带针叶林的生物量为9kg/㎡。热带雨林地区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量大,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亚寒带针叶林地区相反,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和太阳辐射量。(4)首先,读图描述热带雨林与亚寒带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再进一步设问这种空间分布体现出的地理规律,呼应前面的内容,引出纬度地带差异这一新概念。由图可知,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极圈附近,自然带随纬度而变化的自然地理现象所体现的规律被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智利阿塔卡马沙漠号称“世界干极”,平均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然而由于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的偏东信风势力减弱,致使流向太平洋西部的温暖海水滞留在东部)的影响,2015年9~10月,该沙漠中休眠已久的花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形成了“沙漠花海”的自然奇景。如图为阿塔卡马沙漠位置和相关地理景观示意图。(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气候在阿塔卡马沙漠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2)说出图中甲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成因。(3)结合材料,分析2015年9~10月阿塔卡马沙漠出现“沙漠花海”的原因。【答案】(1)该地区年均温较高,年降水量稀少,蒸发量大,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2)热带雨林带。纬度较低,地处热带;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受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降水增多;充足的水分和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分析】本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详解】(1)本题可以从自然环境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寒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致使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水少所以植被稀疏;沙漠广布,土壤贫瘠;自然地理环境总体表现为“干旱”的突出特征。(2)读图可知,甲位于巴西东南部,属于非地带性因素形成的热带雨林带。具体成因包括该地纬度较低,全年高温;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带。(3)本题需要结合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知识回答。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南赤道暖流减弱,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导致位于太平洋东部的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雨水下渗和当地的高温促使沙漠中的种子迅速发芽、生长、开花。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南美洲自然带分布图材料二:钢铁工业是巴西的重要工业部门,其铁矿石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二位,铁矿石平均铁品位55%。圣卡塔琳娜州的贝罗奥里藏特南部的淡水河谷是其铁矿石最大产地,巴西铁矿石主要通过图巴朗港口输出(下图)。煤矿集中在圣卡塔琳娜州(64%)、里约州(33%)。但巴西的焦煤资源和产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2015年进口量达到1100万吨,哥伦比亚是重要的焦煤进口国。(1)请说明自然带A→B→C的更替规律及成因。(2)说出自然带C的名称,并从洋流与地形的角度简析自然带C分布狭长的主要原因。(3)指出巴西钢铁工业布局特点,并分析原因。(4)请写出南美洲属于哪一个世界文化圈?并说出一项属于该文化圈的典型文化事物。【答案】(1)纬度地带性,A-B-C,随着纬度递减,太阳辐射递增,热量也随之增加,形成不同的自然带。(2)图中C是热带荒漠带,南北长的原因是沿岸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东西窄的原因是东侧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沙漠分布在西侧狭窄地带。(3)钢铁工业布局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南各州的内陆地区。接近铁矿产地和煤炭产地;靠近港口,接近消费市场,便于产品的出口。(4)拉丁美洲文化圈;墨西哥金字塔/阿根廷探戈舞/巴西桑巴舞和狂欢节/马丘比丘古城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影响因素及工业区位知识、文化圈知识等,试题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详解】(1)自然带A→B→C南北更替,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的成因主要是不同纬度导致的热量不同。随着纬度递减,太阳高度变大,太阳辐射递增,热量也随之增加,形成不同的自然带。(2)图中C自然带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延伸到赤道附近,是热带荒漠带。图中C是热带荒漠带,南北长的原因是沿岸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东西窄的原因是东侧受安第斯山地的阻挡,水汽难以向东深入,沙漠分布在西侧狭窄地带。(3)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描述点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从图可以看出钢铁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各州的内陆地区,整体布局不均衡。主要是由于东南各州的内陆地区接近铁矿产地和煤炭产地,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靠近港口,便于产品的出口,接近消费市场。(4)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属于拉丁美洲文化圈,该文化圈的典型文化事物主要有:巴西桑巴舞和狂欢节,阿根廷探戈舞,墨西哥金字塔、马丘比丘古城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