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3.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
难点: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播放各种声音,让学生聆听,谈感受
(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刺耳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
新课讲授:
探究点一、噪声的来源
活动1:思考与讨论: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noise)则令人心烦意乱。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噪声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2:阅读教材P42“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归纳总结1: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如:建筑工地上各种机器轰鸣声,飞机起飞和下降时巨大的响声等。
活动3:做一做:
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的波形 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
归纳总结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活动3:结合现实生活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1.噪声的来源有哪些?
2.我们是否可以将它们分类?
归纳总结3:
噪声的来源分类:
日常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等。
工业生产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等。
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建筑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时发出的噪声等。
探究点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活动1:请同学阅读43页噪声的来源,并讨论下面的问题:
1.找出噪声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0 dB的意思是什么?
播放相关视频,验证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
活动2:请同学讨论思考题: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补充)
总结归纳: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②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③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例如: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活动3:小资料
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研究表明:噪声不仅对人的听力造成影响和损伤,而且也会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噪音较大的环境下的人易患高血压,所以专家称噪音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探究点三、控制噪声
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4 “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思考题: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归纳总结: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
活动2:回答下面的思考题: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总结归纳:控制噪声也要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即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
) (

穿越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
) (

摩托车的消声器
)
活动3:做一做
用闹钟做声源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1)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用泡沫塑料垫起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置于空纸盒中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 用棉花塞住耳朵
(在人耳处减弱)
把噪声叫做“隐形杀手”。现代的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环境保护的重要项目之一。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一般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家用电器、机动车等在设计时都应考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练习:
1.过春节,人们喜爱放鞭炮。对此,你认为下列观点最正确的是  
A.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鞭炮声不算噪声
B.放鞭炮没有任何好处
C.放鞭炮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等问题
D.用收录机播放鞭炮声的录音,就不存在噪声污染了
【答案】C
【解析】过春节时人们喜爱放鞭炮,放鞭炮能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但它会产生噪声、空气污染问题。用收录机播放鞭炮的录音,虽然没有环境污染,但是也有噪声污染。故、、错误。
故选:。
2.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阳信县组织的“空中课堂”线上学习中,有许多与声现象有关的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B.同学们听到老师的声音不是老师声带振动发声的
C.不看画面只听声音就能根据音色辨别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讲课
D.同学们在线上课堂上听到的所有声音不一定是乐音
【答案】B
【解析】.调节手机音量,改变了扬声器的振动幅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故正确;
.同学们听到老师的声音是老师声带振动发声的,故错误;
.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不看画面只听声音就能根据音色辨别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讲课,故正确;
.同学们在线上课堂上听到的所有声音不一定是乐音,故正确。
故选:。
3.下列关于噪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指没有声音
B.的环境是人类最理想的安静环境
C.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锻炼人的听力
D.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健康
【答案】D
【解析】.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错误。
.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故错误。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所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可使人失去听力,故错误。
.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它使人烦躁不安,有害身心和身体健康,故正确。
故选:。
4.古时排萧又叫做“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如图所示),所以人们都说“参差不齐”,关于排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听到的萧声是由于竹管振动产生的
B.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萧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D.为了不影响邻居,吹奏排箫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听到的萧声是由于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错误;
.不同长度的竹管内空气柱长短不一样,因而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也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会不同,所以竹管参差不齐,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正确;
.萧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故错误;
.为了不影响邻居,吹奏排箫时将房间的窗户关闭,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错误。
故选:。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住宅楼安装双层玻璃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C.声音和激光都能传递信息,而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只有主人说话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调
【答案】B
【解析】.住宅安装双层玻璃窗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错误;
.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故正确;
.声音和激光都能传递信息,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错误;
.因为每个人的发声音色不同,而声纹锁是依据音色来进行判断的,只能按照设定的音色打开,主要依据不是音调,故错误。
故选:。
课堂小结:
一、噪声的来源
1、定义
(1)从物理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保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来源: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划分噪声的声音强弱等级:分贝 符号“dB”
2.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的途径
1.防止噪声的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在人耳处减弱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的来源
1.噪声的振动都是无规则的;
2.凡是影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声音都是噪声。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等级:噪声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适宜学习的强度为30~40 dB。
2.危害:从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产生一系列的效应。
三、控制噪声的方法
1.在发声处控制;2.在传播过程中控制;3.在声源处控制。
【课后反思】
本节教材的物理知识较少,教学中要从保护环境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此前,学生已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了人耳听声的原理,理解了声音的三种特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噪声,受过噪声的一定危害。因此,通过本节教学后学生应该较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噪音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护意识。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