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二节洋流课程标准1.结合图文材料,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2.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基础知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概念:盛行风吹拂海绵,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在海洋表层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运动的方向还受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分布规律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中低纬度海区形成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的大洋环流,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南极大陆外围,海面广阔。这里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北印度洋海区,冬季盛行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动,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动,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和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影响 举例气候 促进高、低纬度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 低纬度海区水温不会持续上升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西欧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副热带大陆西岸寒流→沿岸荒漠景观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 寒流和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大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海水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在离岸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偏离海岸,深部冷水带着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也会形成著名渔场 秘鲁渔场、索马里渔场、本格拉渔场等特别提醒:暖流的水温不一定比寒流的高暖流与寒流是相对于其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在同一纬度的海区,若两海区纬度差别较大,可能会出现高纬海区的暖流水温低于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的现象。思维拓展:索马里渔场是季节性的,试推测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提示:夏季 索马里半岛夏半年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沿岸形成上升流,底层海水上泛使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冬半年盛行东北风,为向岸风,不能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较少。问题探究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洋流分布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如图所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分布海区 中低纬度海区或热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流方向 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 呈逆时针方向组成环流的洋流性质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暖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寒流 大陆东岸或大洋西岸附近海域:寒流;大陆西岸或大洋东岸附近海域;暖流太平洋 北太平洋南太平洋 ——大西洋 北大西洋南大西洋 ——南印度洋 ——北印度洋海区东、夏季环流系统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图甲)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图乙)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渔场形成的条件大陆架形成渔场,可从三方面分析:①大陆架海水较浅,太阳辐射照到海底,有利于鱼类饵料(浮游生物)的繁殖和生长。②大陆架底部沉积着由大陆带来的泥沙,有利于鱼类产卵发育。③大陆架与大陆相连,由大陆流来的江河带来的各种有机物为鱼类和浮游生物提供养料。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可从两方面分析:①寒暖流交汇的海域,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到上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从而吸引大批鱼群到来。②寒暖流交汇的海域,常有随寒、暖流而来的冷水性和暖水性鱼类聚集(鱼类对迎面而来的洋流性质感到不适应,不敢继续前进),因而鱼群众多,形成大渔场。如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我国的舟山渔场等。上升流海区形成渔场在副热带大陆西侧海域,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冷海水上泛,将深处的磷酸盐、硅酸盐带到表层,给浮游生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从而形成渔场。海雾的形成与分布形成: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下。分布:①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②寒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③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跟踪检测1.下图为某大洋洋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海水温度分类,洋流②④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2)假如美国西海岸某小学生向海里扔了一个漂流瓶,几个月后被日本一个学生捡到,则该漂流瓶最可能依次经过的图中洋流是______。(3)乙处有世界著名渔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4)日本沿岸原油泄漏,说明洋流对原油污染的影响。【答案】(1)暖流寒流依据:洋流②位于北半球,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即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故为暖流;洋流④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即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故为寒流。(2)④①②(3)乙处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形成世界著名的渔场。(4)洋流可以将原油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是同时也扩大了污染范围。【分析】本大题以某大洋洋流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洋流的分类、洋流流向、渔场的形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按海水温度分类,洋流可分为暖流、寒流。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即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即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洋流②④均位于北半球,洋流②大体流向为自南向北流,即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或由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为暖流;洋流④大体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即由较高纬流向较低纬或由水温低的海域流向水温高的海域,为寒流。(2)从图中的洋流流向和美国、日本的地理位置,可以判断漂流瓶由美国漂到日本经过的路线。美国西海岸某小学生向海里扔了一个漂流瓶,之后漂流瓶随加利福尼亚寒流(图中④),北赤道暖流(图中①),日本暖流(图中②漂流,最终被日本的一位同学捡到,该漂流瓶最有可能经过图中的洋流的顺序是④①②。(3)乙处为日本的北海道渔场,该处有自北向南的寒流和自南向北流的暖流流经,寒暖流交汇,海水受到扰动,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有利于渔场的形成。(4)主要从动态的视角认识洋流的运动过程。洋流对海洋污染物既有利也有弊。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洋流加快了污染海区的海水净化速度;另一方面,污染物也会随洋流扩散到其他海域,从而扩大了污染范围。2.读某海域洋流及污染分布图,完成问题。(1)澳大利亚大陆西侧洋流的性质是________,简述判断依据。(2)在澳大利亚大陆东侧洋流所在海域画两条过洋流的等温线,分别标注t1和t2,其温度值关系为t1>t2,表示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3)描述澳大利亚大陆东岸海水污染扩散的方向,并指出其主要影响因素。【答案】(1)寒流;寒流由纬度较高海域流向纬度较低海域。(2)见下图:(3)向东、向南扩散(由近岸向海洋扩散)。主要影响因素:洋流。【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地理简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洋流的分布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详解】(1)读图可知澳大利亚西侧的洋流是从高纬度地带流向低纬度地带的,因此可知其西侧的洋流为寒流。(2)洋流是海水温度的影响因素之一,暖流流经海域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域,寒流反之。从图中获取信息,澳大利亚大陆东侧洋流自纬度较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纬度较高(水温低的)海域,所以该洋流的性质是暖流。该海域位于南半球,所以两条等温线中温度较高的t1纬度较低(在北侧),t2纬度较高(在南侧)。由于受暖流影响,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海域,表现为海水等温线向南发生弯曲。本题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利用图像(等值线)表达地理事物特征的能力。(3)由图和图例可知,原油污染海域位于北部地区,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影响,污染主要向东、向南扩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近岸海域污染比较集中,由近岸向海洋扩散。故其影响因素是洋流因素。3.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简析图示地区湖泊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____(2)试判断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原因。____(3)如果图中海洋为太平洋,那么图中洋流流经的海域形成的渔场可能是____,成因是____【答案】地处20°S附近的大陆西岸,降水少,蒸发旺盛;沿岸地区有寒流流经,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该地区降水减少;该湖泊为内陆湖,河水带来的盐分在湖泊中积累。 甲河流所在地区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原因:甲河流所在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降水稀少;该纬度海域位于大陆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降水较少;河流发源于山地,夏季高山冰雪融水量大。 秘鲁渔场 受沿岸上升流的影响,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饵料丰富,吸引鱼群来觅食【分析】本大题以世界某区域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咸水湖的成因、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渔场的形成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主要从湖泊所在地区气候特征、沿岸洋流性质及湖泊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由图可知,该湖地处20°S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且纬度较低,蒸发旺盛。该地区位于南半球,图中洋流自南向北流,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使该地区降水减少。图中湖泊地处内陆地区是内流湖,湖水参与水循环,只有通过蒸发实现,造成河流携带的矿物质在湖泊中富集,逐渐形成咸水湖。(2)甲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应从甲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地形特征和洋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由图可知,该湖地处20°S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该地气候受自南向北流的寒流的影响,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使该地区降水减少,因此雨水补给少。图中山地海拔高,有高山冰雪分布,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成为甲河的主要补给水源。(3)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大陆西岸,如果图中海洋为太平洋,则该渔场可能是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的秘鲁渔场。该地处在东南信风带内,东南信风从南美大陆吹向太平洋,表层海水在风力作用下向北流,而原海域流走的海水则由深层的海水来补充,受沿岸上升流的影响,冷海水上泛,带来了海底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虾提供充足的饵料,形成大渔场。4.读印度洋(局部)洋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出该季节甲地的主要风向,并分析成因。____(2)比较同纬度①②两海域的水温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____(3)①地沿海的渔民发现冬季和夏季渔业产量相差较大,简析原因。____(4)此时,若②海域一艘油轮发生石油泄漏事故,在洋流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向偏____方向漂流,洋流对石油污染所起的作用是____简析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的原因。____【答案】风向:西南风。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 差异:①海域水温低于②海域。原因:①海域受寒流影响,水温偏低,而②海域受暖流影响,水温偏高。 冬季,①地盛行东北风,为向岸风,海水在①地堆积,阻止了底层海水上泛,上升流较弱,上泛的营养盐类物质少,鱼类饵料少,渔业产量低;夏季,①地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底层海水不断上泛,上升流较强,上泛的营养盐类物质多,鱼类饵料丰富,渔业产量高。 南 加快事故海域的海水净化速度,但会扩大污染范围 原因:油膜覆盖海面,海水中缺氧,使鱼类窒息;海水污染,使鱼类中毒。【分析】本大题以印度洋局部洋流示意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南亚季风、海水水温、洋流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污染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北印度洋海域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即自西向东流的大洋环流圈,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逆时针即自东向西流的大洋环流圈。读图可知,北印度洋海区洋流自西向东流,根据“夏顺冬逆”的规律可判断出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甲地吹西南风,其成因可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角度分析。北半球的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2)关键是从①②两海区的洋流性质角度进行分析。夏季,北印度洋西侧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流走,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了上升补偿流,具有寒流的性质,受其影响,①海域水温低,②海域受暖流影响,水温偏高。(3)主要从①海域上升流的季节差异对海洋渔场的影响角度分析。①海域位于北印度洋的西侧,夏季,①地盛行由非洲大陆吹向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不断上泛,将底层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丰富,渔业产量高;冬季,①地盛行东北风,风从印度洋吹向非洲大陆,为向岸风,海水在①地堆积,阻止了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物质少,鱼类饵料少,渔业产量低。(4)根据图示南亚受西南季风影响,②海域洋流流向自北向南流,故海洋污染将向南面漂流。洋流可将污染物带走,加快事故海域的海水净化速度,同时也把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扩大了海洋污染范围。石油污染使油膜覆盖海面,导致了水中缺氧,鱼类大量窒息死亡,同时石油污染海水,使鱼类中毒死亡。5.区域是指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区域的自然条件是进行区域发展背景条件分析的主要要素。材料一:下图为非洲南部区域略图。材料二:下图为上图中甲、丙两地气候统计图。(1)与周边地区比,判断乙地的地势高低,并说出判断的理由。(2)比较甲、乙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3)分别说出甲、丙两地的气候类型及其多雨季节,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地势高。理由:河流大多发源于乙地,向四周流。(2)冬季甲地气温高。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地势低;受沿岸暖流影响明显。(3)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多雨季节主要在夏季,夏季盛行东南信风,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加上暖流的影响,降水多;丙地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在冬季,冬季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特征的描述及其分析,主要是分析自然地理特征。气温的差异的成因主要是从影响气温的因素来考虑,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季节、人为因素等。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要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及其分布来考虑。【详解】(1)本题地势高低的判读主要从水系特征来判断,从图中可知,乙地位于水系的分水岭处,据此可以判断,乙地的地势较周边地区要高。(2)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地形、海陆位置、季节、人为因素等。据图可知,甲乙两地的区别在于海陆位置和地形,甲地地处沿海地区,冬季受海洋调节作用强加上受到沿岸暖流的影响,气温较高,乙地地势高且位于内陆地区,冬季气温较低。(3)甲地从最冷月均温来看属于热带地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多雨季节集中在夏季,主要原因是夏季受来自海洋上的东南信风影响加上暖流的增湿,降水较多;丙地最冷月均温也在0℃以上,为亚热带气候,根据降水特征可知,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在冬季,原因是冬季受到温暖湿润的西风带的影响,夏季受副高控制,较为干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