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基础知识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及含义表现形式 含义地壳运动 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或变味,也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 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特别强调]①并不是所有内力作用都进行得很快,会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会使地表发生显著变化。②并不是所有的内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影响。③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是风化作用的两种基本类型。④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⑤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现形式 含义风化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侵蚀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对地表的破坏搬运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堆积 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者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3.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降水充沛的热带、温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流水地貌发育。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强劲,风沙地貌广布。[易误辨析]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何区别?提示:风化是岩石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坏。虽然有个“风”,但它与风并无关系。风力作用包括风蚀、搬运、沉积等,大多指风的物理能量的表现。[易误辨析]冻融作用与冰川作用有何区别?提示:冰川地貌和冻融地貌是两种地貌类型。冰川地貌是在有冰川或曾经有冰川的地方,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冻融地貌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土壤或岩层中冻结的冰在白天融化,晚上冻结,或者夏季融化,冬季冻结,这种融化、冻结形成的地貌。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类别及关联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三大类岩石成因及特点岩石 成因 主要岩石 特点岩 浆 岩 侵入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在地表以下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①矿物结晶颗粒较大;②花岗岩是岩石圈最常见的侵入岩;③许多山脉的核心部分都是花岗岩喷出岩 (又称火山岩) 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玄武岩和流纹岩、安山岩 ①结晶颗粒小,有流纹或气孔;②玄武岩是最常见的喷出岩,一般形成高原 、台地沉积岩 裸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变成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在低处)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往往含有化石;③上新下老变质岩 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片理构造(了解)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循环过程:图中字母O为岩浆,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字母a表示冷凝作用,b表示重岩再生作用,c表示外力作用,d表示变质作用。(2)意义: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输出,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特别强调] ①地球岩石的主体是岩浆岩——整体地壳中,岩浆岩约占95%,沉积岩只有不足5%,变质岩最少。②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面积最广的是沉积岩,约占75%。[易误辨析]在花岗岩中常发现一种黑色的树枝状物质,酷似一棵小树或小草,它们是化石吗?提示:化石是存在于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只有在沉积岩中才能找到化石。思考: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提示:第一种说法,基本正确;第二种说法不太严谨,因为岩浆岩不是由岩石转化而来的,而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问题探究跟踪检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右图是左图中丙地的气候资料。材料二:甲地是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铜矿,该矿易采易选,冶炼铜需要大量的水。甲地经百年开采,形成了长4300米、宽3000米、深700米的巨型深坑,横亘在沙漠中,如同地球上一块巨型伤疤。现甲地所在国重视环境保护监管,建立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试从内、外力作用角度,说明乙地海岸线破碎的原因。【答案】内力作用: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外力作用: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西风迎风坡,风大浪急,海水侵蚀作用强;多地形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海岸线破碎。【分析】本题以南美洲部分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对海岸线的影响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乙地位于40°S-50°S之间,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侵蚀;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海面广阔,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位于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地形起伏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临近安第斯山脉,纬度高,曾受较强冰川作用。在这些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致使乙地海岸线破碎。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问题。挪威是南北狭长的山国,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纵贯全境,西海岸多峡湾地貌,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图示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分布状况,图示意甲半岛峡湾地貌形成过程。说明挪威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答案】冰川侵蚀形成谷地,之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谷地下部北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分析】本题以挪威为材料背景,主要考查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详解】挪威西海岸的峡湾地貌一般以冰川侵蚀作用有关。主要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当地覆盖着大量冰川,受冰川侵蚀作用形成大量向海洋弯曲延伸的“U”型谷地,随着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的冰川融化消退之后,同时海平面上升,淹没了谷地下部,从而形成现在所看到的峡湾。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甲),图乙为丹娘沙丘景观。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1)描述江心洲地貌和丹娘沙丘地貌的特点。(2)说明江心洲和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答案】(1)江心洲位于江中,由细沙组成的小岛,低水位时露出水面并与河流两岸不相连,高水位时被河流淹没。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由细沙组成,高度较大,形似山丘。(2)江心洲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的。河流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到江面开阔处,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渐渐形成江心洲。丹娘沙丘则是由风沙堆积而成。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水位低,江心洲露出水面;冬春季节多大风;大风将距离近河岸的江心洲的沙子吹向西北,受到山地阻挡风速减慢,堆积形成沙丘。【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河谷中的沙丘和江心洲为情境,同时将河流地貌和风沙地貌巧妙地整合在一起,体现试题的综合性与真实性,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将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素养渗透其中。【详解】(1)通过丹娘沙丘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分别描述江心洲和丹娘沙丘的地貌特点,需要通过观察和对比,提取图文信息进行描述。读图江心洲位于江中,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岛屿,枯水期露出水面多,丰水期出露较少,也可能消失;图示丹娘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高度较大,类似沙丘。(2)说明两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分析江心洲和丹娘沙丘的形成过程,并能建立起两种地貌的联系,对原理的掌握程度要求也较高。江心洲是一种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泥沙在较为宽阔的江面、流速减慢形成的堆积地貌。丹娘沙丘则为风沙堆积地貌,冬春季节多大风,但沙源地在哪儿呢?距离近的江心洲最为可能。结合材料中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多大风的特点,可推测其水位低的季节为冬春季,江心洲露出水面,大风吹拂沙子遇到山地阻挡,在山麓形成丹娘沙丘。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 N,106.8 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图I)。2016年7月,世界上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图Ⅱ)。(1)大窝凼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a—b—cB.b—a—cC.c—a—bD.a—c—b(2)说出平塘县大窝凼的地貌类型,并描述其突出特点。(3)从工程费用的角度,简述在大窝凼建设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优势。【答案】(1)C(2)大窝凼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其突出特点为位于贵州深山之中,四周高、中部低,形如下凹的半球;半径大;底部有裂隙,流水溶蚀作用形成。(3)大窝的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基建工程量小;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利于节省排水工程费用。【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为情境材料,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大窝凼建设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优势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详解】(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窝凼是喀斯特洼地,喀斯特洼地是可溶性岩石与流水发生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由于流水溶蚀由裂隙逐渐扩大到大坑。因此大窝凼的形成过程是c—a—b,C正确,ABD错误;故选C。(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平塘县大窝凼的地貌类型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其地貌突出特点可从分布、形态、成因、规模等角度描述;大窝凼隐藏在贵州深山之中,形如巨碗,地势四周高、中部低,有如下凹的半球;半径超过300米,半径大;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3)从工程建设成本的角度评价图示地貌建设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优势,可突出图示地貌与建设球面射电望远镜之间的天然协调关系;由材料可知,我国早期构想建设世界上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设计要求是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而大窝凼为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与构想的要求相符,是天然形成,基建工程量小;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符合坑底排水通畅的要求,利于节省排水工程费用。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智利被誉为世界“铜矿王国”,其铜矿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下图为“智利24°S附近地形剖面图”,图中埃斯康迪达为智利最大的铜矿之一,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位于东西山脉之间的中央谷地南北绵延约650公里,地势较平坦,上覆大量冲积土,是智利重要的农业分布区。(1)说明该地铜矿体形成的大致过程。(2)分析中央谷地地表形态形成的地质作用。【答案】(1)智利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断层发育;来自于地幔软流层的含铜岩浆沿断层侵入地壳,在冷却凝固过程中,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2)内力作用形成中央谷地两侧断层;中央谷地沿断层相对下陷,形成低地;河流等外力作用,把风化、侵蚀物质搬运至此堆积。【分析】本题考查铜矿体以及地貌形成过程,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对地理过程的推理能力。【详解】(1)结合材料该地铜矿形成于3千万年前沿断层侵入的三次岩浆活动,铜矿体一般产生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进行分析,说明该地(智利)位于板块的交界处,板块间相互碰撞,地壳活动频发,多断层发育;来自上地幔软流层中的岩浆(含有铜)不断侵入地壳,沿着断层上升,然后冷却凝固,铜元素富集而形成铜矿体。(2)结合材料和图可知,中央谷地是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断裂,形成的相对低洼的地堑;后期在外力作用下(河流的搬运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将泥沙带到谷地堆积,最终形成土壤肥沃的谷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