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板块运动与地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2)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4)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2.六大板块图中数码①代表美洲板块,②代表太平洋板块,③代表亚欧板块,④代表非洲板块,⑤代表印度洋板块,⑥代表南极洲板块。3.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2)相离运动→板块张裂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关键素能一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真题研析】[例1] (2022·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2)题。(1)图中海沟的成因是( )A.欧亚板块张裂 B.美洲板块抬升C.太平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俯冲(2)与海沟相伴的宏观地形有( )①海岭 ②裂谷 ③山脉 ④岛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阿留申海沟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其边界属于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2)板块消亡边界处的宏观地形有哪些?答案 (1)D (2)C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北部为美洲板块,南部为太平洋板块,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受碰撞挤压,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插入美洲板块底部,太平洋板块一侧挤压下沉,形成海沟,故D正确;美洲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B错误;海沟区域不临欧亚板块,且欧亚板块属大陆板块,板块张裂应形成裂谷,A错误;太平洋板块张裂在海底形成海岭,C错误。第(2)题,生长边界受张裂在海洋中形成海岭,在陆地上张裂形成裂谷,二者不与海沟相伴,①②错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在消亡边界挤压碰撞,大洋板块一侧下沉形成海沟,大陆板块一侧受抬升,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岛弧或海岸山脉与海沟相伴,③④正确。故选C。【素能升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 示意图 地形 实例生长边界 裂谷断层 东非大裂谷海岭、海洋 大西洋中脊消亡边界 陆陆相撞 山脉高原 阿尔卑斯山脉青藏高原洋洋相撞 岛弧、海沟 新西兰岛陆洋相撞 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日本群岛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对点精练】(2022·河南洛阳一中学模拟)板块碰撞挤压是板块构造运动的重要形式,下图示意板块碰撞挤压的四个阶段,其中甲示意一个大洋板块和另一个大洋板块的碰撞,丙示意一个大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的碰撞,乙和丁示意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据此完成1~2题。1.与图丙中山脉成因一致的是( )A.安第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C.乞力马扎罗山 D.阿尔卑斯山脉答案 A解析 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即一个大洋板块和一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与图丙中的山脉成因一致。喜马拉雅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乞力马扎罗山是火山。2.按照板块碰撞挤压的演变过程,四幅图的正确排序是( )A.甲、丙、丁、乙 B.丙、甲、丁、乙C.丙、甲、乙、丁 D.甲、丙、乙、丁答案 D解析 随着大洋板块碰撞挤压(甲)的持续,大洋板块会逐渐和大陆板块挤压(丙),直到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遇碰撞(乙),最后大陆板块俯冲到了大陆板块的下方(丁)。(2022·大庆二检)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如下图,箭头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3~4题。3.造成马提尼克岛火山锋分布的主导板块及运动形式是( )A.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B.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C.加勒比板块间歇性张裂D.大西洋板块间歇性张裂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火山锋是指板块交界处火山活动频繁的线状前沿地带”可知,火山锋应位于大西洋板块与加勒比海板块交界处。火山锋是向加勒比板块方向移动的。读图可知,大西洋板块属于洋块,加勒比板块属于陆块部分,图中板块运动方向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运动,由材料“马提尼克岛地处加勒比海向风群岛北端,火山锋的移动、停滞在该地塑造出三道壮观的火山带”可知,火山锋形成有三个,中间有停滞。所以应是大西洋板块间歇性俯冲,加勒比海板块被抬升形成三个火山锋。B正确。加勒比板块间歇性俯冲,应是加勒比板块向东移,A错误;板块张裂应是板块向两侧运动,并且形成裂谷或海洋,C、D错误。4.火山锋的存在,导致马提尼克岛( )①面积缩小 ②平均高度增加 ③长宽比增大 ④海岸曲折度增大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解析 火山锋的存在,是大西洋板块向加勒比板块移动,使加勒比板块抬升。因此会导致马提尼克岛平均高度增加,长度增加,宽度变小,②③正确;面积不一定缩小,海岸线的曲折度与海浪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有关,抬升中岛屿没有断裂,无法判断海岸曲折度的变化。①④错误;故选C。关键素能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真题研析】[例2] (经典真题·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答案 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减少地质灾害威胁。解析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素能升华】1.山地对交通线网密度的影响2.山地对交通线路选址的影响在山区修建公路线、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在下图中EF之间修建一般公路,应选择EHF;EF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可以在G处修建隧道,选择EGF。(2)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3)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4)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5)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对点精练】(2023·江苏模拟)太原天龙山公路全长30千米,为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宛若惊龙,腾飞在山脊之上。从起点到终点有四座高架桥和一处隧道。受到网民的高度关注。下图示意其中一座高架桥。据此完成5~6题。5.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布线( )A.投资少 B.起伏大C.易施工 D.线路短答案 B解析 沿山脊布线,道路只能随地形起伏,故起伏大,B正确;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投资多、技术难度大,A、C错误;不一定比沿谷地布线线路短,D错误。6.图示高架桥的修建主要是为了( )A.增加景点 B.连接景区C.方便观景 D.降低坡度答案 D解析 天龙山公路沿山脊分布,无法盘山展线,只能建设多层高架桥或隧道降低道路坡度,高架桥盘旋上升,使道路坡度减小,有利于车辆通过,故选D。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答案 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解析 图中甲段线路平直,海拔小于200 m;乙线路弯曲较多,穿越多条等高线且地势起伏大;故可从地势起伏角度分析线路平直度,继而分析车速差异。主题三 山【真题试做】(经典真题·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2)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 )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答案 (1)C (2)B解析 第(1)题,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和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可知,该山脉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是两大板块碰撞挤压而形成,与板块作用边界一致,故C项正确。第(2)题,巴西高原铁、锰、金刚石等矿藏丰富,煤炭相对较少,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主要与秘鲁上升流有关,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主要与地形、信风和暖流有关,A、C、D项错误;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主要原因是安第斯山脉位于大陆西部且地势高,导致大多河流向东流入大西洋,B项正确。【主题整合】1.类型根据山的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堆积山等。构造山是指地质构造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形成的山,主要包括褶皱山、断块山等,如喜马拉雅山脉属于褶皱山,华山是断块山;侵蚀山是指地壳上升地区,地面经外力侵蚀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如中国的泰山等;堆积山主要指火山、沙山(丘)、冰碛山(丘陵)、矸石山等。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①对气候整体影响(大尺度)角度 举例影响气候分布 如美洲西部的气候多呈现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影响全球大气环流 如东西向的阿尔卑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明显影响大范围地区的降水 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是由于盛行西风受到了安第斯山脉的阻挡;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②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角度 具体表现影响局地气温 阴(阳)坡 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的气温高于阴坡迎(背)风坡 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影响局地降水 迎(背)风坡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雨影效应)海拔 同一山体,从山麓到山顶,降水一般先增加后减少;同一地区不同山体,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影响局地气流 热力环流 如山谷风的形成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2)对河湖的影响①对水系的影响:山脉往往是河流流域分界线,影响河流流向、弯曲度等。②对水文的影响:山区河流流速较快,水能丰富。(3)对植被的影响山区植被类型多,垂直分异明显,阴坡和阳坡植被也有差异,如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4)对土壤的影响山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如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肥力差,极易出现石漠化。(5)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山地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等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学以致用】(2022·北京东城区一模)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川渝交界处,岭谷相间,平行分布,构成独特的地貌景观(下图)。读图,完成1~2题。1.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 )A.西北—东南 B.东西C.东北—西南 D.南北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出川东平行岭谷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故C正确。2.川东平行岭谷主要是( )A.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平行断裂地貌B.长江水系作用下形成的侵蚀地貌C.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山和向斜谷D.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川东平行岭谷是由于岩层受挤压力的作用,岩层向上凸起形成背斜山,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谷地,C符合题意;读图可知,图中平行岭谷形成与平行断裂有一定联系,但这些断层上盘上升,而旁边岩层明显发生弯曲,因此应是受到挤压形成的,不是张裂作用,排除A;长江水系侵蚀和流水溶蚀作用不可能形成这样大规模的平行岭谷,排除B、D。(2022·包头二模)下图示意某山地南北坡年降水量。据此完成3~4题。3.该山顶的年降水量约为( )A.120毫米 B.150毫米C.165毫米 D.1 800毫米答案 A析 读图可知,虚线为海拔,山顶海拔大约为1 800米左右,实线为年降水量线,山顶对应的年降水量大约为120 mm。(作图如下)。A正确。4.影响该山体不同部位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直接因素是( )A.天气系统、海拔 B.大气环流、坡度C.空气湿度、气温 D.盛行风向、坡向答案 D解析 读图可知,该山体的迎风一侧年降水量多,而且在迎风一侧的海拔800米附近降水最多为150 mm左右,背风一侧年降水量少,因此影响该山体不同部位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直接因素是盛行风向和坡向,D正确。天气系统、海拔高度、大气环流、空气湿度和坡度、气温等都不是该山体不同部位年降水量差异形成的直接因素。(2022·安徽蚌埠三检)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存在区域差异。下表为欧亚大陆上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高度对比。据此完成5~6题。位置 林线高度(米)东部边缘 青藏高原 3 200~3 800阿尔卑斯山 1 600~1 700内部 青藏高原 4 000~4 900阿尔卑斯山 2 000~2 400西部边缘 青藏高原 3 200~3 800阿尔卑斯山 1 800~2 0005.造成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 ②土壤 ③纬度 ④植被 ⑤面积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①③⑤答案 D解析 由图表可知,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较阿尔卑斯山明显,青藏高原内部的林线高度比外部高800 m,而阿尔卑斯山内部的林线高度比外部高400 m。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因此隆起的山体规模越大、高度越高,山体效应越明显。青藏高原的面积大于阿尔卑斯山,海拔高于阿尔卑斯山,因此山体效应较明显,①⑤正确。其次二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尤其是纬度位置对山体接收到太阳辐射量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导致山体效应不同,青藏高原的纬度较低,山体效应较阿尔卑斯山明显,③正确。土壤和植被不是影响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此也不是影响山体效应的主要因素,②④错误。故选D。6.阿尔卑斯山西部边缘林线比东部边缘更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地( )A.气温高 B.光照强C.降水多 D.坡度缓答案 C解析 森林面积会受到水分条件的影响,阿尔卑斯山西部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东坡多,因此西部边缘林线比东部边缘更高,C正确。东西两侧气温差异不大,A错误。阿尔卑斯山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东西坡光照差异不大,B错误。无法判断东西坡的坡度陡缓情况,D错误。7.(2022·广西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夷平面是在一定的地壳状态下,山地经过漫长的外力风化、侵蚀和堆积等作用削高填低后,形成的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很多学者认为,天山山脉隆起后,逐渐形成天山古夷平面,后该古夷平面演变为高、中、低三级夷平面。三级夷平面广泛存在于现代天山,但由于外力破坏程度不同,夷平面保存状况各不相同。与冰川作用相比,流水作用对夷平面的破坏更显著。下图为天山西段地形剖面及三级夷平面示意图。(1)从地势起伏、地质作用的角度,指出天山古夷平面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2)从内力作用角度,据图推测天山古夷平面演变为三级夷平面的过程。(3)分析天山西段高级夷平面和其余两级夷平面保存状况存在差异的原因。答案 (1)地势起伏较大;风化、侵蚀和堆积等外力作用强烈;地壳运动较弱,地壳稳定。(2)受内力挤压影响,天山古夷平面存在多个断裂带。后受内力作用进一步挤压,断块出现差异抬升,因抬升幅度不同形成三级夷平面。(抬升强度较大的断块上升幅度大,形成高级夷平面;抬升强度较小的断块上升幅度小或者不抬升,形成低级夷平面;抬升幅度适中的断块形成中级夷平面。)(3)高级夷平面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外力作用以冰川和风化作用为主,切割、破坏相对较弱,夷平面保存完好;中、低级夷平面海拔较低,地带性降水量较大,流水下切分割、破坏剧烈,使夷平面支离破碎,连续性较差。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板块挤压隆起形成地势起伏较大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形成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山脉没有继续隆起长高;由于地势起伏大,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强烈,形成起伏和缓的夷平面。第(2)题,读图可知,由于地壳运动,板块挤压,天山古夷平面存在多个断裂带;断裂带附近由于板块继续挤压,断裂处出现断块抬升,抬升强度较大的断块上升幅度大,形成高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Ⅰ),抬升幅度适中的断块形成中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Ⅱ);抬升强度较小的断块上升幅度小或者不抬升,形成低级夷平面(如图中的Ⅲ),这样因板块抬升幅度的差异形成三级夷平面。第(3)题,根据材料,夷平面保存状况各不相同的原因主要与外力破坏程度不同有关,天山西段高级夷平面因海拔较高,终年严寒,外力作用以冰川作用、冻融作用和寒冻风化作用为主导,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剥蚀,相对于流水对地表的切割作用而言,其破坏性相对较小,夷平面保存较完整;由于山地降水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趋势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到一定高度以后又出现减少的趋势。因此,中、低级夷平面海拔较低,地带性降水量较大。由于地表植被覆盖率较低,地壳运动使其岩石破碎,流水对起伏和缓的地表下切分割作用强烈,对夷平面破坏大,使夷平面支离破碎,完整性较差。[模拟应考](2022·甘肃省一诊)浮石是由火山在爆发的同时跟海水相互接触,岩浆经过海水的冷化,形成的一种细小的质地很轻的颗粒。2021年8~9月间,下图中小笠原群岛的海底火山“福德冈之场”连续喷发十几次,海底火山在爆发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浮石。据此完成1~3题。1.小笠原群岛火山活动位于( )A.生长边界 B.消亡边界C.板块内部 D.无法确定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小笠原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属于消亡边界,B正确,A、C、D错误。2.浮石的成因类型属于( )A.砂砾岩 B.石灰岩C.花岗岩 D.玄武岩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浮石是由火山在爆发的同时跟海水相互接触,岩浆经过海水的冷化,形成的一种细小的质地很轻的颗粒”可知,浮石是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形成,属于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D正确,砂砾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A、B、C错误。3.对小笠原群岛的判断错误的是( )A.多平地和海岸悬崖 B.火山喷发而成的岛屿C.动植物稀有而独特 D.年内的气温变化较小答案 A解析 据材料分析可知,小笠原群岛是火山喷发而成的岛屿,地势起伏大,平地少;四周是海域,距离大陆较远,动植物稀有而独特;位于热带,纬度较低,且受海洋影响大,年内的气温变化较小。故选A。(2022·烟台、德州一模)江南造山带是指出露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主要由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巨厚沉积——火山岩系及时代相当的侵入体所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单元,呈弧形跨越了桂北、黔东、湘西、湘北、赣北、皖南、浙北和苏中的广大区域。江南造山带中的金及金多金属矿产成矿作用特殊,是我国一个典型的金多金属矿床成矿带。按照矿床地质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有专家学者提出了江南造山带矿床成矿模式,如下图所示(a、b、c表示不同阶段)。据此完成4~5题。4.江南造山带矿床成矿模式的先后顺序是( )A.a、c、b B.a、b、cC.c、a、b D.c、b、a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造山带是指出露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主要由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巨厚沉积——火山岩系及时代相当的侵入体所构成的带状地质构造单元。根据c图信息,扬子板块内发生岩浆活动,在九岭弧后盆地发生沉积,之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挤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江面造山带,b时期两板块继续挤压,在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岩浆侵入,提供主要矿质来源,所以江南造山带矿床成矿模式的先后顺序是c、a、b,C正确。5.与b时期长沙—平江深大断裂带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 )A.变质作用 B.岩浆活动C.地壳运动 D.火山地震答案 C解析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挤压或张力作用,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范围,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称为断层构造,所以与b时期长沙—平江深大断裂带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是地壳运动,C正确;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对地表形成基本不产生影响,A错误,岩浆活动是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侵入地壳的上部或喷出地表,不会形成断裂带,B错误,断裂带处多火山地震活动,不是火山地震形成断裂带,D错误。(2022·宁波二模)北京时间2022年1月15日,汤加火山大规模喷发。下图为汤加火山附近地区地质状况图。据此完成6~7题。6.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之间海域深度大于②③之间B.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③之间C.①处海域多岩浆岩,②处多石灰岩D.①处海域的板块密度高于③处海域答案 B解析 读图,②处地貌为海沟,①位于印度洋板块,③为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印度洋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因此①②之间海域深度应该小于②③之间海域深度,A错误,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③之间,B正确;②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岩浆活动频繁,多岩浆岩,C错误;地壳上层为密度较小的硅铝层,下层为密度较大的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则表现缺失、非常罕见,因此全部为海洋板块的③(太平洋板块)其密度高于①处海域的板块密度,D错误。7.下列各图符合①③之间板块构造图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A解析 读图,②处地貌为海沟,①位于印度洋板块,③为太平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印度洋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因此符合①③之间板块构造图的是A图;图B表示的是海岸山脉形成,图C表示的是大陆裂谷的形成,图D表示的是海岭的形成。(2022·浙江名校联盟联考)读东南亚地区局部图。完成8~9题。8.泰国西部山区附近位于(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D.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生长边界答案 B解析 结合六大板块分布图可知,泰国西部山区附近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消亡边界。9.中泰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A.地形地质 B.城市分布C.线路长短 D.经济联系答案 A解析 中泰铁路沿线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崎岖;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结构不稳定,所以中泰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地形地质,A正确;城市分布、线路长短、经济联系均不是其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2022·南昌一模)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千米的拉林(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下图是拉林铁路桥梁隧道相连处景观图,图中江边公路是拉林公路。据此完成10~12题。10.造成拉林铁路桥梁隧道众多的原因是( )A.高寒缺氧 B.风力强劲C.地形起伏大 D.地层不稳定答案 C解析 铁路道路要保持较平直,且起伏要小,才能安全运行,因此在修铁路时遇山要开隧道,遇河流要架桥。拉萨至林芝地段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地势起伏大,因此铁路桥梁隧道众多,C正确;桥隧的修建与高寒缺氧,风力强劲和地层不稳定关系不大。11.图示拉林公路走向呈S形是为了( )A.降低路面坡度 B.减轻洪水威胁C.避开断裂带 D.避开泥石流答案 A解析 在山区修公路时大致沿等高线修建,降低路面坡度,呈S形,保证行车安全,A正确;公路形态与减轻洪水威胁无关,图中看不出断裂带,与避开断裂带关系不大;在山坡修建成S形公路,也不能避开泥石流。12.拉林铁路开通后,拉林公路营运变化表现为( )①远程运量增多 ②远程运量减少 ③短途运量增多 ④短途运量减少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拉林铁路开通后,铁路运输相较公路运营,长途运输运量大,运费低;短途运输运费要高;同时公路短途运输灵活性更强,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因此远程运输多选择铁路运输,短途运输多选择公路运输。所以拉林公路营运变化表现为远程运量减少,铁路开通会带动该区域发展,该区域如火车站,对短途交通需求增大,导致公路短途运量增多,②③正确。故选C。13.(2022·广东汕尾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亚欧板块内部有若干个小板块,大板块的运动会引起小板块的张裂或俯冲复合。自中生代侏罗纪起,板块运动促使西天山隆起,把古海洋分为南北两个洋盆。随后东天山隆起,北部洋盆演变成内陆湖泊(湖盆),此时期该地区气候湿润。自新生代中期起北部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盆地西北部山脉隆起,湖水逐渐干涸,形成准噶尔盆地。下图示意准噶尔盆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阐述自中生代起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2)有观点认为准噶尔盆地面积将会缩小,请说明理由。答案 (1)印度洋板块北移,带动哈萨克斯坦板块与两侧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天山和阿尔泰山隆起,准噶尔地区断裂下陷形成盆地。(2)准噶尔盆地位于两个板块的消亡边界处;随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盆地两侧板块碰撞挤压,山脉持续隆起,盆地面积逐渐缩小。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读图可知,准噶尔地区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交界处,因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洲板块相撞,引起了塔里木板块 、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也向北移,并相撞挤压隆起,形成天山和阿尔泰山;准噶尔地区受两侧的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挤压,断裂下陷,最终形成准噶尔盆地。第(2)题,准噶尔盆地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消亡边界,因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洲板块相撞,带动盆地所在的哈萨克斯坦板块与两侧板块北移并碰撞挤压,天山和阿尔泰山持续隆起,准噶尔盆地面积将会缩小。[真题实战](2021·6月浙江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第1题。1.图中板块边界的类型及其海底宏观地形分别是( )A.生长边界 海岭 B.消亡边界 海沟C.消亡边界 海岭 D.生长边界 海沟答案 A解析 读图,根据马尔代夫群岛和印度半岛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地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处,两板块拉伸,易形成海岭,A正确,B、C、D错误。(2022·浙江6月)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第2题。2.图中甲处( )A.岩层受挤压形成向斜构造B.受断层影响下陷形成谷地C.因岩浆活动地表出露喷出岩D.因外力作用地下埋藏变质岩答案 A解析 据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下凹陷,是岩石受到挤压变形成为向斜构造,A正确;甲处南部有断层,甲位于断层上升区域形成阶地,B错误;甲处地下岩石分别为砾岩、砂岩、石灰岩,都是由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C错误;甲处先受到外力沉积作用,后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不是变质岩,D错误。(2020·全国卷Ⅲ)下图示意某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此完成3~4题。3.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D解析 读图可知,断层①将灰岩④断开,故灰岩④先形成,断层①后形成;断层①形成后,地表面被侵蚀,形成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形成玄武岩③。所以①②③④中最先形成的是④,故选D。4.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A.地壳持续抬升,遭受侵蚀B.地壳持续下降,接受沉积C.地壳运动稳定,遭受侵蚀D.地壳运动稳定,接受沉积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砂砾石层的下界存在侵蚀面,可知该面形成的时期遭受侵蚀,B、D错误。侵蚀面相对平坦而广阔,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A错误,C正确。5.(2020·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答案 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解析 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该地处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板块运动活跃,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板块运动的压力超过该地岩石的承受能力而导致断裂发育。第15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式 地貌 原因褶皱 背斜 形成山岭,如A处 中间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谷地,如C处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 形成谷地,如B处 中间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山岭,如D处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2.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形式 地貌 举例断层 水平位移,如图E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圣安德列斯断层垂直位移,如图F 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山地断层 断层沿线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山泉出露关键素能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真题研析】[例] (2022·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平面图,图中主体构造为向斜,地形以山地为主,经外力长期侵蚀,地形起伏不大。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据此完成下题。关于地层新老与沉积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b比c老 ②be期间,海岸线向海洋后退③b比c新 ④be期间,海岸线向陆地前进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D解析 据图可知,b覆于c之上,该地为向斜,所以b比c新,③正确,①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沉积岩颗粒物粗细与沉积环境中的水深有关,水越深,颗粒物越细”可知,沉积岩颗粒越细,沉积环境水深越深,be期间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说明水深逐渐变深,海岸线向陆地前进,④正确,②错误。【素能升华】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方法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图示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如图乙)判读时最好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向斜建隧道隧道避开断层 易造成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导致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对点精练】(2022·河南焦作二模)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3题。1.在甲、乙之间做海拔为120米的水平剖面线,与其相交岩层的年龄特征为( )A.西部老东部新 B.西部新东部老C.中间老两翼新 D.中间新两翼老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数值中间高且空间范围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起,该处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图中断层面的倾斜方向是( )A.由西北向东南 B.由东南向西北C.由东北向西南 D.由西向东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3.该区域的岩层变形最可能是受到了( )A.南北向的挤压作用B.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东西向的挤压作用D.东西向的拉伸作用答案 A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东西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层。(2022·南京盐城二模)地质工作者对同一方向三个小山丘开展考察,并绘制出地质、地形剖面示意图(下图),下图山丘中的含矿地层是同时代形成的连续小褶皱。日前a处小褶皱垂直,b处小褶皱倾斜,c处小褶皱倒转。据此完成4~5题。4.考察发现图示区域仅有三个地势较高的小山丘,推测山丘中小褶皱( )A.岩性较硬、抗风化、抗侵蚀B.岩性较软、易风化、植被好C.岩性较硬、易断裂、易抬升D.岩性较软、成土快、土壤肥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三个小山丘均存在褶皱,三个山丘的褶皱倾斜方向不一致,说明该地岩层之前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般来说经过构造运动凸起的区域,易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影响,但该地褶皱保存较为完好,说明岩性较为坚硬,抗风化、抗侵蚀能力强,A正确,B、D错误。图中未看到明显的断裂带,C错误。5.若发现山丘小褶皱中有重要矿藏,则下列地点开采条件较好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B解析 据图可推断岩层的延伸方向,a处褶皱向下延伸,b处褶皱向左前斜,c处褶皱向下延伸,因此根据矿藏开采的条件,应选择埋藏较浅、工程量较小的地方向下开挖,甲地向下无法挖到矿藏,A错误。乙地开挖符合皱褶的延伸方向,开挖工程量最小,B正确。丙地向下没有矿藏埋藏,C错误。丙地向下开挖不符合褶皱延伸方向,D错误。常考图像判读(五) 地质剖面图【真题体悟】(2022·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图中(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答案 B解析 如图所示,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开裂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与断层交汇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而是覆盖了原有的岩层结构,说明甲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B对;从沉积岩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来看,①在上而②在下,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晚,C错;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判读方法】1.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1)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如图,A、B、C、D 表示岩层, 岩层年龄D<C<B<A。(2)切割层序律:断层割断老的地层,如图,E<C<B<A;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如图,F<D<E<C<B<A。(3)生物层序律:即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2.判断地质构造类型从岩层的弯曲变形、断裂错位以及连续延伸状况判断岩层形态,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利用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3.判断岩层运动特点(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堆积作用形成岩层),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岩层被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注意:岩层上升会被侵蚀,岩层下沉会被堆积。(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类图演练】(2022·江苏无锡二模)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侧,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的九大平行山脉和槽谷。下图为川东青宁乡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河谷( )A.发育在背斜构造的顶部B.由断层构造下陷而成C.发育在向斜构造的槽部D.由软岩层受侵蚀而成答案 D解析 该河谷所在位置岩层向西倾斜,岩层可能在东部方向向上弯曲,东部可能为背斜,但图中显示东部侵蚀严重,因此该河谷未在背斜顶部,而是在背斜的西侧一翼,A错误;根据岩层的坡度,以及向上拱起,可判断不是向斜,C错误;图中岩层并未出现裂隙,也就没有发生断层,B错误;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清晰,被河流侵蚀成为山谷,证明其岩层较为松软,D正确。2.图中区域( )A.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取水方便B.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C.山岭两坡的受侵蚀程度相当D.河谷西侧山坡常有泉水出露答案 B解析 图中显示地表起伏较大,虽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是由于坡度较大,不易取水,A错误;该地质构造,岩层由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层次分明,坡度向西,坡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B正确;区域内山岭东侧受侵蚀较为严重,西侧侵蚀较弱,C错误;观察图中信息,河谷西侧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不易出露泉水,D错误。(2022·江苏宿迁期末)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简图。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区缺失地层的地质年代及可能原因是( )A.古近纪——断层错位B.三叠纪——外力剥蚀C.白垩纪——地壳下降D.奥陶纪——气候变化答案 B解析 古近纪地质年代晚于侏罗纪,图示只显示了志留纪到侏罗纪的地层剖面,从图示信息无法判断出断层错位是引起古近纪地层缺失的原因,A错误;根据地质年代顺序可知,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还有三叠纪,图中未出现三叠纪地层,可能当时形成了三叠纪地层,由于地壳抬升,外力剥蚀,导致三叠纪地层缺失,B正确;一般,地壳下降伴随着外力沉积作用加强,不会导致地层缺失,C错误;奥陶纪地质年代早于志留纪,图示只显示了志留纪到侏罗纪的地层剖面,无法判断出奥陶纪地层是否缺失,D错误。4.二叠纪之后,该地区可能发生过的地质现象及先后顺序是( )A.地壳隆升—褶皱—地壳下降—断层—岩浆活动B.地壳下降—地壳隆升—褶皱—岩浆活动—断层C.地壳隆升—地壳下降—褶皱—断层—岩浆活动D.地壳下降—地壳隆升—岩浆活动—褶皱—断层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的三叠纪地层缺失,可能是二叠纪后,地壳隆升,地势抬高,沉积过程终止,未形成三叠纪地层,后来地壳下降,物质沉积形成侏罗纪地层(地壳下降伴随着外力沉积作用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及图可知,褶皱出现在侏罗纪地层形成之后(褶皱晚于弯曲的沉积岩),断层出现在褶皱之后(断层晚于断裂的岩层,图示褶皱的右翼出现断裂、错位),侵入岩体未发生断裂、错位,说明岩浆活动出现在断层之后。因此,二叠纪之后,该地区可能发生过的地质现象及先后顺序是:地壳隆升—地壳下降—褶皱—断层—岩浆活动。[模拟应考](2022·河南豫东名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据此完成1~3题。1.断层形成之前,甲乙间的地质构造有利于( )A.存储石油 B.蓄积地下水C.发现自流井 D.温泉喷涌答案 A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甲到乙,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再根据等高线来判断,此处等高线凸向高数值区,说明为谷地地形。因此,此处的地貌类型在断层形成之前为背斜谷,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A正确;储水为向斜构造,B错误;自流井和温泉为断层构造,C、D错误。2.该地断层形成的时间大约在( )A.O2与S2之间 B.S1与S2之间C.S2与T之间 D.J之后答案 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断层以上的岩层为T岩层,在T岩层与S2交界处以上为完整的岩层,因此断层发生在S2岩层形成之后与T岩层形成之前。3.甲乙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侵蚀 B.流水堆积C.风力堆积 D.岩层挤压答案 A解析 甲乙之间为背斜谷,背斜成谷主要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B、C为堆积作用,故排除;D为内力作用,故排除;材料未说明此区域位置,不能判断是何种外力侵蚀,但岩石在受外力侵蚀前一般会经历风化作用,故A正确。(2022·河南焦作期末)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页岩气藏的形成是天然气在源岩中大规模滞留的结果。下图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条件剖面图,②③为两处钻井,勘探结果显示两处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据此完成4~6题。4.①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经受的地质作用是( )A.西北—东南方向挤压B.西北—东南方向拉伸C.东北—西南方向挤压D.岩浆活动答案 C解析 ①地质构造为断层构造,是岩层受到压力或张力作用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范围,岩石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根据图中方向信息,其东北侧岩层发生明显弯曲变形,是受东北—西南方向挤压形成的,C正确,A、B错误;岩层层理结构明显,是沉积岩,不是岩浆活动形成的,D错误。5.②钻井附近所处的地质构造位置是( )A.断层西南侧的相对上升部分B.向斜东北翼的中部C.断层东北侧的相对下降部分D.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答案 D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②钻井附近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根据材料,甲处是该区域背斜主体构造的核心部位,根据图中的方向可知,②钻井附近是在背斜东北翼次级背斜近核部,D正确,B错误;甲的西南侧有断层,②钻井附近缺少断层,A、C错误。6.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钻井附近娄山关组岩层封闭性较差B.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张裂发育C.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时间短D.断层不利于南华系—震旦系页岩气汇聚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页岩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点,即页岩既是产气岩又是储岩,且图示为某寒武系牛蹄塘组页岩气。与其他组岩层无关,A、D错误;由于钻井附近牛蹄塘组岩层顶部在甲附近有张裂发育,产生的页岩气无法大量储存,所以导致②③钻井附近页岩气储量贫乏,B正确;牛蹄塘组页岩气形成于寒武纪,时间长,C错误。(2022·江苏淮安模拟)下图为南方某地出露地表的褶皱剖面图。读图,完成7~9题。7.确定①②③地层由新到老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C.①③② D.③②①答案 D解析 由图中岩层走向可以判断①②③地层所处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如下图),岩层中间新两翼老,③地层位于向斜的槽部,岩层最新,①地层位于向斜的最外部,岩层最老,因此可以判断地层由新到老的顺序为③②①。8.最左侧的单斜构造的倾角与坡度角皆为30°,煤层在斜坡面上的出露长度为3米,计算该煤层的厚度( )A.1.8 m B.2.6 mC.2.2 m D.3.1 m答案 B解析 煤层的厚度可以从煤层的顶部往下作垂线(如下图所示)。最左侧的单斜构造的倾角与坡度角皆为30°,由此可以计算出煤层上部和斜坡的夹角为120°,由此可以明确由煤层厚度线和煤层在斜坡上出露的长度线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两个夹角的度数,较大的为60°,较小的为30°,根据煤层的出露长度为3米,可以利用三角公式计算出煤层的厚度约为2.6米。9.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图中煤层不易透水B.②处煤炭开采条件好C.③地岩性疏松采掘煤层难度小D.④地向下可以挖到煤层答案 B解析 右侧的地质构造为向斜,而煤层位于向斜的两侧,岩层较为破碎,导致煤层容易透水,A错误;②处的煤层为露天煤层,开采难度小,易于开采,B正确;③地位于向斜槽部,岩层易受挤压,岩性较为坚硬,采掘煤层难度大,C错误;煤层位于④的两侧,向下无法挖到煤层,D错误。10.(2022·云南丽江期末)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上覆岩层图。读图,回答相关问题。(1)①②③④四地中,开挖隧道较理想是①处,请说明理由。(2)按时间先后顺序,描述图示地质构造及上覆岩层形成的地质作用(内、外力作用)过程。答案 (1)①处位于背斜,隧道中不易积水;地层为拱形支撑,较为安全。(2)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从f到a处的水平地层;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岩层受水平挤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背斜和向斜);岩层继续受水平挤压,发生断裂,两侧岩块沿断裂面(②处)位置发生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地势较高,易被侵蚀,岩层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侵蚀面;之后,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上覆岩层。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背斜,②为断层,③为地垒,④为新沉积岩。开挖隧道应在背斜,因为背斜为拱形结构,结构稳定安全,水顺着岩层往两侧渗,不易积水。第(2)题,地壳下降,接受沉积,形成f到a的水平沉积层;后来地壳发生水平运动,岩层受水平挤压作用发生变形弯曲,形成褶皱;岩层继续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断裂并发生错动和位移,形成断层;地势较高,易被侵蚀,岩层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侵蚀面;地壳下沉,接受新的沉积,形成覆盖在侵蚀面上的沉积层。11.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50°┤”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完成下列要求。某地岩层水平分布(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地形地质剖面图(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答案 (1)地形地质剖面图(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解析 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真题实战](2021·天津卷)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1.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答案 D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四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D项正确。2.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答案 A解析 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甲地地表岩层为石灰岩,且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故A项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故B项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故C项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2021·北京卷)读图,回答3~4题。3.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答案 D解析 图甲有断层和沉积物,形成时间最晚,图丁上部的变质岩厚度最大,形成时间最早,故选D项。4.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断层切断了变质岩后又接受沉积,故沉积物形成最晚,故选C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课时 地质构造与地貌.doc 第2课时 板块运动与地貌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