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3 功教学目标: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难点)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理解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教学设计:引入课题从“成功”这个词语开始:师问:这个功是成功的功,那如何才能成功呢?肯定要努力干。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物理上如何努力才能成功?教学过程以一辆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为例先对A位置的小车进行受力分析。问:哪个力让小车从A位置运动到了B位置?分析其他三个力分别是什么情况,以此理解这些情况下力对运动没有贡献。总结:小车在牵引力F的作用下,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这时我们就说力F对小车做了功。然后引出做功的两个要素:有力,力的方向上有距离。那么如何判断力对小车做功的多少呢?问:你有什么办法?再画一辆小车,在C位置。总结:运动的距离越长,做的功越多。引出功的计算定义式: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成为功。比较机械功与生活中的工作、干活、功劳之间的区别。通过功的公式:W=FS;讲解功的物理意义和1J功有多大。分组讨论分析书中图11-28中的做功情况?在讲解d图时,让学生重新理解惯性。一个小木块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的作用下,从底端运动到上端,力F做功了吗?做了多少功呢?例题练习。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G,拉动小车时用的拉力F,并比较大小关系。②计算拉力F做的功,和直接把小车提升h所做的功。③通过数据判断,斜面是否省力,是否省功。指出斜面是第三种简单机械。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4 功率学习目标:知道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能通过实例、作图等多种方式来描述功率;知道功率的单位、公式,能用公式计算功率;学习过程:复习作图,理解功。两图并排比较功率的大小。类比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分析做功快慢的方法。通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引出功率的概念。讲解清楚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单位时间,除法的意义。看19页图,根据功率,说出1秒内做了多少功。估测上楼时的功率,重点是引导学生明白,上楼时是克服哪个力在做功。完成课后习题第5题,并讲解。板书设计:教后反思:11.1 杠杆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工具中辨认出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会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题。(重点)教学准备:木板、图钉、螺丝刀、羊角锤、剪刀;杠杆、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直尺、细线。教学设计:活动一:说说先人在建造宫殿时利用木棒搬动巨大木料的情景;人与动物的区别?人类最先适用的工具会是什么?活动二:钉在木板上的钉子,请选一种工具把钉子拔起来。指出以上工具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点?生答:绕一个固定的点。师:这个点称为支点,用字母O来表示。问:杠杆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作用效果是什么?(在此分清楚杠杆受力、还是图钉受力)以此引出动力和阻力的概念。总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绕支点转动的硬棒称为杠杆。活动三:构建力臂的概念1、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 2、改变力的作用点,观察测力计的示数。3、改变力的方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4、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相同,力的转动效果相同了吗 5、力的作用点改变,力的方向改变都会导致哪段距离改变呢 6、力的作用点相同,改变力的方向,力的大小改变,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个有意义的物理量,我们把它称为力臂。F1 、F2都可以将石头掀起来,F1F2的什么不同?作用点位置不同,结合参照物判断。引出支点为参照物,引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概念。实验一:验证试验:(1)钩码位置不变,改变弹簧测力计位置。会发现作用点改变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钩码位置不变,作用点不变,方向改变力的大小改变,说明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的影响。那么力的方向改变导致哪段距离的改变,影响了转动效果呢?同一作用点,方向不同,也可以把石头掀起。不同的方向如何表达呢?结合以支点为参照物,引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概念,以此讲解什么是力臂?力的作用点相同,改变力的方向,力的大小改变,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说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个有意义的物理量,我们把它称为力臂进行实验一:力臂越长,力越小。阿基米德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活动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力臂和力的大小的关系问题1:既然是平衡条件,那么什么情况才叫平衡?结合,天平的使用。力与运动中对平衡状态的描述。问题2:为什么要在水平位置平衡?按书中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总结实验规律:动力X动力臂= 阻力X阻力臂结合,力臂越长,力越小。以及F1L1=F2L2,引出省力杠杆、等臂杠杆、费力杠杆的概念。完成课本11-6,并说明一下费力杠杆的好处。应用题练习。课后习题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了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什么是力臂,如何画力臂。板书设计:11.2 滑轮教学目标: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会根据要求连接滑轮组,理解滑轮组的省力原理。(难点)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细绳教学设计:一 情境导入站在地面,如何把一桶水提起来?先引导学生用杠杆,但上升高度一定,然后用多跟杠杆旋转,将水桶提高。以此激起学生认为滑轮就是杠杆的变形的潜意识。二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看图,说一说什么是定滑轮,什么是动滑轮,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实验演示:定滑轮和动滑轮。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学生自学读一读,并讲解滑轮的实质。滑轮组学习前,人站立时两只脚所受的力是否相同?以此,再次说明动滑轮省一半力的原因。思考:是不是有越多是绳子承担,就越省力呢?讲解滑轮组,滑轮组的绕线方式只有两种:绳子的起点分。。学生课后自学轮轴,不做讲解。课后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1.5 机械效率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定滑轮、动滑轮、斜面,以及其特点。知道什么是额外功、有用功、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使用公式计算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教学过程:回顾引入(1)复习、回顾定滑轮的实验。再次讨论为什么拉力F会大于物重。引出克服摩擦力做功。那么多做的功叫什么呢?引出额外功的概念。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引出有用功的概念。拉力总共做了多少功呢?引出总功的概念。推导出三者之间的关系。(2)复习、回顾斜面的实验。根据斜面的特点:省力但不省功。问:为什么还会多做一点功呢?来自于摩擦。再次讲解额外功的概念。我们的目的是什么?再次讲解有用功的概念。拉力总共做了多少功?沿斜面拉产生的效果里含有提升物体这个目的,即有用的部分。以此讲解斜面拉力做的功就是总功。推导出三者之间的关系。(3)复习、回顾动滑轮的实验。再次讨论为什么拉力F会大于物重的一半呢?引出克服摩擦力、动滑轮的重力做功。那么多做的功叫什么呢?引出额外功的概念。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指出哪里是有用功。拉力总共做了多少功呢?指出哪里做的功是总功。推导出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效”“目的”这些词语,以及数学的比例关系。引出并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提问、小组讨论:机械效率可能等于百分之百吗?通过实验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提高定滑轮、动滑轮、斜面机械效率的方法。通过公式推导探讨动滑轮、定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归纳总结。习题练习:课后习题。练习使用机械效率公式进行计算。板书设计:黑板画图:定滑轮、动滑轮、斜面的实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1 杠杆 教案 (3).docx 11.2 滑轮 教案 (2).docx 11.3 功 教案 (1).docx 11.4 功率 教案 (4).docx 11.5 机械效率 教案 (5).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