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复习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复习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大概念是指能够将分散的知识、技能、观念等联结成为整体,并且赋予它们意义的概念、观念。教学中的大概念是课程内容所要围绕的核心和基石,处于教学内容的核心位置,对学生学习具有引领作用。这些核心概念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构建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 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和一轮复习,目的是帮助师生能以“专家式思维”阐释或预测,不仅能对事件、事实及具体概念作抽象概括、系统化等思维加工,从而获取更有普遍意义的大概念,实现知识的拓展化、结构化,而且能用抽象概括获得的大概念进行知识迁移或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学科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了解五四运动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通过了解陈独秀、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等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伟大建党精神。 2.课标分析: (1)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基本史实。 (2)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而认识1919年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是近代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难探索。 3.教材分析: 近代中国社会百年史是一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在这百年社会转型期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这种转型与变革经过八十年欧风美雨的冲击和本国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初期出现新的转折,使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阶段来看,本单元处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转型期,即延续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又承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因此进行本单元的整体学习与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明确历史发展线索,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和认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艰巨性和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方面:经过八年级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基本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大事件的基本史实,但缺乏对事件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解,尚不能建构系统的单元知识体系。 2.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历史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 3.情意方面:作为单元复习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老师的激发和引导,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重大转型期。 能通过时间轴的形式,识记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重大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代表人物(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能通过整理表格,多角度分析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5.通过单元思维导图的形式,认识到1919年近代中国革命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和变革,经过多方力量的较量历史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深刻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旧知 通过时间轴的形式梳理本单元的基本史实 学生自主完成对应时间轴的上的历史事件、地点和代表人物。 让学生基本了解本单元学习要点和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新思想——社会变革先导 用两段材料分别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弊病,使人们认识到仅仅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并不能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实现国家的富强,从而认识到进行新的一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材料1: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2: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凡一党一派人之所主张,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运动,其事每不易成就,即成就矣,而亦无与于国民根本之进步。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通过列举先进知识分子创作的主要作品以及它们采取的方式,归纳资产阶级激进派是如何宣传新思想。 用史料说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从而明确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从而进一步理解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问题设计:新文化运动对于社会变革有何历史意义? (2)展示材料: 材料1:尽管新文化运动的自我意识并非政治,而是文化。它的目的是国民性的改造,是旧传统的摧毁。它把社会进步的基础放在意识形态的思想改造上,放在民主启蒙工作上。但从一开头,其中便明确包含着或暗中潜埋着政治的因素和要素。……即是说,启蒙的目标,文化的改造,传统的扔弃,仍是为了国家、民族,仍是为了改变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的面貌。它仍然既没有脱离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固有传统,也没有脱离中国近代的反抗外侮、追求富强的救亡主线。 ——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3)教师引导: A.新文化运动仅仅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吗? B.它对国民性改造的目的是什么? C.救亡与启蒙的关系是怎样的? 5.通过展示《新青年》在1920年前后所发表不同文章类别的对比,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后期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思想基础。 多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实现问题,认识到中国社会进行新的一场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总结合和概括先进知识分子宣传新思想的主要方式及其主张,明确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不同小组之间,进行问题研讨:新文化运动对于社会变革有何历史意义? 阅读表格材料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从而得出结论。 1.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2. 通过层层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范围,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社会变革的重要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二、新力量——社会变革动力 1.通过五四运动大事记,概括五四运动的发展过程。 2.(1)通过展示两则材料,多角度解读何谓“五四”? 材料1:这两个运动的目的其实是一个,那就是救国!只不过,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概要地说,前一个运动主要是着眼于在思想上除旧布新,对西方一切先进的思想取“拿来主义”。后一个运动则更看重行动,主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要想方设法寻找救国的最佳途径,谋“根本的改造”。 ——杨奎松《“五四”有多重要》 材料2:因新兴都市迅速发展,新式商人、工业家和城市工人也随着增加抬头。本世纪的前数十年,中国城市扩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例如,1919年“五四事件”发生的时候,北京约有60万人口,到1923年,即四年以后,便增至110万,几乎是1919年两倍。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2)教师提示: A.根据教材五四运动中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可以看出其为: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 B.根据材料1“根本的改造”和材料2“新式商人、工业家和城市工人”进行思考。 3.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人对于五四运动的评价,简析五四运动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原因。 (1)·新阶级: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 (2)·新思想: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新前途:实现共产主义。 1.通过时间轴,识记五四运动的大致过程及直接奋斗目标。 2.根据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并且能够根据教师的层层设问,归纳出答案。 3.解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并从不同角度归纳出答案。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不同时期的人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一个事件,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辩证的历史思维。
三、新选择——社会变革方向 1.根据下列表格所列大事记思考:为何中共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根据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指明中国革命奋斗的方向? 材料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布:“我党纲领如下: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3.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共有。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2::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人民网 3.讨论:“五四”之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出现了怎样的转变并概况单元主题。 材料1:从戊戌变法仿效日俄、辛亥革命仿效法美到“五四”之后仿效苏俄,表现了每个时期中国人的选择。但三者又构成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环节,因此,这又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通过表格的形式,学生从多角度概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通过阅读史料并提取关键信息,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何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即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指明中国革命奋斗的方向? 3.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感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并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偶然。 2.通过解读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的纲领,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指引中国社会变革的方向。 3.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课堂小结 单元思维导图 根据单元主题,画出单元知识框架,并作出说明。 通过单元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更为深刻的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和新时期。
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 1.(2021,13)据下表可见 (  )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C.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2. (2020,14)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3. (2021江城区一模)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发生了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 4.“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的变革。”由此推断,“他们”主张(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5.(2021南海区一模)五四运动的爆发给列强尤其是日本极大的震撼。5月5日的《大阪朝日新闻》发表了《排日学生暴动》等文章;其6月7日的报道,更是将中国学生运动称为“学生义和团”。这表明五四运动(   ) A.体现了盲目的排外意识 B.目标直指日本的侵略行径 C.彰显了空前的民族团结 D.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6.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本单元所学知识和教材内容,以“社会变革”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 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并且让学习层次较好的学生上台讲解解体的思路及考察的角度。 2.课后学生自主历史小论文的写作。 1.通过设置不同的题型,更有针对性地检测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复习效果。 2.通过围绕大概念“社会变革”,进行历史小论文的书写,学生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且能够更加深刻的领悟近代社会的发展线索。从而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教学反思
1.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一方面不能脱离单元的主题,另一方面要提取能够高度概括本单元主题的核心概念,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2.问题探究的设计需要进一步进行整合和调整,形成问题链,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高阶历史思维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