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化学笔记化学:记、背是出路(新课阶段的学习方法)化学其实是一门以记忆为基本功的学科。每种元素、每种物质的符号要记清楚,常见的物质颜色、可溶性、反应条件要明确。其实可以把化学当成文科来学,每天背点物质特点,化学方程式。自己一直记不住的点可以写在笔记本上,做题的时候拿出来结合具体题目再记一遍,记忆本来就是重复的过程,看得多了,一定可以记住。推理题看似推理,其实质还是靠记忆,你记住了物质的颜色等特点,就能找到解题突破口,没记住,什么都是白搭。所以这个月背起来才是硬道理,如果你还没整理出来,现在就马上动手逐章节去整理,这本身也是一个强化记忆的过程。最后阶段复习的方法:要回归课本重视教材内容。无论是各个版本的教材课后的习题还是探究题、基础实验,都需要引起重视。但在复习实验时,切记将课本实验孤立起来死记硬背实验步骤和结果。可用整合、挖掘、归纳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例如,将位于课本不同章节的实验放在一起对比分析,选择人教版和粤教版等不同版本的课本实验内容放在一起对比分析等,提高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强化训练。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什么是化学 化学研究的内容: ①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②物质的用途和制取方法。化学有什么用?化学的作用;①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②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③开发新能源、合成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④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化学的发展历史:①远古化学——火(人类利用了物质变化)②古代化学——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③近代化学——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④现代化学——纳米技术和绿色化学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零污染、零排放”。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本P7实验记录:实验序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1) 液态的水 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蒸气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新物质生成(2) 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状 粉末状的胆矾 无新物质生成(3)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有蓝色沉淀出现,蓝色溶液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新物质生成(4) 颗粒状石灰石(或大理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定义:(课本P7、P8划出来)(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常伴随有颜色的改变、放出其他、生产沉淀等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是: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1、定义:(课本P8划出来)(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的表现方式: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活泼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的表现方式: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热性、导电性、吸附性、延展性、吸水性等。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体现出性质。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燃烧的现象:(课本P13)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点燃前 白色固体,质地较软,有气味,硬度小。石蜡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 发黄光,发热,冒黑烟,熔化成液体后又凝固;火焰分三层,外焰最亮,内焰最暗;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用澄清石灰水润湿的烧杯中出现石灰水变浑浊。熄灭后 冒白烟,用火柴点白烟,蜡烛又重新被点燃结论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化学实验册上P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3、通过对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课本P14划出来)(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课本P14划出来)(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液。2、检验氧气气体的方法:(课本P14划出来)(2)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3、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课本P14划出来)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③将软管插入集气瓶口,向集气瓶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排水法收集气体的适用范围:(1)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2)不与水反应的气体。步骤3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燃着木条熄灭。结论 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少。步骤4现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步骤5现象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结论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多。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认识常用化学实验仪器:(课本P17图1--21及课本P151--152)一、化学药品的取用(课本P18)药品的取用规则:三不原则:(课本P18)“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即“不触、不闻、不尝”。节约原则:(课本P18)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处理原则:(课本P18)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用镊子(课本P18划出来)(2)粉末状:用药匙(课本P18--19划出来)液体药品的取用大量取用液体使用(倾倒法);(2)定量取用液体使用(量筒和胶头滴管);(3)少量取用液体使用(胶头滴管);倾倒法注意事项:(课本P19讨论)(1)答:防止腐蚀桌面、避免试剂受到污染。(2)答:避免药液流出试管外。应该缓慢的倾倒。(3)答:防止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4)答:防止药液挥发,避免试剂受空气影响变质。并使试剂放置有序,便于其他人使用。5、量筒的使用:(课本P19划出来)6、滴管的使用和注意事项:(课本P20第一段划出来)操作时注意:不要接触烧杯(试管)内壁以免沾污滴管或造成试剂的污染。即滴加液体时,要竖直悬空滴加。实验1--4:实验内容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无色溶液变为红色。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 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的气泡。二、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课本P20--21划出来)(1)(2)(3)(4)其中:(3)(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为什么?)答:避免灯和灯帽间形成低压密闭空间,导致冷却后打不开。给物质加热:(1)给物质加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课本P21划出来)(1)(2)(3)(4)(5)其中的目的:(4)为了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5)为了防止热的试管骤冷破裂。3、预热的方法是: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来回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左右移动酒精灯。(课本P21表格)实验1--6实验内容 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加热上述反应后生成的物质 蓝色物质逐渐变黑。三、连接仪器装置(课本P21)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3、在容器口塞橡胶塞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将导管的出气口端伸入水中,用手紧握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放开手后导管口回流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注意:组装仪器一般按从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拆卸仪器时,一般先拆开各仪器间的连接导管,然后由右到左、由上到下依次拆卸。洗涤玻璃仪器(课本P21--22最后一段划出来)(课本P21--22最后一段划出来)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