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强化提升 中考真题演练1.1875年,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出国时曾宣言:“此去西洋,应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可见,他们当时出国留学的最终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C.学习科技 D.救国图强D2.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提到:张之洞为了使汉阳铁厂放在他的湖广总督府鼻子底下,厂址选在地势低洼,离煤铁资源很远的地方,仅垫高铺平就花去三十多万两银子,资金超出计划,只好一再追加。这反映出洋务派( )A.办军事企业缺乏经验 B.对企业管理封建落后C.办企业是为中饱私囊 D.办企业资金严重匮乏B3.右图是小曾同学在学习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某次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后,绘制的一幅名为《“如此修墙”》的漫画。该漫画( )A.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B.反映了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C.肯定了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D.讽刺了晚清官员的盲目排外A4.1882年出版的《益闻录》报道:“本埠(上海)现有华商集合巨资,拟办纸厂一所,已聘定英人梅特兰综司其事,一切作纸之具皆用火轮机器。”不久,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诞生。这表明(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C.中国近代企业引进了工业革命的技术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C5.某同学梳理了近代一场战争的过程: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由此判断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6.1895年5月15日《申报》报道:“一律预备与倭人决死一战,不愿将全台归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戚继光抗击倭寇 B.《马关条约》签订C.郑成功收复台湾 D.《辛丑条约》签订B7.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D8.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B9.冯骥才的小说《神鞭》中描写了天津卫小贩傻二练就了辫子功,人称“神鞭”。他跟随头领曹福田去紫竹林攻打洋人。出征前,头领画了个避洋枪的符咒给他。傻二把符咒塞进辫根儿里,感到满脑袋的头发都发烫,似乎真有法力注入其中。尽管傻二英勇无畏,但仍挡不住洋枪洋炮,辫子也被打断了。傻二的经历表明义和团运动存在的严重缺陷是( )A.带有迷信色彩 B.借拜上帝会欺骗民众C.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D.盲目排外A10.《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A.划分“势力范围” B.增设通商口岸C.废除科举制度 D.进行心理征服D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有为大事记1858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官僚地主家庭,自幼熟读经史,饱受封建儒学教育1879年 游历香港,始读西学之书1882年 到北京参加乡试未中,南归途经上海,大购西书,精心研读,大讲西学1884~1885年 中法战争期间,酝酿变法思想1888年 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法改良主张,因受阻未上达1891年 在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新学伪经考》,宣传变法思想1895年 甲午战争失败,发动公车上书;8月组织强学会、创办《万国公报》1896年 编成《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思想——摘编自《中国史纲要》等1897年 德国强占胶州湾,第五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 第六次上书光绪帝,成立保国会,参与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 逃往海外,组织保皇会,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 担任孔教会会长,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1917年 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1)根据材料,概括推动康有为变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游学经历(西学传播、文化背景)。(2)根据材料,归纳康有为为推动变法而进行的努力。努力:宣传变法(著书立说;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多次上书;参与百日维新。(3)根据材料中的分隔线提示,概括康有为的三段人生经历。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关系的认识。经历:第一阶段:从学习儒学到学习西学;第二阶段:宣传变法思想,参与变法活动;第三阶段:维护皇权和复辟帝制。关系:个人发展与时代变化紧密相连,时代变化深刻影响着个人发展,个人发展要顺应时代潮流。12.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注:指洋务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哲学、文学和艺术……却完全被忽略了。材料二 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突然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当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纷纷响应,在康、梁二人带领下,齐集于“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材料三 为实现变法图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等。9月21日,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被囚禁,康、梁先后出逃,谭嗣同等人遇害。变法仅持续103天,故称百日维新。(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指出这场运动的目的。“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什么?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是指引进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筹建了新式海陆军。(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3)材料三中的“百日维新”在历史上又叫什么?这一事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顽固派发动政变,光绪帝和维新派没有实权,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4)与洋务派相比,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的进步之处。从材料三事件的失败当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进步之处:维新派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启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