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法治政府》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由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框组成,围绕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主体、基础三个内容展开。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必须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本课“法治政府”涉及的教学内容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法治政府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建设法治政府的具体要求,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已经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于法治政府建设也有初步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虽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与政府的政策有关,但是还不能把政府的政策与现实的生活对接起来,对法治政府的内涵还没有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是辩证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有些学生容易看到一些政府执法人员的不良做法,从而否定法治政府建设的意义。不能很好地把握“应然”与“实然”的关系等。三、教学目标通过探究“局处长走流程”的真实情境,学生能够明确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法治政府,认同法治政府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走访政府相关部门,形成关于法治政府的理性观点和科学认识;能够合理运用学科知识分析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大事件,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具备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说明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和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2.教学难点:认同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五、教学过程【课前学生学习任务】搜集政府依法行政的实例,简要评析政府行为,阐述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议题设计:在“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的实践中如何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中“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王处长送外卖”的片段,了解“王处长”通过体验“外卖小哥的一天”,真切地感受本部门制定的流程和政策。问题1:视频中的王处长为什么去体验“外卖小哥的一天”?他的感受是什么?问题2:王处长是在“综艺作秀”吗?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问题3:王处长为什么选择“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这些职业去体验?【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设计意图:用真实视频导入新课,从具体真实的政府行为的情境入手———“处长送外卖”的事实,感受政府行为的初衷。设置相关有思维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以及深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释疑,从而理解政府出台的社会公共服务等基本政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真正保障如快递、外卖等新兴就业群体的合法正当权益,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环节二:任务驱动深入探究【教师活动】呈现关于“处长送外卖”的“网友评论”:王处长一天干了12小时外卖员,才挣了41块。作为人社局公务员如果以8小时工作时间来计算外卖员薪资,一天最多赚30元。请同学们结合以下几个问题深入探究。问题1:有人说王处长一天干了12个小时,违反《劳动法》了,你怎么看?问题2:有人说快递小哥是“马路杀手”,这是为什么?问题3:要切实维护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政府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学生活动】认真分析网友评论,完成思考任务。设计意图:针对“处长送外卖”的“网友评论”,为学生设置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考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尝试分析解答实际问题。学生多样化的解答视角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互相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法治政府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内涵。环节三:师生分享破解难题【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新华热评:“王处长”走完流程要走心,送完外卖得送政策》,围绕北京市发起的“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的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设置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与大家分享成果,教师进行适当指点。探究活动1:情境:北京市人社局着眼于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确保政策落地,开展了“局处长走流程”专项活动,局处长们以群众的身份,线上、线下全程体验政府办事流程,查找经办服务中的“痛点”“堵点”。对走流程中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一份《关于进一步推进便民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的文件也悄然出台。问题:从“被动应诉”到“主动去办”,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你认为政府治理方式发生的改变,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探究活动2:情境:目前,北京市已有52条热线整合至12345市民热线服务。2020年,北京“接诉即办”办理诉求1103.94万件。各职能部门的作风好了,广大市民的事能办了,干群关系更近了。问题:如何让“接诉即办”、“未诉先办”更有效地发挥治理效用?【学生活动】分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位发言人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分析政府治理方式发生改变,带来的积极影响;阐述政府在优化办事流程和政策,解决群众难题上的具体办法。设计意图:观看视频之后,小组合作探究上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基于学生组内的探究讨论,引导学生寻找症结———就业要让市场唱主角,问题要用机制性的政策办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运用法治手段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明确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和要求。理解政府通过治理方式的“改变”落实为民办实事,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增强政治认同,提升法治意识。环节四:拓展提升深度学习【教师活动】基于学生对“王处长”走流程中如何转变政府治理方式的认识,继续延伸学生的思维链条,提供拓展情境,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而提升学生对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拓展情境材料:如今,灵活就业已成为我国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2021年5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但是新业态中灵活就业人员(如外卖小哥)存在以下困境:平台不规范,有时候派单太乱;跑不了长时间,就挣不到钱;工作强度、安全、医疗、社保、社会认可度及他们的心态……作为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中形成生动实践的“接诉即办”将有法律保障。2021年5月27日,《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草案)》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一审。接诉即办立法的定位是为民服务法,重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政府“端菜”向群众“点菜”转变,从诉求办理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深化,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化,市委以“每月一题”为重要抓手,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聚焦诉求反映集中的高频、共性问题,研究新业态、新领域问题,对接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需求,开展源头治理。深度思考:在接诉即办改革不断深化中,北京市人大、政府和市委是如何为民办实事,实现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学生活动】深入思考,力争从多角度分析在接诉即办中各主体如何协同治理,解决民生痛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为问题解决寻找路径,在分析情境时,学生的思维可能发生转变:从市委研究新业态、新领域问题,对接市民、企业和社会组织需求———人大通过直接立法和制度完善提供法律依据———政府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北京市不断完善多元协同机制,间接引导企业行为,维护劳动者权益。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环节五:课堂小结总结提升【教师小结】本节课围绕“局处长走流程”说事思理,从“接诉即办,未诉先办”的生动实践,探究政府部门的办事程序和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明确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和要求。建设法治政府,就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运用法治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实现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从而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北京市通过“局处长走流程”专项活动,北京市委引领治理体制创新,北京市人大积极探索相关的法律制度,北京市政府依法履行职能,积极转变治理方式,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办事更畅通,更有利于解决民生痛点。真正做到了为民办实事。【总结提升】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学习和课上的情景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衡量标准和主要任务,都是围绕政府工作,从决策、行政、监督、效果和保障等方面来展开的。即用法治化的制度和机制,规范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关系,促进彼此合作和良好互动,从而提升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为打造法治社会奠定基础。对法治政府认识的转变,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增进对政府的了解和信任,有利于形成政治认同和提升法治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