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光》单元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光》 课题 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课时 1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声音与光的传播。 5~6年级 ⑥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激光笔射出的光从空气中射入水中和铅笔垂直、倾斜放入水中的变化,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科学思维 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光从空气到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探究实践 在观察活动中,能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的光线变化。 态度责任 在观察、研讨等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互相交流,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材料、班级记录表等。
学生:方形透明玻璃杯、激光笔、铅笔、方形透明鱼缸、金鱼、科学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继续认识光。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复习引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方形透明玻璃杯、水、激光笔 1.教师打开激光笔对着黑板,提问: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2.提问: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出示教学课件) 3.把水倒入玻璃杯中(不倒满)。如果光从空气射进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开门见山提出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思考核心问题。
二、探索:观察实验(预设20分钟) (一)实验1: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现象。 材料准备:激光笔、水、方形透明玻璃杯 1.思考: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2.探究: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分组实验。 3.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 4.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接触面发生了弯折,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没有发生弯折。 (二)实验2: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材料准备:铅笔、水、方形透明玻璃杯 1.思考:如果我们把铅笔垂直和倾斜方式依次插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探究: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验,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 (预设:倾斜插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向上“弯折”了,而垂直插入水中的铅笔没有发生这个现象。) 4.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而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3: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 材料准备:金鱼、水、方形透明鱼缸 1.思考:鱼缸里只有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尝试变换观察角度,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实验。 3.交流:怎样调整观察角度,才能看到两条鱼呢? 4.小结: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 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来探究光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变化。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光具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研讨:解释现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科学作业本 (一)问题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在接触面发生偏折(弯折),铅笔倾斜插入水中也会在接触面发生偏折(弯折),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小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如果是垂直射入,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二)问题2:你是怎样调整观察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的?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小结:来自鱼的光线,分别从鱼缸相邻两面的玻璃经过水再进入空气(玻璃可以忽略),光线发生了折射进入人眼。因此,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通过研讨交流,加深对本课实验内容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拓展延伸(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一)思考: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总结: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二)活动:(教学课件)魔术表演“消失的硬币”。 学会了吗?你可以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你的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三)延伸: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研究光的知识。 运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生活实际现象,通过魔术表演,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光的兴趣。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调整我们的观察角度,可以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 ) 2.光从空气进入水中,都会发生折射。( ) 3.在自然界中,空气中的小水滴也会像三棱镜那样分解阳光。( ) 4.镜子反射的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 5.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射入水中的光线是 ( ) 传播的。 A.以直线B.以曲线 C.有时以曲线有时以直线 D.以上都不对 2.将一根铅笔放在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铅笔好像弯折、错开了,这是因为( )。 A,光在水中不是沿直线传播 B.铅笔在水下部分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发生了折射 C.这与光是怎样传播的没有关系,完全是眼睛的错觉 D.以上都不对 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图画法符合实际的是。( ) D.以上都不对 4.( )能发生折射现象。 A.光在水中传播 B.光从水中进入空气 C.光在玻璃中传播 D.以上都不对 5.“潭清疑水浅”意思是潭水清澈见底,看起来潭水变浅了,这是一种光的 ( ) 现象。 A.直线传播 B.折射 C.反射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A 2.B 3.A 4.B 5.B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4课。在上一课中,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能穿过物体或者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本课延续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研究光的传播特点。 本课包含3个探索活动,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光传播过程中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变化。第1个探索活动,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入水中,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沿直线一直传播下去了。第2个探索活动,将铅笔垂直和倾斜放入水中,对比发现光垂直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光倾斜射向透明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第3个探索活动是在学生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的基础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且知道了光能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继续传播。而本课的内容是光在两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这对学生来说,了解的不多。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见过光的折射现象,例如,筷子放在水中“弯折”了,但是有很多学生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二、教学反思 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光在传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接着思考,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改变? 揭示课题。 探索 活动1光从空气进入水中 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知道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接着让学生思考“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 出示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的实验,让学生推测光的路线图,并画出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光路图,学生画的光路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从空气到水中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水中的光线会变粗;(2)光从空气到水中会发生偏折现象,有的往上偏折、有的往下偏折;(3)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到达水面时,部分光在水中发生偏折,另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反射;(4)光在水中会发生反射现象。 反思:根据学生画的光路图,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折射有一些了解,而且学生对于反射现象的了解明显高于折射现象。建议把反射的内容放在折射之前上更好,因为发生折射现象时都会伴随有反射现象的发生,从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开始讲起,这样更符合他们的认知。 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实验过程 在做下水实验时,发现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时,光的路线完全看不见,只能在水中看见零星的几个红点,不能呈现教材图片中的现象。 于是我对实验做了以下的改进:(1)通过在水槽中点燃蚊香,让蚊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用激光笔照射水槽就能看到空气中光的路线(2)通过用茶水、在水中滴加墨水和牛奶的方式,让水中形成丁达尔效应,再用激光笔照射就能看到光的路线。我分别用茶水、墨水、牛奶做了实验,发现在水中加入牛奶光的路线最清晰。 在教学中我把这个实验,当成一个教育契机,让学生明白不要唯书本论,遇到问题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自己想办法解决。 在课堂上演示光从空气透过水的实验时,学生发现不能看见任何光的路线,于是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如何改进实验才能看见光的路线。 学生讨论后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用喷雾器喷出水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2)利用蚊香的烟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3)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牛奶,这个方法来源于上学期学生做的《杯中日出》实验。 让学生利用的实验器材线香、金属架、塑料盒搭建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中学生发现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而当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改变,并且在水中光的路线会更粗一些。 反思:实验中加入的牛奶要一点一点的添加,当能清楚看见光的路线时就停止加入。观察光的路线时,要求学生观察光从空气垂直和斜射入水的两种情况,为折射概念做铺垫。 活动2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 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观察到,垂直放入水中时铅笔会粗了,倾斜放入时铅笔像折断了,需要注意选圆筒形的容器偏折现象会更加明显。 折射概念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让学生思考发生折射现象,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学生得出需要斜射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这个两个条件,于是我反问学生,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也会发生折射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会发生。于是让学生做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的实验,发现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折射的概念: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反思: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折射的规律,自己总结出折射的条件,能够用自己的话给折射下定义,从而深度的理解了折射的概念。 活动3观察鱼 学生在观察鱼的活动中,关注点在鱼的数量上,完全忽略了观察的角度,因此教师在实验之前,强调观察鱼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观察的角度。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很多条鱼,并且对形成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我这样解释,看到多条鱼是由于反射和折射叠加形成的,但这种说法不够科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您,给出好的建议。 三、器材的使用 使用器材后的一点小建议: (1)火柴盒的磷面质量不是很好,建议在火柴盒的两边都增加磷面,这样使用时间更久。 (2)蚊香数量有点少,建议多提供一盒蚊香。 (3)在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实验,可以给每个塑料盒提供一个透明的盖子。 四、课堂精彩瞬间 学生做观察鱼的实验中,在桌上意外形成一道彩虹,为下节课三棱镜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