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统编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本单元围绕“全面依法治国”展开阐述,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观点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明确在总目标统领下的重点任务,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本课内容是第七课第二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在本单元学习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第一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阐述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涵;第二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条原则。两目内容从总目标与总原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将往哪儿走、怎么走这一根本问题,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实现这个“总目标”的具体遵循。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为学习第八、九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学好整个单元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初中学过简单的法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与法治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能力。通过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但是,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还不够清晰,分析与论证等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内容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治国理政方式,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定“四个自信”。
2.通过分析国家政治生活的现象,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增强法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2.教学难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
【教师活动】图片展示封建社会衙门里断案的情景。播放视频《张晋藩教授讲“人治”和“法治”》。
教师提问:究竟应该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80页“探究与分享”:“法制”与“法治”。
教师提问:
1.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请同学们说说“法制”和“法治”有什么区别。
2.我国从追求“法制”到追求“法治”的历程,【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说明我国法治建设已由立法为主进入立法与执法并重阶段。说明了我国法治理念的转变,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2014年10月23日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法治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从必要性来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其次,从重要性来说,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设计意图:首先,图片导入、视频渲染,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实情境感受“人治”与“法治”两种治国理政方式的优劣,体会依法治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教材“探究与分享”栏目,引导学生理解“法制”和“法治”概念的内涵,感悟从“法制”到“法治”的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环节二:把握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教师提问: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这个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
【教师活动】
布置活动任务:我们将“建设法治中国”比作建造一座大楼房,请同学们从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中,找出奠定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构筑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建设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以及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
【学生活动】说一说,找一找,构建法治中国大楼房。
上图构思参看《法治热点面对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教师总结】法治中国大厦的地基夯实了,支柱立起来了,按照施工方案科学操作、加紧推进,美丽的“效果图”就一定能变为现实,这座恢宏大厦必将巍然耸立起来。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图示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科学内涵,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抽象晦涩的学科概念;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将课程内容活动化。
环节三: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意义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必将助推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深入讨论,培养学生公共参与,并进一步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意义。
环节四: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教师活动】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我们,而实现总目标需要有一些具体的遵循,以下这五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就是具体的遵循。请同学们逐一阅读材料。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讨论回答问题:
2022年是现行宪法实施40周年。我国现行宪法是新中国第四部宪法。1980年8月30日,中共中央正式向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主席团提出了关于修改宪法和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的建议。1982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宪法。
问题:材料中体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哪项原则?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并讨论回答问题:
在宪法诞生过程中,宪法修改委员会多次广泛征询人民意见,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全民讨论。广大群众表现出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提出大量意见。
问题:
1.宪法诞生过程中为什么要广泛征询人民意见?
2.宪法中为什么要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置于突出位置?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原则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80页“探究与分享”:特殊的保护。
教师提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障人保障法》这些针对特定群体给予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否违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不违背。对具有特定差别的人们给予权利、义务方面的差别对待,有助于实质平等的实现。
【教师总结】
原则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师活动】呈现教材82页“探究与分享”:法律与道德。
教师提问:
从法律与道德关系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规定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民法典保护见义勇为行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和道德都有规范社会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法律形式鼓励见义勇为、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总结】
原则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83页“相关链接”讲解说明依法治国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原则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运用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等活动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进而思考、回答问题,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认真思考,深入探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结束语】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伟大工程。随着我们对本单元依法治国知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最终希望同学们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难点主要是如何“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这样宏观的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走进高中生的脑中、心中,使他们感受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听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铿锵有力的脚步声,进而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