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7. 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7. 总结我们的认识 课时 1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2水循环 10.3岩石和土壤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5~6年级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③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④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认识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科学思维 通过回顾前几课的模拟实验现象及结论,梳理出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因素。 探究实践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态度责任 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反思,建构科学解释;知道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完成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记录大表。学生:1.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容器、塑料瓶、铁架台、量杯、水;2.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回顾与梳理(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学生对照第1课中的5种典型地形地貌,观察自己的活动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预设: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 2.全班研讨,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和水的作用。 3.提问:这些原因分析正确吗? 回顾模拟实验的现象与结论进行佐证。 (此处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以实验中、资料中获得的证据为依据。) 4.小结:通过回顾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火山、地震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运动,它们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猛烈的、突然的,可以在瞬间使地形地貌发生较大的改变;风和水的作用则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塑造是缓慢的、短时间内不易察觉的。我们把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做侵蚀。 在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回顾模拟实验的现象和结论,引导与原始猜测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体会到在解释现象的过程中,证据的重要性。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湿润且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覆盖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容器、塑料瓶、铁架台、量杯、水、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地表具有侵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呢? 2.学生讨论。 3.追问:植树造林真的可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吗?怎样证明你们的观点呢? 4.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实验中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和注意事项。 ①出示实验材料,并搭建模型: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切割掉底部并且瓶盖打孔的塑料瓶。 ②明确每种材料代表什么? (预设:塑料瓶喷水模拟降雨、没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模拟无植被的土壤、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模拟有植被的土壤。) ③明确不同条件: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④明确相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降雨”高度。 ⑤操作步骤:将两个塑料瓶置于等高铁架台上,小山丘模型正对瓶口下方摆置,用两个量杯分别量取400ml水,同时倒入塑料瓶中,观察小山丘的变化。 5.教师要再次强调实验的公平性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学生需要收集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假设。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模拟实验时教师需协助指导控制挤压水瓶的力度,以保证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相同。) 这个实验所用的器材、装置与“水的作用”一课差别不大,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模拟实验,并设计两组实验。让学生在保证实验公平性的前提下合作完成探究。三、研讨(预设10分钟) 1.比较和交流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预设:有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没有明显坍塌,“雨水”带走了少量土壤;无植被覆盖的小山丘顶部明显坍塌,形成小沟,“雨水”带走了大量土壤。) 2.比较和交流两组实验所产生的径流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植物是土壤的天然保护屏障,植物的根系能使土地更为牢固,不易被雨水冲刷,树叶能够减小雨水冲击的力量,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3.交流实验想法。通过实验现象和结论,能试着解释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吗?能否提出一些治理的建议呢? 小结:下雨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因此在地球表面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类的活动会加剧或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植树造林,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等,就会减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就会加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侵蚀,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地球内部是不断地运动着的。( ) 2.地震可能造成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 3.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不会带来好处。( ) 4.降落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不会给土地的样貌带来影响。( ) 5.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坡度都是影响土地受雨水侵蚀的因素。(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地形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表面陆地少、海洋多。 B.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 C.地球表面的地形一旦形成后就不会再改变了。 D.以上都对 2.如果森林被砍伐了,暴雨( )。 A.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B.会冲走更少的土壤 C.会冲走更多的土壤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地震和火山喷发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下列地形地貌是由地震和 火山喷发形成的是( )。 A.唐家山堰塞湖 B.青山湖水库 C.喜马拉雅山 D.以上都不是 4.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地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入海口往往是( )。 A.平原 B.山地 C盆地 D.以上都不是 5.被风带走的沙子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 )。 A.戈壁 B.沙漠 C.丘陵 D.草地 答案:1.C 2.C 3.A 4.A 5.B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教材简析】 经历了前面6课学习,学生分别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探究影响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认识了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典型地形地貌。本课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顾与梳理,意在帮助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其演变形成更加完整的认知。同时,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作用的影响,拓展学生对侵蚀作用的认识,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影响,并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自然界及其生态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6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获得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形成原因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再次解释典型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最后通过对比实验,探索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二、教学反思 为什么植物覆盖可以防止侵蚀发生并能保持水土? 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