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1《地球的表面》(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1《地球的表面》(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1.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1.地球的表面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2水循环 10.3岩石和土壤。 5~6年级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③知道地球表面覆盖着岩石……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地形图,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不同地形的特征,并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探究实践 观察地形特征,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 态度责任 通过对地形的逐步了解,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 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预测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地形特点记录表、记号笔、地形成因记录单。
学生:1.每组提供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2.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光。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橡胶篮球 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 提问:(1)这个篮球的表面有什么特点?(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 教师小结:我们远看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2.出示“蔚蓝色地球”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什么?你认为它的表面是怎样的?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表面》一课。 快速聚焦,为后续的探究预留足够的时间。
二、探索地球表面的地形及其特点(预设30分钟) (一)初步观察,整体认知 材料准备:立体世界地形图 1.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就通过立体世界地形图看看地球的表面到底是怎样的。 (1)分组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 提问:在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预设:①用手摸;②从侧面观察。) (2)简要交流地球表面的特点 提问:通过观察立体世界地形图,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小结:地球上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和表示地势的高低,说明地球陆地表面是有起伏的。 3.聚焦我国地形 引导:你能在世界地形图中发现中国的地形特点吗?那么有没有哪种地形图,能够看清我国的地形呢? (二)细辨凹凸,认识地形 材料准备:立体中国地形图、地形特征记录表、实验记录单 1.初看中国地形图,学会看地形图的方法 (1)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高度表 教师介绍:同学们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描述高度。 (2)分组观察:中国地形的特点 (3)简要交流我国地形特点 提问:观察了中国地形图后,你有哪些发现? (预设:①找到了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②有很多高山,主要在西边。) 2.明确杭州的地形及特点(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较熟悉的典型地点代替 ) (1)分组观察杭州的地形 学生在立体中国地形图中找到杭州的位置,判断杭州属于什么地形,用关键词描述杭州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 (2)小结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在地形特点记录表上板书杭州的地形名称——平原,并在对应的表格中填写平原的特征。 3.查找科学家家乡的地形,构建地形体系 (1)明确任务(PPT上出示各个科学家的家乡)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到科学家的家乡,判断分别是什么地形,观察和记录这些地形的特点。 (2)分组探究 学生观察中国地形图,并把地形的名称和它的特点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交流汇报: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的特点 提问:请选择一种你所观察的地形,描述这种地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补充,教师将地形名称及特点汇总到记录表上。 (三)黏土建模,内化概念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超轻黏土 1.观察地形实景图 出示各种地形的实景图,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2.捏制地形模型 小组合作利用五种不同颜色超轻黏土,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捏制地形模型。 3.展示成品并简单交流 学生展示成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描绘侧面轮廓 提问:你能描绘出这些地形模型侧面的轮廓吗? 指导学生由整体向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逐步形成对地形特点的认知,并用黏土建模的方式进一步内化科学概念
观察特征,合理猜想(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地形成因记录单 教师引导: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1.观察地形特征(出示中国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照片) 教师引导:仔细观察这些地形,分别有什么特点。 2.猜想形成原因 提问:这些地形的形成是由于什么原因呢?你能猜测一下吗? 组内交流讨论,将猜想填入到作业本记录表中。 3.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形成五个独特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教师将学生有理有据的猜想整合记录到班级的地形成因大记录单中。 小结:在本单元后续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产生不同地形的原因,届时同学们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鼓励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从表象观察到本质思考的科学思维,大记录表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断回顾并及时验证。
四、课外拓展:夜视仪原理(预设5分钟) 1.超轻黏土建模的环节时间紧张,如何处理? 可以通过小组成员分工的方式,每位同学先捏制一种地形模型,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够完成四种地形模型,再由最先完成的同学进行第五种地形模型的捏制。 2.学生对于不同地貌的形成原因猜想存在困难,怎么办?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特写图,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的地貌独有的特点进行观察、讨论和描述,从而帮助学生把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建立起联系。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了许多海螺化石。这说明当时的太行山地区是一片海洋。( ) 2.同一条河流里的鹅卵石,下游的鹅卵石一般比上游的鹅卵石更光滑。( ) 3.地球上大部分是陆地,海洋面积较小。( ) 4.地球的表面只有高山与平原。( ) 5.如果没有人为的破坏,某一种地形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 答案:1.√ 2.√ 3.× 4.× 5.× 选择题 1.( )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2.下列关于地形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上面的五种地形简图,依次是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山地 我国东部的地形比较平坦,主要以④和⑤为主 C,上海的地形主要以①和③为主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中国的西部多 ,东部多 。”下列选项回答正确的是 ( ) A.平原、高山 B,高山、平原 C.海洋、平原 D.海洋 、高山 4.毛泽东曾经用“( )”的诗句勾画三峡工程的宏伟蓝图 A.巫山夹青天 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C.高峡出平湖 D.以上都不是 5.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 ) A.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B.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 C.岩浆岩、大理岩、变质岩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C 2.B 3.B 4.C 5.A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海洋多,陆地少; 表面凹凸不平 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海拔高 地形开阔海拔较低 宽广平坦地势较高 蜿蜒起伏高低起伏 坡度较缓四周地势高中间低平
八、课堂反思
【教材简析】 《地球的表面》是本单元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教材提供了“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感受到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引发学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能帮助学生对典型地形地貌特点形成初步认知,但对于地球表面以及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成及变化,缺少系统、全面、科学的认识。通过本节课学习,在深入了解地球表面及各种地形地貌特点的基础上,引导猜测地球表面和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