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2《地球的结构》(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2-2《地球的结构》(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2.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2.地球的结构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 5~6年级 ④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构成,了解化石的形成及科学价值;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认识到地球是有结构的,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知道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地球结构模型,能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 观察地形特征,尝试用超轻黏土制作各种地形的模型。 探究实践 通过了解地球内部构造,能制作一个实物模型模拟地球的结构。 态度责任 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教学难点 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视频资料。
学生:1.每组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2.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3.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地球的内部结构(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地球表面的这些特点和地球构造有关吗? 2.展示“火山口”图片。 提问:看到火山口图片,你们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想法吗? 3.提问:地球的内部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结构(板书)。 火山口的图片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内部结构与我们看到的地球表面是不一样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整体认识地球的结构(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尺子、小刀、垫板、擀面杖 1.认识地球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 谈话:一起来看一看地球内部的结构吧。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 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 (预设: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了解地壳组成 (1)提问: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2)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 (3)交流: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 (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又漂浮在满是岩浆的软流层之上,那么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资料。 (3)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预设:火山、地震能让我们感受地壳的运动。) (4)出示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解释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 (预设: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变形。) 4.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教师引导:我们在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提问:为了更加逼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平均厚度) (2)引导:我们不可能按实际的大小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吗? (3)提示:可将3个数据按照相同比例缩小,比如都缩小1/213000000,根据缩小后得到的数据制作。 (4)学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切开并观察模型的剖面。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三、小结(预设5分钟) (1)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地壳在不断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后续我们会对地震和火山喷发是怎样形成的继续进行研究。 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地球内部是平静的,地球表面也是一成不变的。( ) 2.地震、火山喷发、水流冲刷都会引起地表的变化。( ) 3.矿物和岩石没有区别,只是岩石的另一种说法。( ) 4.岩石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短暂的突变过程。( ) 5.大理石是变质岩( ) (答案:1.× 2.√ 3.× 4.× 5.√ 选择题 1.( )位于地球内部 33~2900 千米之间。 A.地壳 B. 地幔 C.地核 D.岩浆 2.地球内部圈层中平均厚度最大的是( ) A.地壳 B.地幔 C. 地核 D.岩浆 3.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他在一次野外考察中,发现太行山代的山崖中有卵石和海生螺蚌的化石,从而可以推断出这个地带很早以前可能是( ) A.高原 B.河流 C.海洋 D.沙漠 4,从火山喷发现象和喷发物中,不能推断出的是 ( ) A.地球内部温度很高 B.地球内部压力很大 C.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D.沉积的石、砂会胶结与压合 5.地球的内部结构像个熟鸡蛋,鸡蛋的蛋壳相当于地球的 A.地壳 B.地幔 C. 地核 D.岩浆 答案:1.B 2.C 3.C 4.D 5.A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2.地球的结构
八、课堂反思
【教材简析】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形成的原因。学生先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丰富和完善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再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增强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本课以及后面的第3、第4课,研究地球内部力量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本课研究“地球的结构”,而第3、第4课主要研究地球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地震和火山喷发。地球内部力量的产生与地球内部构造有着紧密的关系,本课的学习为第3、4两课学习地震、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经猜测地表形态会受到地球内部因素的影响,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内部结构也并不是一无所知,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有时会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但学生对于组成地球结构的三个圈层缺乏深入的了解,更没有认识到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与地表地形地貌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对地壳由岩石组成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岩石的分类不是很清楚。 二、教学反思 由火山口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从而聚焦本节课的重点——地球的结构。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视频中,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被类比成鸡蛋,这样的类比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观察岩石,了解地壳的组成。提供的资料图文结合,不仅岩石分类明确,还介绍了不同种类岩石形成的原因,能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地壳组成的认识。【资料还需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语言能更简洁,表述能更完整。】 学生观察岩石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视频补充,了解地壳的运动。学生用海绵块模拟岩层弯曲的活动仅仅体验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受力,而地壳的运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播放视频进行补充说明。 学生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在制作模型前,通过讨论和举例,学生明确“制作模型需按照原型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来完成”。 记录单   学生制作模型、观察并记录 研讨部分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研讨,也是小结。 三、器材使用
1.岩石标本 岩石标本包括了教材中举例的八种岩石,包括:玄武岩、火山岩(此处是浮石)、花岗岩、砂岩、砾岩、页岩、板岩和大理岩。
很可惜,本节课配套的岩石标本只有一套。为了每组都能观察岩石,我借用了四年级下册《岩石和土壤》单元中的岩石标本(如下图),其中有五块相同的岩石。 2. 海绵块 三种不同颜色的海绵块模拟“地壳运动中岩石受挤压弯曲变形”的实验,操作简单方便。 3.橡皮泥 橡皮泥有红色、橙色和蓝色,用于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考虑到模型制作是个消耗材料的活动,我把每一份材料进行了切分,平均分成三份(如下图)。制作完成的模型,三个圈层厚度的比例与实际地球内部各结构平均厚度的比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