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6. 水的作用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课题 6.水的作用 课时 1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2 水循环 5~6年级 ②知道水在改变地表形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模拟实验和资料阅读,认识到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以及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探究实践 通过模拟实验,结合分析、阅读资料,了解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多种地形地貌;并能尝试对实验方法改进优化。 态度责任 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能尊重事实,积极交流,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水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教学难点 能对模拟实验结果以及图片资料等做出自己的解释。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含介绍实验操作的微视频)。学生:1.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水槽、没有孔的水槽(用于接径流,可以用其他合适的容器代替)、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彩沙;2.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地球。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呈现现象,直观导入(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出示PPT:雨后的空旷土地、雨后的野草地、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等图片。教师设问:照片上呈现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是凹凸不平的;和原来比都发生改变。) 2.这样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预设:下雨会让泥土流失,导致山坡沟壑纵横、地面凹凸不平。) 3.小结:形成这样的地形和雨水有关系吗?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出示课题:水的作用) 通过多张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推测形成图中地形地貌可能的原因,从而自然地进入第一项探索活动。二、实验探究,感受侵蚀(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水槽、没有孔的水槽、降雨器、水、彩沙、实验记录单 1.提问:你认为雨水是如何让土地变成这样的? 2.小组讨论:比如这样一个小山丘,被雨水冲刷后会有什么变化?在纸上画一画自己的想法。 小山丘 (预设:雨水冲刷地面,把泥土带走;雨水会造成山坡滑坡;雨水会把泥土打散……) 3.讲述:这些现象在自然界中经常发生,但是雨水是不是真的像我们说的那样会影响土地呢?让我们一起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一下。 4.出示实验材料,提问:观察这些材料,小组讨论并思考这些问题[课件出示]: (1)这些材料分别模拟大自然中的哪些事物? (2)如何进行这个模拟实验? (3)我们要观察什么? 5.学生小组讨论。 6.交流实验方法,明确实验要求。 实验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在小山丘顶部,观察变化;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整体变化。 实验方法: (1)动手制作一个小山丘模型; (2)用喷壶中的水喷洒在小山丘顶部,观察变化; (3)比较“降雨”前后小山丘的整体变化。 实验要求: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可以用文字、画图的方法把实验前、后土地和雨水的变化记录下来。 7.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8.交流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 (预设:小山丘表面的彩沙和一些土被冲走了;小山丘表面渐渐有了一些沟;不少土堆积在相对平坦的地方。) 教师适机介绍: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学生汇报的不全时,可反复观看微视频。 9.小结:像刚才实验中我们看到的现象,雨水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流动时,携带走了松散的彩沙与泥土,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形地貌。三、知识拓展,分析成因(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过渡:降雨形成的流水对土地产生侵蚀,在地表形成许多沟壑和溪流,溪流汇集在一起又会成为大的河流。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2.出示图片:观察这两张图片,你觉得河流会使地表发生哪些改变? 小组讨论交流,将讨论结果画一画。 (预设:会把泥沙带走;会把河流两岸冲宽;河流会变深...) 3.我们的猜测准确吗?请看下面这个模拟实验。 (1)播放并学习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视频。 (2)提供阅读资料,丰富河流改变地表的认识。 4.交流:说说河流对改变地表的作用 (预设:河流和雨水一样,对地表也有侵蚀作用;河流对地表还有沉积作用。) 5.小结:正像模拟实验和资料卡中看到的那样,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河流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最终会因为流速变缓而堆积,这就是沉 积现象。当河流因泛滥发生改道时,也会形成新的河流。 通过类比降雨实验以及相关资料的阅读,学生能科学合理的对“河流对土地的影响”做出解释。之后,通过模拟实验的播放学习,对学生已有认知形成冲击,从而帮助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总结(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水在地表变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让教师了解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益,从而更好的进行后续的备课。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黄河入海口的沙洲是因为河水流速快,河水带着泥沙不断冲刷形成。( ) 2.在地表的变化过程中,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 3.在三角洲地带沉积着大量的砾石。( ) 4.水的作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 5.水和风都会快速地改变地形地貌。(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下面改变地表形态的做法合理的是。( ) A.砍伐森林 B.开采矿石 C.改造沙漠 D.围湖造田 2.我们完成实验《做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时,需要用到下列 ( )组器材。 A.铲子、两个托盘、酒水壶 B.透明塑料袋、果皮、菜叶 C.纸巾、烧杯、土块 D.以上都不是 3,下列环境中,最容易被雨水侵蚀的土壤是( ) A.土地坡度小,有植物覆盖的土壤 B.土地坡度小,无植物覆盖的土壤 C.土地坡度大,无植物覆盖的土壤 D.以上都不是 4.最容易被雨水冲走的颗粒是( ) A.沙砾 B.岩石 C.黏土和细沙 D.以上都不是 5.长江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流水对土地的( )作用。 A.风化 B.侵蚀 C沉积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1.C 2.A 3.C 4.C 5.C五、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教材简析】 本课继续研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球表面变化。这里研究的“水的作用”主要指地面流水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即暂时性地面流水(如大气降水时形成的流水)和长期性地面流水(如河流)两方面。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将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降雨和河流给地表带来的变化,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进一步认识水对土地的侵蚀以及沉积现象,从而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降雨、河流并不陌生,但是很少会关注到它们对土地有侵蚀和沉积作用,并且还能改变地形;他们会关注洪水、泥石流等对地表带来巨大影响的自然现象,而忽视降雨、河流对土地产生的长期、微弱的影响。因此,本课将引导学生聚焦到降雨、河流对土地的影响,通过模拟实验、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仔细对比以及观察、分析现象,关注到过程性的显著及微小的变化。 二、教学反思 【疑难解答】 上课想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的模拟实验,但又怕实验室被弄的又脏又乱,有什么好办法? 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真实自然中进行实验,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本课内容能有较清楚的认识外,还会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会不那么容易改变地形地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