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1《时间在流逝》(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1《时间在流逝》(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计量时间》单元 1. 时间在流逝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计量时间》 课题 1.时间在流逝 课时 1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5~6年级 ①知道技术包括方法、程序和产品等;知道发明的常用方法,举例说出一些典型的发明,知道发明会用到一定的科学原理,很多发明可以在自然界找到原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分析、比较数据等方法,发现有规律变化的事物是计时的本质。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不同地形的特征,并预测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探究实践 在实验中,观测并记录燃香时间的相关数据,并对“蜡烛可以计时吗”这一问题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责任 在研究中,产生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并对计时工具的迭代更替过程充满好奇。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了解古代人们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
教学难点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验研究燃香计时的科学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有关古人用天体(如太阳、月亮)运动计时的图文或视频资料;3.时钟模型。
学生:1.每组提供秒表、香、火柴、记号笔;2.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时间。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时钟模型 1.现在是几点几分?请学生把时钟模型中的指针拨动到相应的时间位置。 2.看关于时间的小视频后,提问:现在几点几分?现在的时间还是黑板上的时间吗? 3.小结:原来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流逝了。揭示课题:时间在流逝(板书)。 学生通过拨动时钟模型的方式记录一开始的时间,观看一段视频后再来记录时间,对比发现时间在悄悄流逝,从而引出课题。
二、探索活动:测量时间(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秒表、香、火柴、记号笔、实验记录表、课件 (一)根据自然现象来计时 1.提问:时间在流逝,刚刚同学们利用钟表很快地确定时间。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怎样计时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 (预设:人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一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安排生活和劳作,这就出现了最早的计时单位——天。) 2.追问:除了利用太阳计时,人们还会利用哪些自然现象来确定时间呢? 3.小结:在没有任何计时工具的情况下,人们利用自然现象的规律运动来判断时间。 (二)利用太阳来计时 1.古代的人们利用最简单且最容易发现的自然现象来制作计时工具,比如日晷、圭表。 2.阅读资料:学生仔细阅读资料,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介绍日晷和圭表。 3.研讨:日晷和圭表的结构、计时的原理。 4.教师结合图片着重向学生介绍日晷晷面上的刻度和计时单位。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5.提问:人们在使用日晷和圭表来计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吗? 小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慢慢地改进计时工具,也出现了更多描述时间的词语,如“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等。 (三)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教师出示燃香,古人又是如何利用燃香来计时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燃香的长度变化是不是匀速的。 2.小组讨论并提出实验设计要求: (1)研究香燃烧“速度是均匀的吗?”需要哪些材料?怎么研究? (2)讨论确定研究方法:给燃香等分四段,在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处分别做标记,并记录每一段燃烧的时间,重复三次。 3.学生分组实验。 实测、统计、分析燃香时间数据,并记录。 4.研讨交流:每一段燃香的时间一致吗?能用来计时吗?学生比较每等份的燃烧时间,分析并讨论。 5.小结:在一定的条件下(燃香粗细均匀,没有风吹等外在干扰因素),燃香的长度变化基本是匀速的。燃香可以用来计时,人们根据这一原理制造出了燃香钟这一计时工具。 学生通过收集与阅读资料、动手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当某事物在一段时间间隔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所需的时间一致时,可以利用这种事物来计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计时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三、研讨(预设:4分钟) 1.古人曾用过哪些方法计时?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帮助人们计时? 2.蜡烛可以用来计时吗? 提问:燃香可以用来计时,那蜡烛也可以燃烧,可以用来计时吗?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蜡烛变短的速度也是基本不变的,所以也能计时。 鼓励学生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从表象观察到本质思考的科学思维,大记录表的呈现有助于学生在单元学习中不断回顾并及时验证。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时间像流水一样,在我们身边悄悄流逝,人们探索更精准的计时工具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歇,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探索人类计时工具的发展史。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古代的一个时辰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 2.燃香、蜡烛都可以用来计时。( ) 3.古人发明的日晷既可以用来白天计时,又可以用来晚上计时。( ) 4.一分钟能做的事情很多,所以要珍惜时间。( ) 5.日影、燃香等都曾被人们用来计时,但都是不准确的。(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1.某科学小组研究“一炷香”的时间,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 A,风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应该在无风的环境中做实验 B.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 C.实验中我们要经常吹一吹香,防止它中途熄灭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某小组探究“一炷香”的时间,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前应将香平均标记成几段 B.风不会影响香燃烧的快慢 C.实验前应该检查香是否受潮 D.应该在无风的环境中实验 3.我们用点蜡烛的方法来计时,不需要考虑的是( ) A.蜡烛的粗细均匀 B.蜡烛的颜色 C.周围风的影响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小丽站在操场上发现此时的太阳正对自己的头顶,此时大约是 ( )。 A.下午三点 B.上午十点 C.中午十二点 D.下午六点 5.下列三种仪器中,利用光影来计时的是( )。 A.日晷 B.指南针 C.地球仪 D.以上都不是 答案:1.A 2.B 3.B 4.C 5.A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教材简析】 《时间在流逝》是《计量时间》的单元起始课,是学生研究计量时间的开始,在本单元中起到了奠定基础和铺垫的作用。本课以“在钟表发明之前,人们是怎样安排生活和劳作的呢?”提出了单元研究主题,接着通过对日晷等计时工具的介绍,引导学生简要了解一些古代的计时方法。再后研究燃香计活动,还为整个单元的后续研究提供了范例。 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了解古人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及其发展史。通过阅读资料、观察燃香实验,使学生认识古人利用有规律变化的天体的运动和燃香变来计时。在研究中,让学生产生关注计时方法的意识和兴趣,并对计时工具的迭代更替过程充满好奇。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时间及计时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也会使用一些计时工具计量时间。但“人类是怎样逐步发展起各种计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钟表发明之前,古人如何计时?”这些问题学生可能有所思考,却认识不太清晰。本课通过对燃香钟这一工具的探究、研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探索计时工具,激发研究兴趣,并初步获得研究的方法,为后面整个单元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 (一)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人计时的资料。本环节先请学生上台交流查到的古代计时工具,很多学生都查到了香钟、沙漏、日晷和圭表等。然后用微课进一步学习圭表和日晷。视频如下,如需要请自行下载。 00:56 2.下图1是配送的圭表和日晷模型,圭表只有1个,日晷有12个。使用日晷前要将晷针插入晷面(下图2),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丽水约北纬28度),还要注意上晷面朝北。 3.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   1.本活动若照书来燃烧一炷香,时间会来不及。下水实验发现配送的线香长度约为9厘米,烧完一炷香约需要18分钟。故建议将活动改为测量相同长度的燃香时间(见下图)。 2.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线香(折成2半,约4.5厘米);需自配材料:火柴、计时器、橡皮泥(插香)、红笔、直尺。   3.建议让学生用红笔给线香做标记,约5-10毫米为一格(燃烧1格约需1-2分钟)。实验前要注意指导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   此外,还需提醒学生要在无风干扰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4.下图是学生的记录单。学生较容易发现:燃香的速度差不多均匀。因此,古人曾用燃香来粗略估计时间。 三、材料点评
  1.下图1是配送的直线香,学生很方便就能用直尺测量标记。建议配上一些橡皮泥,用来插香。下图2是配送的蜡烛,每只可燃烧30分钟左右,作为奖励发给学生制作蜡烛钟。 02:0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