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3《我们的水钟》(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3《我们的水钟》(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计量时间》单元 3. 我们的水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计量时间》 课题 3.我们的水钟 课时 1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5~6年级 ②知道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知道工程通常由多个系统组成;知道中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思维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 探究实践 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责任 在观察古代水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制作水钟的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
学生:1.每组提供直筒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时间。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 提问:水真的可以用来计时吗?古人的水钟又是怎么来计时的呢? 3.板书课题:用水计量时间。 简要回顾古人计时方法,快速聚焦到本课的核心问题——用水计时,引导学生自然进入了“水流速度”的探索活动。
二、探究水流速度的变化(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 (一)观察水流的速度(预设5分钟) 1.展示研究装置。 (1)透明塑料瓶去底,倒过来盛水。 (2)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从小孔缓慢流出。 (3)在瓶子里装200毫升水,下面用量筒接住流出的水。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3.交流研讨:水流是否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二)探究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需要的时间(预设10分钟) 1.提问:水流速度到底是不是均匀的呢?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 2.明确任务:测量从200毫升水中流出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操作方法: ①用手先堵住瓶孔,往瓶子倒入200毫升水。 ②准备好计时器,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 ③当水流出50毫升时,暂停时间并记录。 ④重新将水加满至200毫升,反复刚才的实验步骤。 3.观察各组数据,探讨发现: 如果孔的大小和初始水位高度不变,流出相同多的水,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4.提问:如果继续流出第二个50毫升,第三个50毫升呢? 5.学生推测并记录。 (三)探究2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预设15分钟) 1.学生实验:测量并记录200毫升水中流出100毫升、150毫升需要的时间。 2.汇总分析全班的数据,得出水流速度越来越慢。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多次的观察、推测、实测水流时间,进一步完善对水流流动速度的认识。
三、交流古代水钟(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 1.分析水流速度的影响因素。 (预设:孔径大小、水位高低等。) 2.思考怎样能让水以均匀的速度往下流? (预设:同一装置中,保持水位不变,水流的速度基本不变。) 3.学生观察书本古代水钟结构,研讨两个问题: (1)古代水钟用水滴来计时有什么好处? (2)古人是如何控制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滴? 4.教师小结:水可用于计时,是因为水具有以下特点:初始水位高度和孔径不变,流出相同水量所需的时间一致;保持水位高度不变,水流的速度不变。 引导学生研讨、总结本节课核心知识,为下一节的制作水钟进行铺垫。
四、测试(预设:5分钟) 1.提问:自己制作的水钟计时准确吗?怎么测? 2.学生进行测试活动。考虑课堂时长,课堂上仅测试2-3分钟内计时是否准确。 学生在相同的验收标准中测试,了解自身产品的精准性与不足之处,在观察等待中静心思考。可创设长时课堂,建议给予更多时间测试。
五、评估与改进(预设:5分钟) 1.提问:根据测试结果,你的水钟计时准确吗?如果不够准确请说一说为什么,怎么来改进呢?如果很准确,请向大家分享经验。 2.提问:制作水钟简单吗?说一说你的体会。 学生在产品测试结果中反思设计与制作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教师引导学生要考虑减少材料消耗来节约资源与降低成本,通过缩短工期来提高工作效率。
六、拓展(预设:2分钟) 提问:除了水,还可以用哪些能流动的物体来制作计时工具?课后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用其他流动的物体制作水钟。 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能迁移应用。通过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的方式,运用流动物体的流动规律制作更多的计时工具。
七、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制作滴漏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圆柱形的塑料瓶作为制作材料。( ) 2.在水钟上标出时间刻度后,我们的水钟便可以直接使用了。( ) 3.如果在一瓶矿泉水的盖子上戳一个洞,让矿泉水瓶中的水慢慢地滴下来,直到水滴完,这段时间中水滴下来的速度是不变的。( ) 4.盛水容器的形状不会影响水钟计时的准确性。( ) 5.如果我们水钟的水位不固定,那么会导致水钟的时间刻度不均匀。( ) 答案:1.√ 2.× 3.× 4.× 5.√ 选择题 1.关于计量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早期计时单位是天 B.日晷是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方位变化的规律发明的 C.因为水流的速度不稳定,所以不能用水来计时 D.古人利用日影长度变化发明的天文仪器是圭表 2.如图中 ( )的组合,在开始后的相同时间内流速快。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都不是 3.要给自制的水钟标定时间刻度,标定刻度时应该根据 ( ) A.瓶子的体积 B.每分钟流出水的体积 C.瓶子的高度 D.都无关 4,水钟的流水速度除了与漏水孔大小有关之外,还与 ( ) 有关。 A.水钟中的水位 B.水钟容器大小 C.水钟的质量 D.都不对 5.自制水钟时,时间刻度的划分是根据 ( )。 A,每分钟流出水的容积 B.瓶子的容积 C.尺子的长短的。都不对 答案:1.C 2.A 3.B 4.A 5.A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九、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教材简析】 前一课《用水计量时间》中发现的水流速度特点,为本课制作水钟激发学习兴趣和奠定理论基础。本课学习中,学生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设计一个水钟,用图文的形式对自己设计的水钟进行描述,并要亲自动手制作一个水钟,还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水钟是否能准确计时,以及对水钟的设计进行改进。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本课鼓励学生在讨论与分享的过程中表达想法、阐明创意,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科学的兴趣,在合作中体会团队和谐分工的重要性。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初级的、完整的科学工程活动。整个科学工程活动在良好的思考情境下开展,重点开发学生的设计与制作能力,并在改进中对自制水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地系统分析,提出多种改进措施。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一课的教学,学生观察到“滴漏实验”中水流速度的特点,对水钟作为计时工具的原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且激发了制作简易水钟的欲望。水钟的设计、制作、分析与改进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学生可能无法清晰表达设计的意图,需指导学生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阐明创意。在制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能因参与积极性、性格等原因配合不默契,教师需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谐分工合作。自制水钟的计时准确性不一定能达到学生的预期效果,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迭代。 二、教学反思 分析学生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原因。 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主要原因有设计不够合理、制作不精细和使用不规范。设计时,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不够合理,如孔径过大或过小、水位过高或过低等。制作时不精细,划分时间刻度时太粗心大意了,没有平视去标刻度;容器形状不规则,标不好刻度;每隔一分钟,水位变化不明显;记号笔的笔头太粗,每个刻度线有粘连等。使用时,学生通过斜视来计时,读数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