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4《机械摆钟》(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4《机械摆钟》(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 《计量时间》单元 4. 机械摆钟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计量时间》 课题 4.机械摆钟 课时 1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5~6年级 ④初步认识技术与工程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应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举例说明科学发现可以促进新技术发明(如激光的发明)。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过对钟摆以及自制单摆一分钟内摆动次数的重复观测,知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认识到人们基于摆的等时性原理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科学思维 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获取的数据,能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明单摆的运动规律。 探究实践 通过了解钟摆的构造,能制作一个简易单摆并探究摆的运动特点;在实验中能准确地重复观测摆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态度责任 在研究单摆运动规律的过程中,能保持严谨观测的态度;通过制作、观测单摆,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基于数据的整理分析,理解摆的等时性原理。
教学难点 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准确地观测摆钟,探究自制单摆运动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机械摆钟一个、单摆一个。
学生:1.每组铁架台一个、棉线一根、筷子一根、小球(螺帽)一个、秒表一个;2.课堂作业本中的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时间。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摆钟是怎样计时的(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提问: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计时器? 2.讲述:借助日晷、水钟这些工具我们只能知道大概的时间,人们一直在探索更精确的计时器,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3.讲述:摆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为什么它能更精确地计时?揭示课题:机械摆钟。 简要回顾日晷、燃香钟、水钟等计时器后,引导学生思考“精确度较高的摆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计时的”,激发学生探究摆钟计时原理的兴趣。
二、探索:摆的等时性(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一个机械摆钟、每组铁架台一个、棉线一根、筷子一根、小球(螺帽)一个、秒表一个、作业本中的记录单 (一)观察钟摆的运动 1.组织讨论:你们见过机械摆钟吗?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教师出示机械摆钟,学生观察摆钟并组内交流。 2.出示图片:摆钟的结构图,介绍摆锤、摆绳。 3.提问:为什么摆钟能够更精确地计时? 4.研讨:如何探究钟摆的摆动规律。 (1)提问:怎么测量摆在一分钟内摆动的次数? (2)追问:怎样算摆动一次? (3)演示:教师演示数钟摆摆动的次数:从起点出发回到起点算摆动一次。 (4)提问:为了实验的准确性,需要测几次? 5.学生开展实验,完成记录单。 6.组织交流:对比三次测量结果,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设: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7.提问:现在你能理解它为何能精确地计时了吗? (二)自制单摆,观察摆运动的特点 1.过渡:除了摆钟里的摆,其他的摆在摆动时是否也有同样的规律呢?我们也动手做一个摆,研究它摆动时的特点。 2.出示材料,演示单摆的制作。 3.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利用上述材料做一个摆,让你的摆自由摆动起来。 4.提问:你们的摆能自由摆动起来了吗?在摆动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了;摆动的方向会有点变化……) 5.提问:它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会相同吗? 6.研讨:如何准确地测量摆在1分钟内摆钟的次数? (1)测量几次? (2)小组内如何分工? (3)小组上台演示:一个计时员、一个计数员、一个记录员,密切配合。 7.开展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汇总每组数据。 在测量钟摆及自制单摆一分钟摆动次数前,引导学生探讨计数方法,充分思考并解决操作中的一些问题、注意事项。分组实验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数据的准确获取及后续交流汇报,更有助于本课重难点的突破。。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交流汇报:分析你们组的数据,说说你的发现? 2.小结: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相同。这就是摆的等时性。 课件呈现资料介绍科学家伽利略和惠更斯的故事。 3.引导思考:每个小组的数据都汇总在了这张表格中,分析表中数据,你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不同。) 4.提问:不同的摆,为什么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会不同?带着你的猜测,课后设计实验继续探究,去检验一下! 通过分析组内数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摆的等时性原理。同时鼓励学生对小组间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机械摆钟不受天气的影响。( ) 2.同一个摆在1 分钟内摆动的次数并不相同。( ) 3.机械摆钟是一种利用摆的等时性来计时的时钟。( ) 4.在观察钟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时,需要多次记录摆动次数。( ) 5.机械摆钟计时比水钟、蜡烛钟、日晷要精确一些。( ) 答案:1.√ 2.√ 3.√ 4.√ 5.√ 选择题 1.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指针以一定的 ( )移动。 A.快慢 B.粗细 C长短 D 轻重 2.( )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霍金 3.现代钟表的原动力可以分为机械力和( )。 A.重力 B.水力 C.电力 D.摩擦力 4.在数摆摆动次数时,若小球从 B 点出发,小明和小红提出了 4 种数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从B到C,再回到B 算一次 B.从O到C算一次 C.从B到C算一次 D.从B到O算一次 5.下列不属于古代计时工具的是 ( ) D.都不是 答案:1.A 2.B 3.C 4.A 5.B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摆的等时性: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
七、课堂反思
【教材简析】 本单元前三节课探究的是太阳钟、水钟等一些简易的计时工具,本课是探索精确计时工具的第一课。学生从钟摆的摆动开始观察研究,通过测量钟摆一分钟摆动的次数,发现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初步感知摆的等时性。然后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摆,重复观测自制单摆一分钟内摆动次数,通过分析数据进一步明确摆的等时性:同一个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相同。此外,通过对比各组间的数据,会发现不同小组的摆摆动次数是不同的,为下一课《摆的快慢》提出了待研究的问题。 本课的重点是研究单摆的运动规律,即等时性原理。培养学生基于观测到的数据,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阐明单摆运动规律的思维方式。同时在探究中保持严谨观测的态度、发展对计时工具研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 前几节课中,学生已观察并制作过类似水钟这样的简易计时装置,这节课将对钟摆能精确计时的原理展开探究。在操作前,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如怎样计时?怎样数摆动次数等。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但要想他们在研究单摆等时性时有更多的发现、提出更多的问题,研讨时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对组内数据和组间数据进行有效分析。 教学反思 (一)自制摆并探究其运动特点 1.本环节需要学生自制一个摆,并探究它的运动特点。 2.下图1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属摆球、摆球配件、棉线、带孔竹棒(去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铁架台。 3.棉线剪成70CM以上,在棉线一头系出套环(上图3),然后挂上金属摆球和摆球配件。我从去年的五上工具箱里找来了带孔的竹棒,把细绳从小孔里穿过去,然后用夹子固定,见下视频。 00:06 4.实验前教师注意强调摆动幅度不要太大,最好不要超过60°。还要注意计时和计数的准确性。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 5.下图是各组的摆1分钟摆动次数统计表。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次数相同,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同一个摆三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反思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计时和计数的准确性。 6.通过活动学生较容易发现:我们自制的摆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摆动的方向也会改变。但学生对摆动的速度是否保持不变存在分歧:课堂上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摆动的速度会变快,因为摆动的幅度变小,即距离变小了。于是我补充了一个演示实验——连续测量同一个摆每10秒的摆动次数(数据见下图)。当测到第20个10秒钟摆的摆动次数仍然不变的时候,学生非常惊讶地发现:同一个摆摆动速度不会随着摆动幅度变小而加快,而是摆动速度始终不变。 三、材料点评   1.下图1是去年配送的摆球和棉线,需要用棉线来绑住金属摆球。下图2-3是今年配送的金属摆球和摆球配件,不再需要绑住,安装和更换都很方便,非常适合学生操作,这里为器材的用心点个赞。 2.建议器材为本活动配上计时器和带孔的粗筷子(见下图)。 更新于 2022-11-24 送花 投诉 阅读 16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