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4.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声音》 课题 4.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知道人的耳朵的构成。认识到各部分的作用 科学思维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能认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探究实践 在模拟耳郭、鼓膜的实验中,用简单的图示文字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 态度责任 在体验游戏中,能认识到身体器官的重要性,加强保护身体器官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1个玻璃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食盐、扩音器
学生:1个玻璃杯、气球皮、橡皮筋、音叉、食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一、直接导入(预设2分钟) 1.回顾旧知: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还知道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2.揭示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了当的回顾前面的声音单元知识,同时提出对于我们的听觉器官的研究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简洁明了,直奔主题。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预设35分钟) 材料准备:“耳的结构”的挂图或模型、白纸、食盐 (一)耳朵结构图的认识 1.出示耳朵的结构图 提问: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2.分发耳朵结构碎片图,拼耳朵。 3.学生分组活动。 4.四人小组根据拼的耳朵自己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教师播放人耳怎样听的声音的科学视频,出示耳朵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二)研究耳郭,明确作用 1.设计:每人分发白纸,自行设计如何模拟耳郭收集声波。 2.活动:小组成员制作纸喇叭模拟耳郭,感受两次声音的变化? 提问:为什么用了模拟耳廓以后我们听到的声音比第一次更清晰了呢?耳郭比原来变得怎样了?耳郭变大了,声音变清晰了,说明耳郭有什么作用? 思辨:生活中我们听不清声音时,经常把手放在耳后,你知道为什么吗? 3.你能解释医生的听诊器是如何工作的吗? (三)研究鼓膜,模拟了解。 1.布置观察鼓膜的振动 讲述:我们可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 2.出示“鼓膜模型”制作需要的材料(气球皮、玻璃杯、盐粒、音叉) 3.学生在“鼓膜模型”上方敲击音叉,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4.小结: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5.研究鼓膜振动与声音强弱、远近的关系。 (1)在杯口的气球皮上面放少量食盐。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模拟“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状态记录下来。 (2)在模拟“鼓膜”上方远近不同的位置制造同样强度的声音,观察模拟“鼓膜”是否发声振动,并将模拟“鼓膜”的振动记录下来。 6.交流小结: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越明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耳郭的模拟、鼓膜模拟实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耳的结构及其作用,加深印象和理解。此活动是利用模型对科学问题作出解释的典型案例。
三、拓展提高(预设3分钟) 1.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 提问: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结:你能说说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耳朵结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耳朵的特征及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提高(预设2分 钟) 1.模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进行交流。 提问:根据我们前面的研究,大家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小结:你能说说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耳朵结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耳朵的特征及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声音传播的路径是() A.声源--中耳-—外耳--内耳 B.声源--内耳--中耳-—外耳 C.声源--外耳--中耳--内耳 D.以上结果都不对 2.鼓膜的作用是( )。 A.传递声波到中耳 B.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C.传递振动到内耳 D.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3.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心、肺发出的声音进行诊断,听诊器的作用是() A.改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B.改变发声体振动的幅度。使声音的响度增大 C.减少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响度增大 D.缩短医生与声源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音调变高 4.鼓膜受外耳道传递的声波而产生( )。 A.声音 B.振动 C.音质 D.音调 5.在耳朵的各部分中,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 ) A.耳道 B.鼓膜 C.听觉神经 D.耳垂 判断题 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当传到耳朵时会引起鼓膜振动。 2.听小骨会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从而刺激听觉神经。 3.在人耳的构造中,鼓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4.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5.鼓膜很薄、有弹性,很轻的声音也会引起它的振动。 参考答案 C 2.B 3.C 4.B 5.B 1. √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模拟鼓膜的作用,了解人耳是如何工作的。有以下活动: 1.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2.感受耳郭的作用 3.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二、课堂反思 活动一: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活动中发现学生大多能说出耳朵的结构,耳朵的功能不是很清楚。教学中我借助了视频让学生了解人耳的结构,这样更直观。如果有人耳模型,课上学生动手组装,更直观、形象。 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这一活动是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感受耳郭在收集声音中起到的作用。活动中发现有学生不会将A4纸卷成喇叭状,教学中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也需要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活动中,我没有提供足够多的A4纸,让学生将书卷成喇叭状一样进行活动。 00:09 活动 三:观察比较鼓膜的震动 这一活动主要是探索耳朵的重要部位——鼓膜的作用,主要采用模拟实验,我在气球皮上面放的是沙子,想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活动中发现当音叉靠近“鼓膜”,气球皮的震动不是很明显。为了让学生观察的更加清楚,让学生可以将音叉轻轻地接触气球皮后就不再动,这样很容易发现沙子在音叉的振动中移开。 我想将塑料杯换成矿泉水瓶口的那一部分,套上气球,观察气球皮上的泡沫球,实验效果会更明显。 三、材料反馈 本课的材料能满足本次的活动,如果能提供一个人耳的模型,实验会更有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