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5.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声音》 课题 5.声音的强与弱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拨动钢尺、橡皮筋及敲击鼓面,知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关系。 科学思维 以探究活动中观察到的事实为证据,分析归纳出物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 探究实践 通过多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 态度责任 通过实践探究,寻找事实依据,形成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关联的习惯。教学 重点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的关系。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观察,如实记录不同物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变化的关联。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钢尺、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乒乓球(带线)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声音的强与弱。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音频《将鼓独奏》片段、鼓 1.教师击鼓:听听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 声音的强弱我们可以用音量来表示,单位分贝。(板书) 2.感受音量的小游戏。教师播放一段鼓乐,里面有轻重不同的鼓声。学生伸出手臂,当听到比较弱的鼓声时,放低手臂;当听到比较强的鼓声时,抬高手臂。 3.提问:声音强的时候物体在振动吗?弱的时候呢?它们的振动情况一样吗?二、探究活动一:观察钢尺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钢尺 1.提问:现在给你一把钢尺,要让它们发出一个强的声音和一个弱的声音时,你们会吗? 请学生上台演示。钢尺伸出15厘米,用力拨动产生强音,轻轻拨动产生弱音。 2. 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情况一样吗? 学生猜测。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红点振动情况,记录。 4.研讨:钢尺发出一个强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大;钢尺发出一个弱的声音,振动来回运动的距离小。 5.教师引导:我们把物体振动时往返运动间的距离称为振动幅度。(板书图示)学生手势表示钢尺振动幅度大小。 小结: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 【设计意图】以观察钢尺产生强弱音为例进行研究,画质点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变化,用示意图和手势记录振动幅度的变化,一系列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建立“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之间的联系。三、探究活动二:观察橡皮筋、鼓、音叉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音叉组材 (一)出示实验器材:橡皮筋、鼓、鼓槌、小泡沫 1.提问:你能让这些材料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它们的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吗? 2.出示活动记录单,明确活动要求。 3.学生分组活动。依次观察并记录、橡皮筋、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多做几次再记录。) 4.研讨:根据学习单进行交流 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用力拨动橡皮筋轻轻拨动用力拨动鼓面轻轻击鼓用力击鼓(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 [材料准备:音叉、线、铁架台、棒槌、小泡沫球] 1.出示悬挂式装置,将小泡沫球用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在小泡沫球旁放置一个音叉。 2.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设计意图】探究橡皮筋、鼓、音叉等发声的特点,学生观察到更多的事实,得到更多的实证,通过分析、归纳,清晰建立“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这一概念。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 钟) 1.学生反馈交流:钢尺、橡皮筋、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并能通过多次的观察对比,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小结: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预设:学生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提到音叉等发声物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3.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引发学生思考。 提问:在鼓膜上方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它的振动幅度会怎么变化?声音再强一点会怎么样? 【设计意图】通过鼓膜反证研究结论,同时,引领孩子走进真实世界关注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联系,进而散发学生的思维,学会从归纳走向演绎。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拨动( )的声音最强。 A.皮尺 B.塑料尺 C.钢尺 D.木尺 2.下列关于声音强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没有强弱之分 B.声音的强弱无法控制 C.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D.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无关 3.人们正常交流的音量在( )分贝范围之内。 A.1~15 B.40~60 C.70~90 D.90~100 4.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 A.厘米 B.分贝 C.升 D.克 5.一列火车自远而来经过你的身边,又离你而去时,你听到的声音是( )。 A.逐渐变强 B.逐渐变弱 C.先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 D.没有变化 判断题 1.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 2.敲击越短、越小、越细的物体,振动就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 3.古筝校音时,把弦调得紧一些,是为了降低音调。( ) 4.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敲击音叉的力度,使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 5.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相同。( ) 参考答案 C 2.C 3.B 4.B 5.C 1. √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 本课学生将用不同的方式拨动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本课有以下活动: 1.观察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2.观察比较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3.观察比较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二、课堂反思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尺子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这一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尺子,听听声音有什么不同以及尺子震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活动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没有将尺子伸出的长短一致,就导致活动结果又不同。活动前,需要老师强调对比实验只改变一个条件。 2.“振动”一词在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接触,这一活动还要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幅,只要理解了什么是“振幅”,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观察发现总结出来,也为下节课理解“振动频率”做好铺垫。 活动二:观察并比较橡皮筋、鼓面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 1.教学中我将两个活动合成一个教学,学生也很容易完成实验。活动中学生会用不同的方式去拨动橡皮筋,学生关注点在于橡皮筋振动幅度,听声音的变化经常会被忽视,教学中需要老师提醒关注橡皮筋声音的变化。 2.鼓面的振动学生不容易发现,课上会借助沙子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提醒学生力度小点,不然会将沙子振的到处飞。 3.在拓展活动中,音叉发出声音的大小对悬挂小泡沫球摆动的幅度的影响实验中,我将泡沫球换成乒乓球,活动发现当音叉靠近乒乓球时,乒乓球的运动不明显,只好借助视频让学生观看。 三、材料反馈 本课用的材料很多,提供的材料也能满足本课实验的使用。如果能将音叉相关的实验材料再优化,可能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