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6.声音的高于低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声音》 课题 6.声音的高于低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知道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科学思维 通过对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 探究实践 通过对比实验研究,能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及分析,得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原因。 态度责任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善于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探索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准确识别钢尺声音的高低,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教学 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学生: 科学作业本、每组一个铝片琴、一把拆开的口琴、一把钢尺、一块木板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声音的高与低。一、听音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铝片琴 1.教师敲击铝片琴的5音,重重敲、轻轻敲各一次,问:这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 2.教师敲击铝片琴1234567i 提问: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 提问:哪个声音最低?哪个声音最高? 板书:高 低 提问:你是怎么分辨出高的声音和低的声音的? 3.教师敲 1 3 5 i,介绍声音高低的描述:“高、低、较高、较低” 揭示课题:声音的高与低 【设计意图】利用铝片琴引导学生分辨声音的高低,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二、乐器探索:(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 (一)声音高低和发声物体长短的关系(预设10分钟) 1.活动一:敲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引言:刚才我们敲击的叫铝片琴,它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那么它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什么有关呢?请你敲击每一片铝片,听一听声音的高低变化,同时看一看每一片铝片有什么特点,想一想铝片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与什么有关? 学生分组探究。按顺序敲击铝片琴,反复敲几次,找出铝片琴发出声音的高低变化规律。 小结:铝片短,声音高;铝片长,声音低。 2. 活动二:吹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口琴,让学生吹奏口琴,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打开口琴的外罩,观察口琴的簧片,思考声音的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小结:簧片短,声音高;簧片长,声音低。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活动,学生会初步认识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物体的长短有关系,这些知识为后面研究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了一定的铺垫,特别是能帮助学生预测钢尺发出声音部分的长短与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二)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预设20分钟) 1.活动一:拨钢尺,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钢尺,让学生拨钢尺,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 小结: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不一样,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伸出桌面钢尺短,声音高;钢尺长,声音低。 2.活动二:声音的高低和振动快慢的关系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物体发出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会不会和振动有关呢?我们知道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幅度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可能与振动的什么有关系? (1)教师引导:分别设置伸出桌面钢尺长为:10厘米、13厘米、16厘米、19厘米。声音的高低我们用高、较高、较低、低来表示。振动的快慢我们用快、较快、较慢、慢来表示。 (2)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重复多次实验,比较声音的高低、振动的快慢。 (3)研讨: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提供更精确的证据:播放摄像机慢镜头拍摄尺子的振动速度。 整理形成柱状图。 (4)小结:物体振动越快,发生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设计意图】学生从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到观察到钢尺伸出桌面长,声音低,钢尺伸出桌面短,声音高,再到肉眼观察长钢尺和短钢尺振动的快慢,慢镜头观察对比钢尺振动快慢,层层推进,建构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联系。解决本课教学的难点。三、拓展应用(预设5分钟) 1.教师引言: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如果你细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声音的奥秘。这里有杯水,我边往里面倒水边敲击发出声音,你们静静听。 2.教师演示 你们听到声音的高低是怎样变化的?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水越来越多,振动越来越慢,声音越来越低) 3.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声音的变化。 4.生活中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遵循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其它物体的发声,逐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尝试用知识解释现象,实现科学应用。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练一练 一、选择题 1.用同样的力量拨动钢尺,可以使钢尺发出的声音最低的是( ) A.伸出桌面的长度为5厘米 B.伸出桌面的长度为10厘米 C.伸出桌面的长度为20厘米 D.伸出桌面的长度为15厘米 2.下列是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 )长度的尺子,音量最高。 A.5厘米 B.20厘米 C.10厘米 D.15厘米 3.弹琴时会发出“dou.1 ruai.2 mi.3 ”等声音,其中音高最低的是( ) A.dou.1 B.ruai.2 C.mi.3 D.fa.4 4.下列词语中( )是用来描述声音的高低的。 A.响度 B.音量 C.音高 D.音质 5.关于铝片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短铝片的音高较高 B.长铝片的音高较高 C.所有铝片音高都一样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判断题 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频率越快,音高越高。 2.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3.音高是有物体振动的快慢引起的。 4.振动物体越短,声音越低。 5.同一种音叉声音的高低相同。 参考答案: 1.C 2.A 3.A 4.C 5.A 1.√ 2.√ 3.√ 4.× 5.√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六、板书设计七、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将声音与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探索声音的另一属性——音高。本课有以下活动: 1.探索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2.探索口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3.探索尺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二、课堂反思 活动一:探索铝片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1.这一活动比较简单,让学生敲击琴片,边敲边听边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活动前我担心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如果学生不清楚需要老师提醒。 2. 为每个铝片琴配了2根敲击棒,课上建议老师只给学生1根,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内有2名同学同时敲击铝片琴,不便于观察。 3. 每个铝片琴还有一张乐谱,课前我还想带领孩子们一起玩一下,课上确没有留出时间敲击乐谱,有点遗憾。 活动二:探索口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这一活动主要是了解口琴的结构,探究口琴发出高低声音的原理。只有一个口琴,活动中找一个同学上来吹口琴,其余同学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探究口琴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我将口琴拆开,大屏幕展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簧片有的长、有的短,得出声音的高低与口琴簧片的长短有关。 活动三:探索尺子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 这一活动中,我们选取了长短不一的4个数据,学生反复实验,探究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长短之间的关系,以及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还要从侧面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活动中学生容易发现伸出桌面长的发出声音低,振动慢;距离短的发出声音高,振动快。 三、材料反馈 本课实验材料很多,铝片琴、尺子都足够本课的实验。口琴我只看到一个,如果能满足每个小组实验,学生亲手拆开,组装,这一实验效果可能会更明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