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声音》 课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反复弹弦乐器,知道短、细、紧的物体发出声音越高,长、粗、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弦乐高低变化的规律。 探究实践 通过让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探究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态度责任 在观察琴弦发声高低变化的活动中,养成仔细观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乐于合作的科学精神。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发现影响弦乐器音高的因素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每组提供尤克里里、科学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 1.出示尤克里里,简单介绍,教师(或学生)弹奏乐曲,其它学生欣赏。 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 2.弹奏一个高音,一个低音。 提问:尤克里里的弦为什么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你知道的吗? (预设:琴弦粗细不同、按琴弦的位置不同、弦的松紧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弦的发声规律。 揭示课题: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快速聚焦问题,并提出影响弦发声高低因素的假设。二、探索影响弦音高的因素(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尤克里里、学习记录单 探索: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 师生整理,确定研究问题和对应的实验要求: (1)弦的粗细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完成预测。 在粗细不同的弦上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 (2)弦的长短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完成预测。 手指按压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改变琴弦的振动部分的长短,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 (3)弦的松紧是否影响弦的音高变化? 完成预测。 调整琴准,改变同一根琴弦的松紧程度,反复试弹,验证自己的推测。 2.实验验证,完成记录单。 根据实验要求,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 根据实验结果,完成记录单。 3.研讨: (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 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 (2)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 小结:拨动不同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有关,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声音越高;拨动同一根琴弦,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长短有关,振动部分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声音越高。转动琴准,我们发现:弦的音高和弦的松紧有关,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声音越高。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原有经验,完成关于音高与长短、粗细、松紧的猜测,并想办法验证猜测。通过“实验怎么做,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设计对比实验的方案,根据方案完成实践验证,归纳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三、探索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预设10分钟) 1.探索: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 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 2.研讨:实验发现 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 小结:(1)由粗到细,手指依次拨动不同粗细的琴弦。(2)从上往下改变手指按在同一根琴弦上端的位置,另一手拨动琴弦。(3)一手缓慢转动弦准,另一手拨动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实践验证归纳所得的知识,迁移应用,解决更高的挑战。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拓展(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多种弦乐(或图片)和其它乐器 1.出示多种弦乐器,提问:这些乐器有什么共同之处? 2.请学生介绍(或)弹奏,使这些弦乐连续有规律发出不同高低的声音。 3.其它类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点到面,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乐器的兴趣。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小提琴的4根琴弦粗细不同的,音高最高的是( ) A.最粗的弦音高最高 B.中间粗细弦音高最高 C.最细的弦音高最高 D.四根琴弦音高一样 2.下列方法可以使声音变高的是( ) A.调紧琴弦 B.调松琴弦 C.用力弹拨 D.轻轻弹拨 3.关于琴弦与音高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琴弦越长,声音越高 B.琴弦越短,声音越高 C.琴弦越紧,声音越低 D.琴弦越松,声音越高 4.用手在琴弦上移动,可以使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原因是( ) A.琴弦振动幅度改变 B.琴弦粗细改变了 C.琴弦长度改变了 D.以上都是 5.以下乐器中,像二胡一样靠弦发出声音的是( ) A.鼓 B.古筝 C.萨克斯 D.竖笛 二、判断题 1.相同长度、松紧情况下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高; 2.相同长度、松紧情况下弦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 3.同一根琴弦 弦越紧,声音越高。 4.同一根弦改变弹拨力度只能改变声音的强弱而不是改变声音的高低。 5.琴弦越短,越细,越紧,声音越高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B 1.×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 )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