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1.听听声音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声音》 课题 1.听听声音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设计和制作小乐器,知道自制小乐器的发声原理,认识到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科学思维 根据要求设计小乐器,提出一些合理的、有创意的观点。 探究实践 设计、制作、调整、展示自制小乐器;其中使用口述、图示、实物展示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态度责任 在制作、评价小乐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根据要求设计并制作小乐器。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改进完善自己的小乐器。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学生:1.小乐器设计单、评价单、 各小组有选择的准备制作材料: 弹拨类乐器材料:皮筋、纸盒、小木柱 打击类乐器材料:酒瓶、红墨水、水槽、筷子、漏斗 吹奏类乐器材料:吸管、软木塞、剪刀、胶带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制作我的小乐器。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视频) 1.课件出示校园国庆乐器专场演出视频 导入:为了庆祝国庆,学校依据传统将举办一场国庆演出。届时请每个班的同学都亮相舞台表演一个乐器合奏节目。先来看看去年国庆乐器专场的现场。 提问:有哪几大类乐器出现在晚会上?(视频中出现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乐器) 2.学生介绍笛子、小提琴、架子鼓等乐器的发声原理。 3.讲述:今年的国庆乐器专场演出有更高的要求,乐器需要是自己制作的。期待大家的精彩演出哦。 揭示课题:制作我的小乐器(板书)。 【设计意图】基于现实需求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节课以吹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为主要制作对象,几类乐器的展示及其原理介绍,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巩固,也利于对本节课学生设计和制作乐器进行知识迁移。二、设计制作我的小乐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小乐器设计单、评价单、剪刀、胶带、各小组有选择的准备制作材料 1.明确任务 (1)集体讨论:一个合格的乐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预设:能够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 其他条件:美观、牢固、操作便捷 (2)师生整理:基于任务要求,完善评价标准 能发出有规律的,不同高低的声音4个, 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产品与设计图相一致 制作过程中人人参与,相互协作,认真倾听 能提出建议,对他人有帮助 2.设计小乐器 (1)教师出示三组材料器材 学生小组讨论:我们组计划制作哪一类小乐器? (2)师:一个产品好不好,设计很关键。请各组根据自己的选择的材料特点进行设计。 教师出示设计单,要求学生图文呈现:乐器的构造,改变音高的原理以及演 奏的方式。 (3)每个组的团队负责人领取材料,组织进行设计。 (4)各组设计完成后,组织画廊走形式交流。 各组主要设计师留在自己座位上,介绍和记录别组的合理建议,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用画廊走的形式,到其他小组参观别组的设计图,并提些建议。 3.制作、测试小乐器 (1)全组商量并修改好设计稿,然后按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 (2)学生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不断测试和完善。 (3)教师巡视时提醒:记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设计意图】本课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学生经历“明确任务—设计—制作—测试—展示评价—迭代改进”这样的过程。教学中,评价前置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及评价标准,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找到产品优化的方向。材料前置有利于四年级学生设计时有物可依。教师在学生正式开始设计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可以分析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使自己的设计制作成实物的方案具有可行性。设计完成后的画廊走交流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互相交流和学习,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三、展示小乐器(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制作完成的乐器 1.学生整理材料。 2.请各小组推选一位演奏水平最好的同学来为大家展示乐器。 学生上台演奏音乐,介绍产品,其他小组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演奏环节是学生最为喜爱的,展示乐器的同时,将评价落实,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一直在起引导作用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由于评价前置,学生整个设计和制作环节对评价表已熟悉,可使评价标准较为客观。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拓展迭代(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闪烁的小星星》曲谱 提问:我们自制的小乐器能有规律的发出4个音高,那能在国庆乐器专场演奏《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曲子吗?为什么? 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尝试,提高乐器的音准,完善我们的乐器,如果你的乐器可以发出更多的声音,请你完成我们的终级挑战:用自己的乐器,演奏完整版的《闪烁的小星星》。 教师介绍手机APP“调音师”。 【设计意图】一个STEM项目在短短40分钟内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最后环节布置终极挑战活动,实质指向的是产品的迭代优化,驱动学生自主进行后续的研究。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制作小乐器需要多个步骤如(1)了解原理(2)设计制作方案(3)准备材料 (4)动手制作(5)调试、改进。你认为合理的步骤顺序是( ) A.12345 B.21345 C.23541 D.24351 2.选用四根长度顺序为a>b>c>d的塑料管,分别用嘴吹奏,发出声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3.可可在制作弦乐器时,选择棉线当琴弦,如果他想使乐器发出的声音比较低沉,在选择和安装棉线时应该( ) A.选择粗的并装松点 B.选择细的并装紧点 C.选择粗的并装紧点 D.随意选择棉线,随意安装松紧 4.当我们敲击( )时,发出的声音最高。 A.装较少水的玻璃杯 B.装满水的玻璃杯 C.装半杯水的玻璃杯 D.没有装水的玻璃杯 5.敲击同样长的粗钢丝与细钢丝发出的声音相比( ) A.前者较脆 B.前者浑厚 C.一样 D.无法比较 二、判断题 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越松越粗,声音越低。 2.同一个水杯中水量不会影响敲击水杯发出的声音。 3.杯中水越少,敲击的时候发出的声音越高。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振动物体越粗,声音越低。 5.一根琴弦改变它的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高低。 参考答案: 1.A 2.D 3.A 4.D 5.B 1.√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声音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并知道了影响音高的有关因素。在本课,学生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乐器,这将全面检验学生对声音的认识,丰富学生对声音的理解。本课有以下活动: 1.设计自己的小乐器 2.制作自己的小乐器 00:17 二、课堂反思 1.要让学生制作小乐器,那学生就要对前面所学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在学生活动前,我先引导学生复习第一单元内容,再去设计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学生在设计制作小乐器过程中比较轻松。 2.本节课学生制作小乐器的材料是老师准备的,我准备了烧杯、试管、排箫等材料,有很大的局限性。制作出来的大多是打击类的乐器,建议老师们提前布置任务,学生会带多样材料,这样学生会制作不同种类的乐器,体现了材料的多样性。 3.学生完成后,可以引导学生试着演奏出歌曲《小星星》,如果演奏不出来,再改进,直到能完整演奏出来。活动中发现有的小组能完全演奏出歌曲,点赞! 三、材料反馈 本课我主要用了的烧杯、试管,因为这些材料比较多,还是能满足学生实验,只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