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上:野望王绩 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主旨:这首诗通过对东皋秋景的描绘,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光色相称的田园秋景图,透露出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抒发了诗人避世归隐的情怀。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赏析: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点题,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徙倚”,即徘徊,写出诗人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翻译: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赏析: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翻译: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翻译: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赏析:首尾呼应,直抒胸臆,收束全诗。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适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采薇”借用伯夷、叔齐归隐的典故,抒发了诗人的隐世情怀。文常: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使至塞上王维 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主旨:这首诗记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及行程中所见的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悲壮之感,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示了一种豁达的情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翻译: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赏析:首联点题,交代诗人此次出使的事由和地点,表达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单车”意为一辆车,不仅写出了诗人轻车简从的状态,也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失意、苦闷;“过居延”表明出使之地的偏远,烘托孤寂的心境。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翻译: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赏析: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想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行程的遥远,表现了被排挤的苦闷、远离家乡异地漂泊无定的愁绪。文常: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胡天:胡人地域的天空,泛指胡人居住的地方。胡,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翻译: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赏析:“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翻译:到萧关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户已在燕然。赏析: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主旨:本诗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闲适自得之感和无比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翻译:从孤山寺以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赏析:首联点题,交代了诗人的游踪,勾勒出了早春的轮廓,点明诗人游览的地点和季节。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翻译:几只早早飞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木,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忙着啄泥衔草筑巢。赏析:“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几处”“谁家”两次描摹细腻,写出了西湖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翻译:纷繁的春花渐渐快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赏析: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字写出了花的颜色和种类繁多,突出了早春花的特点;“浅”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渐绿,但尚未丰茂,只能遮没马蹄的特点,突出了诗人对早春景象的喜爱之情。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翻译: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游玩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赏析:诗人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湖东”点明诗人行踪,与首联呼应;“行不足”写诗人的感受,表现了白沙堤美不胜收,从侧面突出了湖东白沙堤的景色之美,表现了诗人的意犹未尽之感。饮酒(其五)陶渊明 东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主旨: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决心归隐、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翻译: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赏析:“人境”点名归隐之所,“车马喧”代表着追名逐利的官场。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人们对诗人身处喧嚣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的思考。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翻译: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里远离了尘世,所居之处自然就变得僻静了。赏析:这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说明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就自然显得偏僻安静,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翻译: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炼字角度)赏析:1、“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2、“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翻译:傍晚山间的云气更加美好,成群的鸟儿结伴飞回山林。(描写方法)赏析:1、借景抒情(景物描写)。借飞鸟结伴飞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诗人回归自然,厌弃官场的感情。2、动静结合。两句一静一动,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峰、鸟入山林的景象,借此表达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翻译:在这中间蕴含着生命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赏析:“真意”: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和生命真谛。所谓“欲辩已忘言”,其实是说此刻诗人体会到的真理意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高尚品德、与自然神游的审美情怀。春望杜甫 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翻译:国都残破但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炼字角度)赏析: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诗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翻译: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婉转的鸟啼反而心惊。(修辞角度)赏析:使用了拟人、对偶修辞手法。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从中似乎可以感到,未老先衰、愁容满面的诗人正含泪眺望长安的断垣残壁,一种难以排遣的忧愤袭上心头,不由得对山河依旧,人士已非的荒凉景象发出沉重的感叹。然后,无可奈何地把模糊的视线由远而近渐渐地移到了眼前的花、鸟。大概花、鸟这种本无人情的自然之物着实被诗人的绵绵愁绪感染,也禁不住为感叹时事、痛恨离别而哭泣、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翻译:战事接连数月,一封家书值万两黄金。(修辞角度)赏析: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尤其是“抵万金”表现了消息隔绝,家书的珍贵以及作者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翻译:满头白发而今越挠越稀疏,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赏析:“白头”表现了诗人日益衰老,一个“搔” 字写出了诗人因愁闷而频频挠头的情状,“更短”体现了愁的程度。诗人通过写头发的变化,表现了忧愁万分、憔悴不堪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标题“春望”的“望”有几层意思。答:1、望见都城长安的破败的景象;2、盼望收到家人报平安的来信;3、盼望自己能去为国效力;4、渴望朝廷早日平定叛乱;5、盼望与亲人早日团聚。雁门太守行李贺 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主旨: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乱、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翻译: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赏析:1、在修辞运用上,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把敌军比作“黑云”,把将士们在日光下反光的铠甲比作“金鳞”,“城欲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黑云”“城欲摧”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金鳞开”表现我军严阵以待的气势。2、在字词运用上,“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的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城将士处境的危急,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3、在色彩运用上,“黑”突出敌人的猖獗、敌军兵马之多;“金鳞”是指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一个“金”字表现了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种颜色的对比,表现了战争形势的严峻。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翻译: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描写战场的残酷场面。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翻译: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赏析:“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临易水”地点正是燕、赵英雄慷慨悲歌之地,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就更浓了,表现了将士们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翻译:为了报答君王的恩遇,手提利剑也要战死沙场。赏析: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将士们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突显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誓死报国的忠诚和慷慨赴难的大无畏精神。赤壁杜牧 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主旨:这首诗托物咏史,由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借助三国时期英雄成败之事,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成败的深刻感悟,同时又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翻译:折断的戟埋在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拿来磨洗之后辨认出事前朝遗物。赏析:这两句运用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写兴感之由,由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感慨,又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并引发进一步的联想,为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做了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翻译:倘若东风不给周瑜方便,二乔就要被关进铜雀台了。(表现手法)赏析: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二乔两位美女的命运象征东吴的命运,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渔家傲李清照 宋上片: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下片: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主旨: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梦境和真实、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翻译: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同晨雾连成一片,银河流转,无数的船帆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赏析:开头两句写梦中所见之景。词人以丰富的想象,选择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等意象,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富有浪漫色彩。“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等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为全篇雄奇的意境奠定了基调。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翻译:迷迷糊糊中我觉得灵魂来到了天帝居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情意恳切地问我回哪去。赏析:写梦中见到天帝,由天帝的问话引出下片的对答。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翻译:我回答说路途遥远,又慨叹天色已晚,我学习作诗,虽然能写出惊人诗句,但毫无用处。赏析:上句是对天帝的回答,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下句写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却遭遇坎坷的苦闷,一个“谩”字,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表达了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翻译: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如飞蓬般轻快的穿吹到仙山上去吧!赏析:用典。化用典故,词人想象大鹏一样乘风去到那没有离散、没有战乱、没有悲伤的仙境,含蓄地表达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