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观沧海(四言诗)一、赏析(重点)(1)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答:全诗围绕“观”字展开来写,写登山所见。(2)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答: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气势。诗人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3)两个“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两个“若”字表明写得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描绘出一幅沧海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表现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博大的胸怀。(4)本诗主旨:答:《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博大胸怀。二、理解性默写(1)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4)《观沧海》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的句子:树木丛生,百草丰茂。(5)《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6)《观沧海》中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言绝句)一、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落尽子规啼”写了“杨花”和“子规”。“杨花落尽”点明时令——暮春,二者结合起来,渲染了一种哀伤悲凉的气氛。(2)“杨花”象征飘零之感;“子规”象征离别之恨。“过五溪”象征迁谪之远。(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赏析: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心思念之情。(4)古诗主旨:答:通过对“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同行和关心思念之情。二、理解性默写(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之情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与“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李白+杜甫=李杜代表作:《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次北固山下(五言律诗)一、赏析(1)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答:“客路”,旅人前行的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写出了诗人旅途奔波之意。(2)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答:“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和岸平齐了。“阔”既写出了水面的广阔无垠,突出了潮水的平,同时也写出了作者的豁达心胸。“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以“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表现了出来。(3)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答: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日”和“春”作为新生事物的象征,用“生”和“入”使之拟人化,写出了白日和黑夜的交替以及旧年和新春的更替,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含蓄地表达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4)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答:以“鸿雁传书”的典故直接抒发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首尾呼应。(5)古诗主旨:答:《次北固山下》写舟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诗人借助对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的描写,流露出思乡之情。二、理解性默写(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次北固山下》直接抒发乡愁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天净沙˙秋思(元曲)一、赏析(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答:前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枯藤”、“老树”是最具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昏鸦”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悲凉的气氛。“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更能反衬出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思乡之情。(2)赏析:断肠人在天涯。答:“断肠”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抒发了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思乡之情。(3)古诗主旨:答: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天涯游子孤寂凄苦的思乡之情。二、理解性默写(1)《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2)《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三、文学常识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曲牌名:天净沙题目:秋思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咏雪一、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译: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公大笑乐。译: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译:谢道韫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二、字翻译(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内:名词作状语,在里面,此处指家庭内部。(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3)文义:文章的义理。(4)俄而:不久,一会儿。(5)骤:急(6)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7)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8)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9)未若:不如,不及(10)因风:乘风。因:趁,乘。三、古今异义儿女:(古):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指子女。因:(古):趁、乘(今):因为四、词类活用内:名词作状语,在里面,此处指家庭内部。五、问题总结(1)两个比喻好在哪里?答: “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柳絮”是轻盈的,“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撒盐空中”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下的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 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答:融洽、欢快、轻松。(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答: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暗示谢道韫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也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气。(4)你怎样理解“公大笑乐”?答:1、对两个答案表示满意。2、“笑”是对胡儿的答案满意,“乐”表示对兄女的答案更满意。3、对“柳絮”一喻而“笑乐”。六、课文主旨:《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陈太丘与友期行一、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时分碰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那朋友正午已过还没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人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译: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译: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译: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有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跟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惭,下车引之。译:有人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二、字翻译(1)期行:相约同行。期:名词作动词,约定。(2)日中:正午时分。(3)至:到(4)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5)乃:才。(6)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7)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敬辞)。不,同“否”。(8)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9)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谦辞)(10)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11)引:拉,牵拉。(12)顾:回头看。三、古今异义期:(古):约定(今):日期,期限去:(古):离开(今):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委:(古):舍弃(今):委任,曲折,确实等。引:(古):拉,牵拉。(今):引用顾:(古):回头看。(今):照顾。四、词类活用(1)期:名词作动词,约定。(2)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五、通假字不:同“否”。六、问题总结。(1)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答:聪明、勇敢、明理(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答:A不失礼。理由: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B失礼。理由: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3)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1、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2、通过陈元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有原则的人;3、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七、课文主旨:答:文章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赞扬了陈元方的聪明机智,明白事理,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有礼貌。八、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作者:南朝宋 临川王 刘义庆及其门客《咏雪》选自《言语》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论语》十二章一、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而:表顺承,然后。时习:按时温习。时:名词作状语,按时。不亦……乎:不也是很……吗?说:同“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知:了解。而:表转折,但是,却。愠:生气,恼怒。君子:指有才德的人。(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我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吾:人称代词,我。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为:替。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信:名词作动词,诚信。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而:表顺承,然后。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惑:迷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从心所欲:顺从意愿。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距:法度。(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而:表顺承,然后。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为:成为,做。(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而:表转折,但是,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疑惑。(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啊,颜回!”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知:懂得之: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好:喜好,爱好。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折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饭:名词作动词,吃。疏食:粗粮。水:冷水。肱:胳膊。而:表修饰。不义:不正当的手段。而:表顺承,然后。于:介词,对,对于。如浮云:像浮云一样。(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焉:于此,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表顺承,然后。(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川上:河边。川:河流。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确是不能改变的。”三军:军队夺:改变。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子夏说:“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而:表并列。笃志:坚定志向。笃:坚定。切:恳切。仁:仁德。二、古今异义朋:(古):志同道合的人(今):彼此有交情的人君子:(古):指有才德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三:(古):多次(今):数词,三。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疏:(古):粗劣(今):疏通、疏散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匹夫:(古):平民百姓(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三、词类活用时:名词作状语,按时。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饭:名词作动词,吃。四、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 (成为。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温故而知新 (懂得)而:学而时习之 (表顺承,然后)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但是,却)为人谋而不忠乎 (表转折,但是,却)三十而立 (表顺承,然后)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 (表转折,但是,却)曲肱而枕之 (表修饰)不义而富且贵 (表顺承,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顺承,然后)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五、通假字说:同“悦”,愉快。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六、总结谈学习方法的:(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学习态度:(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谈修身做人:(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珍惜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成语: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随心所欲,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富贵浮云,箪食瓢饮,三十而立,不舍昼夜,疏食饮水、当仁不让、后生可畏、诲人不倦。七、理解性默写:见白皮导学案34页的第七题!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入”和“流”两个动词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动”中之景?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江水的美景,同时暗写秋夜行船之事。(2)主旨: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江南逢李龟年(七言绝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答:前两句诗人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交往,寄寓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怀念。“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答:1、个人身世之悲。2、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主旨:此诗通过追忆往昔的接触,用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作者简介:杜甫(唐):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代表作:《春望》、《北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李杜=李白+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五言绝句)(1)“无人送酒”的原因?答:暗寓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2)“遥怜故园菊”赏析:答:“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故园菊”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3)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4)作者简介:岑参(唐):边塞诗人。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高岑=高适+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七言绝句)主旨:多角度抒写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和满心的哀愁。作者简介:李益(唐):边塞诗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