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表格式教案 )

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呼吸与消化》单元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呼吸与消化》 课题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5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3~4年级⑥描述人体用于摄取养分的器官,列举保护这些器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1.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知道食物在口腔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认识到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口腔的消化。 科学思维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牙齿的形状特点,能联想牙齿在口腔消化中起到的不同作用。 探究实践 能观察口腔里的食物以及牙齿,描述食物在口腔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模拟馒头在口腔的消化,以及对原有观念进行修正或补充。 态度责任 能认真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食物的变化。
教学 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角色扮演用的模型、食物模型、口腔模型、碘酒。
学生:1.科学作业本;2.食物、镜子;3.课前认真洗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食物的照片 出示食物图片,这些食物是通过什么器官发生变化的?变成我们身体能吸引的养料和能量的?  2.食物变成我们身体需要的养料和能量需要经过消化器官的消化,在消化过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对食物本身的兴趣转移到“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思考,从食物的形式变成能为我们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能量,以及对其他消化器官的探索,通过消化第一站口腔来揭示本课的主题。
二、观察体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人一面镜子、碘酒、口腔模型,食物。 观察记录口腔里有什么?    模拟咀嚼,吞咽动作,让学生感受到口腔里有哪些消化器官和消化腺在工作?    出示口腔图片,认识各种消化器官了解它们的作用。 通过观察模型及照镜子来认识牙齿    通过镜子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进行分类。    通过镜子观察相同类别的牙齿的分布及数量。    结合模型来进一步认识牙齿的名称,分布,数量及作用。 3.观察记录食物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1)要求:咀嚼食物但不吞咽;用镜子观察自己口腔里食物的变化。   (2)描述并记录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无咀嚼----咀嚼1次-咀嚼10次-咀嚼20次 干的一整块——被咬碎--变碎变湿——糊状更软 (3)除了状态变化,还有其他变化吗?(预设: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会发生变化,会被人体吸收)  ①活动: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滴碘酒,观察。  ②想一想:饼干的颜色不断变浅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预设:淀粉含量不断减少,是被唾液消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身感受了解口腔内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的协同工作;认识并能说出牙齿的名称、分布、数量及其作用;观察记录食物在口腔内通过不同次数的咀嚼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从状态到内部成分的变化,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口腔是食物消化的第一关,能初步碎化、软化食物并吸收一部分营养。
三、观察牙齿、角色扮演(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 1.出示模拟材料,说一说模拟材料的特点,以及操作要求。 引导提问:(1)不同的牙齿咬食物时有什么特点?(2)口腔内的食物是怎样运输的?(3)上下牙齿咬合时有什么特点? 2.学生分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发挥的作用。 3.研讨: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 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唾液湿润食物等。 【设计意图】将口腔“放大”,通过趣味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体会每一颗牙齿和舌的个体作用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协调。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问题探究、护牙教育(预设3分钟) 1.提问: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1.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2.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 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 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的方式将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延续到整个消化过程,理解食物在口腔初步消化的意义,与人体健康建立联系。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当食物进入口腔时,参与初步消化淀粉的是( ) A.只有牙齿 B.只有舌头 C.只有唾液 D.牙齿、唾液、舌头一起 2.唾液的主要功能是( ) A.润滑和初步分解食物 B.磨碎食物 C.完全分解食物 D.咀嚼食物 3.食物进入口腔后,和( )充分混合,开始消化。 A.舌头 B.唾液 C.牙齿 D.空气 4.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 ) A.消失 B.有甜味 C.越来越硬 D.变大 5.口腔里的牙齿能( )食物。 A.消化 B.搅拌 C.咀嚼 D.以上都是 二、判断题 1.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化为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消化。口腔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 2.舌能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的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地和食物混合。 3.“细嚼慢咽”是在浪费时间。 4.牙齿的功能只是切断食物。 5.牙齿中的门齿可以切割食物。 参考答案: 1.C 2.A 3.B 4.B 5.C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将学生引入到口腔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口腔是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内部的结构又是一个小系统,能够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口腔也是唯一能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消化器官,通过本课观察并体验口腔消化食物的过程,能够引领学生认识人体器官协同工作的特征。 本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探究活动: 1.观察记录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二、教学反思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将消化器官与食物的关系呈现出来,引出消化的概念和人体消化的第一站——口腔,从而出示课题。 因为疫情原因,老师们和住校生被封闭在了学校里,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在家的少部分学生采用线上观看在校老师和同学们的现场直播的方式学习。   第一个探索活动,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因实验材料容易选取,所以课前给在家的同学发送了准备材料的信息(一块馒头,盘子,镜子),在校同学和在家的同学同步实验。 一开始设想的是,将从餐厅取来的馒头分成大小差不多的小块,全班每位同学一块,四名同学分别咀嚼1次、5次、10次、15次,然后吐出到白纸上观察。结果发现不同同学咀嚼的速度和程度有区别,有的咀嚼5次和10次区别不大,难于区分。 于是后面的平行班,采用让一名同学到讲台前面示范咀嚼,吐出咀嚼的馒头,投射到大屏幕上观察,然后再将馒头分发到每个小组,不用吐出来,每位同学边咀嚼边感受口腔内牙齿、舌头、唾液的作用,边用镜子张嘴观察自己的馒头变化,或观察本组内其他同学馒头的变化。发现这样既能节约馒头,同时还能让每位同学体会到口腔内器官的协同作用。 还需说一点的是,在这个环节,很多学生会出现“呕,太恶心了”“太脏了,老师我要吐了”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在此,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做科学探究要有科学精神,要有严谨性。   通过亲身体会,学生回答口腔里的结构,能够很容易说出牙齿和舌头这两个结构,唾液需在老师提示后才能想到。   舌头的作用不需提示学生就能说出,但唾液的作用,还需要老师加以提示,比如“为什么馒头越嚼越甜”。牙齿的作用就需要观察后说出了。 观察牙齿仍采用小镜子观察和小组内成员互相观察两种方式,通过观察自己的牙齿,学生们很容易提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的牙齿才24颗、26颗等,与课本上的32颗相差太多,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拓展智齿的知识了,同时让学生明白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牙齿数量有区别。   在模拟实验活动中,要让学生体会到:   1.被门齿切断后的食物要靠舌头运输到臼齿处研磨,舌头的作用不仅仅是起搅拌作用。 2.演示牙齿咬断食物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将上下两排牙齿相互闭合,实际上人在切咬咀嚼时上颌是不动的。 3.学生可能会将上下两排门齿尖衔接在一起,实际上上颌牙齿比下颌牙齿要稍微突出一些,呈咬合状态。 学生在一次次认知冲突中不仅更科学地认识口腔中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还深刻体会到它们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们体验到牙齿、舌头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相互协同作用,在游戏中学生既能玩,又能学到知识,还能吃到好吃的,大家乐此不疲。但就是组织纪律又成为比较头疼的问题,孩子们兴奋的了不得。 9 三、器材   1.小镜子特别好用,小巧,学生使用方便,易于观察。 2.牙齿的卡片非常齐全,能排出一口牙齿,如果卡片再大一点就更好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