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水》单元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水》 课题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时 1
核心概念 2.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学习内容及要求 2.2.物质的溶解与溶液 ③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 ④知道是否搅拌和温度高低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常见因素。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知道一些物质的形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并没有改变。 科学思维 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对物理变化的本质进行对比理解,总结物理变化的特点。 探究实践 能在探究活动中对实验进行观察、描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态度责任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节约用水、珍惜淡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以及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讨论交流水的三种形态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优化,水的三态变化视频。
学生: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探索水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快速复习水的三态变化。强调妈妈晒衣服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身边的科学现象。
二、探索 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1、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2、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问题引导,有针对性地动手探究,对实验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分工合作,提高探究效率。
三、研讨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探究,对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水、纸、橡皮泥三者变化的相同点,进而得出结论:有些变化没有改变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
四、拓展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几个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一认识,以及自然界“物质循环”“变化可逆”的概念,让学生对物理变化的本质进行对比理解。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与水的三态变化原理不同的是( )。 A.纸折成纸飞机 B.超轻黏土捏成不同形状 C.木棒被折断 D.削了皮的苹果变色 2.水的变化与纸、橡皮泥的变化相同点是( )。 A.颜色改变 B.形状改变 C.大小改变 D.还是原来物质 3.娟娟把踩瘪的乒乓球放入开水中,乒乓球鼓了起来。这是运用( )的原理。 A.空气热胀冷缩 B.空气能流动 C.空气没有固定形状 D.空气可以被压缩 4.下列现象中由凝固形成的是( )。 A.冬天早晨草木上的霜 B.春天早晨常见的雾 C.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D.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 5.下面属于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点的是( )。 A.有气味 B.会流动 C.能反光 D.有颜色 判断题 6.纸被撕成小片,形状发生了变化,但纸还是纸。( ) 7.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的动物,形状虽然变了但它还是原来物质。( ) 8.纯净水是已经过滤掉水中杂质的水,所以我们应长期只饮用纯净水。( ) 9.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10.破了皮的苹果变色,是可逆的变化。( ) 参考答案: 1.D 2.D 3.A 4.C 5.B 6.√ 7.√ 8.× 9.× 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 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橡皮泥 形状变化 大小变化 颜色变化 水 形态变化 相同点: 还是原来的物质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生通过切成小块、拉伸、搓、捏、挤压、撕、折等方式让橡皮泥和纸变成另一物体,让学生明白当物质的形状、大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没有改变这样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知道水的三态变化,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也属于物理变化。 本课有以下活动; 1.复习水的三态变化 2.用橡皮泥和纸做各种东西 3.比较橡皮泥和纸的变化与水的变化相同之处 二、课堂反思 1.本课教学活动比较简单,教材是先引导学生让橡皮泥和纸发生变化,最后再比较他们变化的相同之处。因为本课比较容易,开课我就引导学生复习前面的内容,加深水三态变化的印象,明白水、水蒸气、冰虽然形态不同,但因为没有产生另一物质,就还是原来的物质,为活动三作铺垫。 2.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动手让橡皮泥、纸发生变化,提供的材料就不足够,我就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橡皮泥(超轻黏土)、纸到课堂,亲手让他们变成另外的物品。课上玩的非常开心,但为了让他们有目的的玩,活动前先提要求,再动手。 3.教材上的活动记录表感觉有点歧义,它们的变化是想让学生填上制作的结果还是记录哪些发生了变化没有交代清楚。表格可以更改一下,活动中我是让学生记录上哪些发生了变化。 4.让压瘪的乒乓球恢复原状,我没有让学生体验,只是让学生讨论了方法,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可以提前准备好瘪的乒乓球,可以采用老师演示实验,也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用热水让乒乓球恢复,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话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
教科版小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