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单元 3.压缩空气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空气》 课题 3.压缩空气 课时 1-2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对注射器活塞的下压和释放,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且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会产生弹力。 科学思维 能用推理分析的方法解释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原因。 探究实践 在探究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的过程中,能进行合理的预测,且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和水相比,空气可以被压缩和拉伸。 态度责任 在探究过程中,能基于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实事求是,并且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对比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和扩张的,并且并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解释空气为什么可以被压缩或扩张。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学生:注射器、活动手册、记录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研究空气的世界。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出示气泡图 提问: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它是看不见、无色、无气味、会流动、可以被压缩) 2.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来研究空气的另外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气泡图引入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对空气建立更加全面和整体的认识,建构本单元的大概念。二、探索 空气能否被压缩(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个注射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注射器。 提问:你会使用吗?(学生上来演示) 提问:用手握住的地方叫什么?(预设:针筒)针筒上面还有什么?(预设:刻度)这个可以动的部分叫什么?(预设:活塞) 2.演示抽一段空气。 提问:现在老师如果把活塞往里推,手不放开,你觉得推得动吗?(预设:推得动或者推不动)如果能推得动,能推倒哪里?(学生在活动手册中进行预测) 提问:如果把活塞往外拉呢?(预设:拉得动或者拉不动) 出示活动手册,学生进行预测,指导学习如何记录,提示用力不能太大。 交流预测,问题指向:能不能压缩?压缩的程度怎么样?扩张的程度是多少? 3.如果把空气换成同样多的水呢?能推得动或者拉的动吗?再预测。 4.出示活动手册第六页,明确要求,记录现象。 5.学生相互合作,感受空气能否被压缩。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验前进行充分的猜想,一方面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另一方面和接下来的活动现象做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考空气被压缩的原因。三、研讨 发现以及解释原因(预设15分钟) 1.学生交流反馈:通过刚才对空气的往里推和往外拉的活动,活塞所指的刻度有什么变化?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水不可以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提问: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呢? 3.教师解释: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我们可以用一个个小○表示空气微粒。 思考:当空间变小时,微粒会怎么变化? 当空间变大时。微粒又会怎么样? (学生画出自己的猜想) 4.交流观点,发现问题。(预设:数量不同,分布不同,大小变化) 5.模拟空气微粒的运动,解释原因。 6.学生修正观点。 【设计意图】观看空气微粒运动的视频,方便学生理解微粒在外力的作用下距离发生改变,但微粒本身的大小和数量是不变的,且分布均匀。本课让学生初步建立微粒的概念,为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预设12分钟)四、拓展 知识应用(预设3分钟) 1.学习了今天的知识,补充单元气泡图 2.空气压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3.小游戏:空气压缩枪。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举出更多有关空气压缩的例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并尝试用习得的知识使空气压缩枪射的更远。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如果用一些小圆点来表示组成空气的微粒,那么下面四张图中,最有可能表示被压缩的空气是( )。 A. B. C. D. 2.给皮球打气就相当于( )。 A.增加空气的质量 B.减小空气的质量C.减小皮球的质量 D.让皮球变大 3.封住管口的注射器里装有20毫升空气,将活塞往下压,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活塞无法压下去 B.活塞压下去后会弹回来 C.活塞能压到0刻度 D.没有变化 4.下列三种特征描述中,属于空气特征的是( )。 A.会流动、会占据空间 B.没有颜色、有气味 C.看上去白茫茫的,却抓不着 D.以上都不正确 5.把一个气球压瘪,空气的( )不会改变。 A.形状 B.质量 C.体积 D.重量 二、判断题 6.当空气占据了皮球的整个空间后,就不能再注入空气了。( ) 7.空气很容易被压缩,并且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 8.石头难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 9.自行车上的轮胎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 ) 10.电风扇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 参考答案: 1.D 2.A 3.B 4.A 5.B 6.×7.√8.√9.√10.× 在线练习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 3.压缩空气 特征 空气 可以被压缩 和扩张 水 不可被压缩 和扩张 原因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注射器取同等的水和空气向下压、向上拉的活动方式,去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或者扩张等特点,并试着用微粒的角度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现象。本课有以下活动: 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等特点 2.从微粒的角度去解释空气能被压缩、扩张的现象 二、课堂反思 1.用注射器探究空气容易被压缩的特点这一活动比较简单,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验现象,课前我给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注射器,空气和水的体验分2次完成。巡视中发现学生都能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却难以被压缩。 2.本次实验也属于对比实验,活动前需要强调取等量的(相同刻度)水和空气、活动中一直要用手指完全堵住管口等,保证实验的严谨。尤其是在完成水的实验,如果学生故意不堵住管口,很容易出现学生玩水枪的活动。 3.空气有弹性这一特点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被忽视,活动中可以强调要观察把活塞向下压然后松手的变化,这样很轻松地发现空气有弹性的特点。 4.教材和活动手册要求学生在活动时画出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根据教材要求在学生活动前就要帮学生确定好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物质微粒概念。但在教学中,我还是分成2步进行:先记录刻度的变化,发现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的特点;然后再介绍用小0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画出在注射器里空气和水的空间变化。这样的方法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也能更好的运用物质微粒来解释空气容易被压缩和扩张。 5.活动后,根据学生的发现补充完气泡图。 三、材料反馈 本课的活动材料主要是注射器,经过几年的积累,注射器够多,课上能满足人手一个,点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