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单元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空气》 课题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课时 1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④说明空气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会充满各处。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称量一袋空气的质量,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认识到质量的大小可以用常用的物体去衡量。 科学思维 用类比推理的方法,结合所学只是和已有经验分步解决称重一袋空气的质量这个相对复杂的问题。 探究实践 在称量空气的过程中,能够使用简单仪器以及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记录。 态度责任 在称量一袋空气质量的过程中,能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进一步的兴趣。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通过教师引导,解决如何测一袋空气的质量的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2.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学生: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聚焦 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20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陈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预测一袋空气的质量,让学生回顾前课知识——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同时出示其他衡量标准,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大小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标准。二、探索 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找方法 谈话: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100筒空气。你能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100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100筒空气,再称一下,减一下就是100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100筒空气。 谈话:嗯,说得有点道理。那应该怎么办呢?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呀?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20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5就是100筒空气的质量了。 谈话: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若是不明白,请跟随陈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100筒空气平均分成5份,打到5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20筒 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20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着在球里面打入20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个皮球都打入20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5就可以了。 教师:真厉害,假设陈老师称出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5颗绿豆,那100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25颗。 称重量 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100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20筒空气,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陈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20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号为材料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号同学用回形针,3号同学用乒乓球,4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18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骤解决问题。其次,通过学生亲自测量,让学生深入了解质量的大小可以用其他常用的物体衡量。三、研讨 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100筒空气相当于5个20筒,第二步是取5份相当于20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从中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的差异。 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2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空气的质量,明白同样质量的两种物体体积可能不同。主要是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学习做好铺垫。除此之外。此环节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四、拓展 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用精确的电子称称量一袋空气,让学生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 预设:2分钟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在研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时,( )更适合放在天平上与空气质量进行比较。 A.绿豆 B.石头 C.苹果 D.饼干 2.用常用的篮球打气筒打气,20筒空气大约等于( )粒回形针的质量。 A.100 B.10 C.1 D.50 3.在用自制的小天平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中,( )不适合用来恢复天平的平衡。 A.回形针 B.绿豆 C.教科书 D.都不适合 4.在称量空气的质量时,我们选择的是( )。 A.量筒 B.天平 C.尺子 D.计时器 5.做“空气的质量是多少”实验时,小明往皮球中打入20筒空气,测得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10粒绿豆的质量。接着,他又打入了10筒空气,那么他可能需要在另一端增加( )粒绿豆,才能使天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A.5 B.10 C.20 D.50 二、判断题 6.一袋空气是没有质量的。( ) 7.因为用同一个袋子装入被测量的空气,所以无论打气筒打人多少空气所测得的质量都是相同的。( ) 8.一袋空气的质量很小,用电子秤无法称量。( ) 9.科学家伽利略用气泵向一个瓶子里打足气,然后称它的重量,称好后瓶口打开,然后再称重量,结果瓶子变轻了,这个实验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 10.在验证空气有质量的实验中,如果把皮球放了气,那么天平依然会平衡。( )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A 6.×7.×8.×9.×10.× 在线练习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一、教材分析 第思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而本课则要引导学生探究100筒空气的质量,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有质量。本课有以下活动: 1.探究100筒空气大约相当于多少颗绿豆质量 2.探究100筒空气和其他质量相当的物品 二、课堂反思 1.第四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简易天平,本课就可以直接进入教学。在数学课上,学生已经接触了平均分,如何测量100筒空气的质量,学生很容易找到办法:把100筒平均分成5份,先求出一份的质量,再乘以5。方法很容易找到,但测量的时候很容易出问题。 2.教学第一个班时,本以为第四课已经知道了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就没有过多强调。巡视时发现还是有很多小组没有测量瘪皮球的质量就往里面充20筒气,开始测量空气的质量;或者在测量瘪皮球的质量时,有学生认为塑料盒里的绿豆就是空气的质量,只好再次讲解如何求20筒空气的质量。后面的班级活动前都要详细的讲解活动方法,为后续做好铺垫。 3.教材让学生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我想编者应该是想让学生明白一定量的空气有质量,知道相同质量的物体体积不同。而20筒空气到底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具体的数字应该不是固定的。教学时我都是引导学生明白如何去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知道了2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绿豆后,又如何测量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或者其他物体,学生明白了这一测量方法,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4.在探究20筒空气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时,大多数学生都提到取出盘里的绿豆,再加回形针。有一个班的孩子就提出:前面已经测出了20筒空气的质量大约等于多少颗绿豆,就去算绿豆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回形针、泡沫块,这样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一次收到这样的方法,很惊喜! 5.活动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小组测量的数据和别的小组数据相差大,我没有强调哪一个数据更准确,只是让学生分析原因,知道做实验要严谨。 6.20筒空气有多重?最后还是用电子秤称量了一下,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数字。当学生发现满满的20筒空气只有0.3克重时,都会认为空气很轻。老师可以继续追问:100筒空气重多少?那1000筒?我们的整个教室的空气有多重?整个地球的空气有多重?让学生意识到所有空气聚集一起时,质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