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空气》单元 7.风的成因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空气》 课题 7.风的成因 课时 1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习内容及要求 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⑥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思维 能用模拟实验搜集证据来说明风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基于证据解释风的成因。 探究实践 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探究风成因的模拟实验,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并以画图的方式描述现象。 态度责任 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学生: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探索风的成因。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 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风的成因(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看不见的,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这需要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间接地看到.二、探索 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上节课学习的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利用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模拟出“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去”的实验现象,以此来探究风的成因。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汇报实验结果。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和疑问,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和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尝试解释风的成因。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在教室里闻到室外传来的花香的原因是( )。 A.空气无色无味 B.空气很轻 C.空气会流动 D.空气没有固定形状 2.( )会流动,能形成风。 A.水 B.空气 C.白云 D.呼吸 3.下列哪个方法不能制造风?( ) A.跑步 B.挥动红旗 C.手压桌面 D.吹灭蜡烛 4.大自然中,风是由( )而形成的。 A.空气流动 B.动物呼吸 C.人们扇风 D,树木的摇曳 5.当我们看到国旗迎风飘扬,这是因为国旗周围的空气( )。 A.有质量 B.能占据空间 C.能流动 D.有形状 二、判断题 6.水能流动,空气不能流动。( ) 7.空气会流动,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 ) 8.除了大自然的风,用嘴吹、用扇子扇也可以制作出风。( ) 9.在风的模拟实验中,我们应该把点燃的蚊香放在纸盒顶部的小孔处。( ) 10.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 参考答案: 1.C 2.B 3.C 4.A 5.C 6.×7.√8.√9.×10.√ 在线练习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实验器材:风的成因演示盒,蜡烛,小风轮,线香,火柴 实验目的:研究风的成因 实验步骤:实验1.不点燃蜡烛,把线香放在演示盒的进风口处,观察烟的走向;实验2.点燃蜡烛,继续把线香放在演示盒的进风口处,观察烟的走向;实验3.熄灭线香,继续点燃蜡烛,把小风轮放在烟囱(出风口)处,观察小风轮的运动。 实践反思:实验效果非常理想,实验1烟往上飘,实验2烟从通风口进入,沿着通道横移,再从通风口出来,实验3看到小风轮转动。 最喜欢的小风轮,制作非常精巧,一点点风力就可以带动,具体效果可以看美篇最后的两个小视频。之前有个别老师说小风轮不会转动,估计是操作不当,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小风轮在运输过程中挤压变形。我特意把一个小风轮拆分出来,可以清楚看到叶片和支架的结构,使用时让叶片平放,支架的顶针必须竖直向上,其结构和指南针十分相似,保证叶片能自由转动。如果支架上下颠倒,让顶针朝下,小风轮就难以转动。还有个别老师可能是让叶片竖放(有点像落地扇的叶片),那自然无法转动了。 实践反思:线香可由老师一次全部点燃,再每组派一个人上来领取,在2个实验完成后熄灭,熄灭的方法是把火头放在玻璃片或地面上磨掉,不过线香的耗费速度特别快,基本上一个班每个小组就要用掉一根线香。蜡烛必须用这种扁平的,不要和热气球的长蜡烛混淆。鉴于扁蜡烛使用几次后灯芯就不好用了,希望适当增加线香和扁蜡烛的数量。 照片没拍出理想的效果,但课堂上的实验现象是相当明显的,学生清晰地看到烟从进风口进入从出风口出来。 在3个实验完成后,教师及时控制课堂,让组长整理和回交实验器材,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发现,完成活动手册上记录。 以下是课堂活动照片和实验小视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