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5.1法不可违课件(共39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5.1法不可违课件(共39张PPT)+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节 法不可违
核心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道德修养:
树立尊法、守法意识。
法治观念:
(1)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2)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
(3)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
责任意识:
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及误区、民法的规范范围。
新知导入
《谎报110》
看了视频,你想说些什么?
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法不可违》
自学导航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46-52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做标记。时间:5分钟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P46①②③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P48①②③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p49-50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P51①②③
5.为什么法不可违?
第一目
一、违法无小事
运用你的经验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小琴虽然出于勤工俭学的目的,但法律意识淡薄,不知法、不懂法,做了法律禁止的事情,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只要做到不违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的指引作用)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法律的评价作用)
知识拓展
(3)如果你是民警,在了解小勤的情况后,你会对小勤说些什么
要遵守法律,不要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了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的强制作用)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课堂笔记
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法不可违)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合法的
×非法的
底线
探究分享
镜头一
镜头二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这种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这种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
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 国 治 安 管 理 处 罚 法 规 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探究分享
镜头三
陈某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这种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生活中几种常见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高空
抛物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陈某为牟取非法利益,介绍杨某向吴某等人(均另案审理)非法收购走私入境的马来穿山甲(I 类濒危野生动物)。经人民法院审理,陈某构成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
我国刑法规定,非法收购、运输、
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
生动物及其制品的,予以定罪处罚
合作探究
违法行为
结合视频说说,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是什么?
合作探究
②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P48①②③
①原因: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③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
根据违反情节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民与民)
(民与官)
一般违法行为(轻微)
严重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全体公民)
知识探究
包括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
不同点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
相同点
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
(1)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相对轻微,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说的犯罪行为。
(2)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①都有社会危害性;②都是违法行为;③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最严重
知识归纳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1)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触犯的法律不同,
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知识归纳
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1、一看违反的法律类别(行政法律、民事法律、刑法)
2、二看违法行为的危害(轻或重)
3、三看违法者的处罚结果
(1)行政违法行为:警告、拘留、罚款、开除、记过
(2)民事违法行为:赔偿、赔礼道歉、返还财产
(3)刑事违法行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等。
4、四看双方地位:
民事违法行为(民与民)、行政违法行为(民与官)、刑事违法行为(全体公民)。
知识运用
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请你判断
1.酒驾
2.醉驾
3.欠钱不还
4.抢劫他人财物
5.小明故意打坏路灯
6.吸毒
7.贩毒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
相关链接
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知识提升
身边的违法行为
第二目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分享
身边的违法行为
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
有人做过这些事情。
①如有的人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有的人故意毁坏路灯;有的人在铁路线路上 放置障碍物,或者故意向列车投掷物品。
②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探究分享
我只收到了一半呀!
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放一半货物,这种行为没有履行合同条款,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照相馆的做法侵犯他人肖像权,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他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出版了我写的书!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知识归纳
3.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p49-50
①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②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新知讲解
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相关链接
解读民事权利
含义: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等。
人身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
相关链接
了解合同
含义:合同,又称契约,是由当事人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而形成的协议。
合同的重要性:
(1)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种交易活动。交易活动的安全顺利进行,既要靠道德的约束,又需要合同法律的保障。
(2)合同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知识归纳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P51①②③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知识归纳
为什么法不可违?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地位)
②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后果)
③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作用)
拓展空间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小王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小王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妨害了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因此要受到公安机关的处罚。
小王家里饲养的宠物狗经常夜里狂吠,邻居很有意见,多次与小王交涉,小王却理直气壮地
说:“我有权养狗,狗叫是正常现象。”邻居于是报警,说狗叫扰乱了他们的正常生活秩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小王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
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小王?
课堂小结
法不可违
违法无小事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如何理解法律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的分类
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本课金句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4、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5、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6、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7、民事权利是公民享有的重要权利。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8、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课堂练习
1、 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各旅游景点人满为患。2023年1月25日,有游客用抖音发布视频并配文称:在北海就餐消费时被宰,4个菜1500元。同日,也有游客在网上曝光:西安回民街一家面馆一碗二十元的面条仅有六小片。对此,北海市和西安市都高度重视,当即组织执法人员开展调查处理。相关部门已责令饭店限期整改并处罚。上述材料中两家饭店所违反的法律和要接受的处罚分别是( )
A.刑事法律;刑事处罚
B.民事法律;民事责任
C.行政法律;行政处罚
D.刑事法律;行政处罚
C
课堂练习
2、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对下列行为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
①小薇违反学校规定带手机进入课堂——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
②中学生小斌等人多次抢劫未成年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
③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他人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行政违法行为
④小超在市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课堂练习
3.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的作用在于( )
①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②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③能够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矛盾
④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课堂练习
4.李某为了逃避交通违章抓拍,故意遮挡汽车牌照,结果被交警当场抓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李某被罚款200元,驾驶证记9分。李某的行为( )
①扰乱了公共交通秩序 ②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③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④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课堂练习
5.【关联八上P46运用经验】【2023云南】2023年2月,“男孩抓海鸥塞瓶子”一事因涉“三有”(指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保护动物,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了行政处罚。对该事件认识正确的是【B】
A.小男孩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B.警示我们要抵制不文明行为,坚守法律底线
C.所有违法行为都会受到行政处罚D.未成年人违法都应当由监护人承担法律责任
资料卡
1、为什么说法不可违法?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2)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3)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类型?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资料卡
3 怎样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