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3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1. 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不规则固体体积。2.能用天平和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学会用物理公式和等量替代法间接测算物理量的方法。4. 通过搜索信息和信息加工,探究自然现象的内部联系和理论实质,总结规律,提出新理论,构建理论架构体系和技能架构体系。【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正确实验方法,完成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能够仅通过天平测密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菊花石块形成于距今约2.8亿年前。其成分为天青石与栖霞岩,内含丰富的硒、锶、铋等多种微元素,对人有强身健体、抗癌益寿作用。现在我想知道这块石头的密度,该怎么做呢?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新课讲授:探究点一、量筒的使用活动1:生活、生产中常要知道某种物质的密度,那么如何进行测量呢 只要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通过ρ= m/V 就能算出物质的密度。液态物质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测出。活动2:自学课本上“想想做做”并讨论思考下列提出的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是ml还是cm3?(2)量筒的最大测量值(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释疑:(1)ml 1 mL = 1 cm3(2)100 ml 常用的有100 mL,200 mL(3)1 ml 常用的有2mL,5 mL活动3:思考与讨论: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请指出哪种做法正确,哪种错误,错在哪里?正确读数 俯视使读数偏大 仰视使读数偏小活动4:总结量筒的使用:三观察:观察单位标度、量程、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使用时一定要放在水平桌面上,不能倾斜使用。使用时,要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有些液面(如水银)是凸形的,读数时应以凸形的顶部为准。不能用量筒测量对玻璃有腐蚀性的液体。探究点二、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活动1:要测出物体的密度,需要测出它的质量和体积。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倒入量筒内,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1;2.将待测小固体用细线拴住,轻轻地浸没于量筒内的水中;3.正确读出水面上升后的总体积V2;4.计算被测小固体的体积:V=V2-V1。注意:取水要适量,使小固体放入后既能完全没入,同时又不会超出刻度线之上;为了便于操作,用细线系住小固体轻轻地放入量筒中,以防水溅出或砸坏量筒;所测固体既不吸水又不溶于水,更不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活动1:实验 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ρ=m/v2.测量仪器:天平、量筒(盐水) (石块)测量对象:活动2:怎样测量这杯盐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测量盐水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2.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3.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4.记录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液体的体积V;5.根据密度公式ρ=m/v 计算盐水的密度。活动3: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玻璃杯和盐 水的质量m1/g 玻璃杯和剩余 盐水的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质量 m=m1-m2/g 量筒中盐水 的体积V/(cm3) 盐水的密度 ρ/(g·cm-3)活动4:怎样测量小石头的密度,实验步骤怎样设计?让学生说出方案。测量小石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V0;3.用细线拴好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V总;4.根据公式 ρ=m/v 计算石块的密度。活动5:进行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测量盐水的密度。记录并展示实验数据,分析测量结果各组有差异的原因。石块的质 量m/g 石块放入前水的 体积V1/cm3 石块和水的 总体积V2/cm3 石块的体积 V=V2-V1/cm3 石块的密度 ρ/(g·cm-3)科学世界 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在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72 kg/m3,从氨中取得的氮的密度是1.2505 kg/m3。虽经多次重复测量,仍然存在这个令人奇怪的差异。后来,他与化学家拉姆塞合作,于1894年在从空气中取得的氮里分离出另一种当时还不知道的气体——氩,这个谜才解开了。原来,氩的密度较大,空气中的氮混有少量氩,它的密度就比从氨中取得的纯氮的密度稍大。这是科学史上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它说明在科学实验中,精确的测量是多么重要。瑞利由于不放过这一细微差异而执着地研究下去,终于导致氩的发现,并因此荣获19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甲和乙,制成了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每隔标注了一个刻度线,甲杯最多能装水,乙杯最多能装水,则 A.甲杯量程大,刻度均匀 B.甲杯量程小,刻度不均匀C.乙杯量程小,刻度均匀 D.乙杯量程大,刻度不均匀【答案】D【解析】每隔标注了一个刻度线,甲杯最多能装水,乙杯最多能装水,所以乙的量程大,但乙杯下小上大,则乙的刻度不均匀。故选:。2.在平整地面上有一层厚度均匀的积雪,小明用力向下踩,形成了一个下凹的脚印,如图所示。脚印下的雪由于受外力挤压可近似看成冰层,利用冰的密度,只要测量下列哪组物理量,就可以估测出积雪的密度? A.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B.积雪的厚度和脚印的深度C.冰层的厚度和脚印的面积 D.脚印的深度和脚印的面积【答案】B【解析】设脚印的面积为,积雪的厚度为,脚印的深度为,冰的密度为,则由可得,脚印下积雪的质量:,被挤压变为冰后的质量:,根据得:,,可见,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积雪的厚度、脚印的深度。故选:。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某液体的密度,图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天平调平衡后,先测空烧杯的质量为,然后按照图和图的顺序分别是测量液体质量和体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B. 图中测酒精质量时,天平的读数是C.测得酒精的密度是D.用该方法测量酒精的密度偏小【答案】D【解析】.由图知指针向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故正确。.由图知,标尺的分度值为,酒精的质量,故正确;.由图知,酒精的体积为,量筒中酒精的质量为,由,故正确;.将烧杯中的酒精倒入量筒中时烧杯壁上沾着酒精,所以体积测量结果会偏小,进而影响到密度的结果、会偏大,故错误;故选:。4.如图所示,在“测量雨花石密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雨花石B.称量雨花石质量的过程中,若天平横梁不平衡,可调节平衡螺母C.雨花石的密度是D.如果先测雨花石的体积,再测质量,则雨花石密度的测量值偏大【答案】D【解析】.称量时,应该是“左物右码”,且加减砝码用镊子,则左盘应放雨花石,右盘应放砝码,故错误;.在称量过程中,要靠增减砝码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错误;.由图知,砝码的总质量为,游码在处,所以雨花石的质量为;量筒的分度值为,雨花石的体积为;则雨花石的密度为:,故错误;.如果先测体积后测质量,则雨花石从水中取出时沾水,会使得测量的质量偏大,根据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偏大,故正确。故选:。5.小明自制了一杯橙汁,想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橙汁的密度,现有如下可以选择的操作步骤:①用天平测量空烧杯的质量②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③将橙汁全部倒入量筒,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④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⑤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橙汁的总质量。为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小明应该选择的操作顺序是 A.①②③ B.②④① C.②④⑤ D.①②④【答案】C【解析】利用天平和量筒测橙汁的密度时,为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可将橙汁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橙汁的总质量,将烧杯中的橙汁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量筒中橙汁的体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橙汁的质量,求出量筒中橙汁的质量,根据求出密度,所以为使得测量结果更准确,小明应该选择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⑤。故选:。课堂小结:1. 测量密度的原理2. 量筒的使用3. 测量固体的密度4.测量液体的密度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6.3测量物质的密度一、实验原理:ρ=m/v二、量筒的使用三观察:1.单位标度2.量程3.分度值读数:视线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三、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小石块质量 m(g) 水的积 V1(ml) 放入小石块后总体积V2(ml) 小石块体积V(cm3) 小石块密度ρ(g/cm3)四、测盐水的密度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g) 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 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 盐水的密度ρ(g/cm3)【课后反思】在时间上有些紧张,学生的交流还不是很充分,主要在设计测量盐水的方案时,花费的时间较多。为了节约时间,在测量盐水的密度时,可以设计成让学生分别用三种不同的方案去测量,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不同的方法带来的实验结果的偏差,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效果会更好。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想的不够全面,实验操作过程中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小组读数时姿势不规范,不能学以致用,使测量结果偏差较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