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3.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4.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照相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像。放大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可见,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物距)有关系。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新课讲授:
探究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活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
学生可能提出的猜想和假设:
可能与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离有关
活动3:引导学生进行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已知)
活动4:老师讲解两个物理名词:
物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u表示。
像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v表示。
活动5:思考与讨论: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凸透镜、蜡烛、光屏如何放置?
释疑:调整蜡烛、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 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实验步骤: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直接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比如,我们可以注意观察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
用一支蜡烛作为发光物体,一块白色的硬纸板作为承接烛焰像的屏,研究蜡烛的成像情况。
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u和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几厘米,放好后重复以上操作。
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的位置,你总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吗?撤去光屏,变换观察的角度,看看能否观察到蜡烛的像?像在什么位置?
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每个小组可以自己选择适当的物距,并与各小组共享测量的数据。
活动6:学生们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v/cm
虚实 大小 正倒
活动7: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动态演示实验,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
分析上表的记录,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 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
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即:
u>f 时成实像,u<f 时成虚像
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
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
二倍焦距是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分界点(没有缩小的虚像 )
u>v时,得到缩小实像;
u<v时,得到放大实像。
思考:难道实像只有放大和缩小两种情况?
当u = v = 2f 时成等大的实像。
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
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
u>f 时成实像,是倒立的;
u<f 时成虚像,是正立的。
活动8:思考与讨论: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
物距减少像距增大。
即物像同方向移动,像跟着物体在移动
活动9:总结规律简记,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实像总是异侧倒;物近像远像变大。
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近像变小。
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课堂练习:
1.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蜡烛、光屏的位置可在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若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在光屏上不再呈现像 B.在光屏上呈现缩小的像
C.隔着透镜可以看到蜡烛的像 D.在光屏上呈现放大的像
【答案】B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凸透镜位置不变,对调蜡烛和光屏,光屏上能成像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故选:。
2.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刚好成清晰的像。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刻度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能观察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 D.光屏上不能呈现像
【答案】D
【解析】如图,,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有,,即,,解得,将蜡烛移至刻度处,,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光屏上不能呈现像。
故选:。
3.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尽量选择较暗的环境进行实验
B.组装器材时,将蜡烛放在凸透镜与光屏之间
C.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D.实验中,物距要始终大于二倍焦距
【答案】A
【解析】.因蜡烛是点燃的,所以适合在较黑暗的环境下才可看清蜡烛的像,能保证实验效果,故正确;
.组装器材时,将凸透镜放在蜡烛与光屏之间,故错误;
.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故错误;
.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实验中,要多次测量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因此物距不能始终大于二倍焦距,故错误。
故选:。
4.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刷脸”时代。“刷脸”时人脸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迅速完成身份认证在系统拍照过程中  
A.当人脸靠近摄像头时,光源自动打开,照亮显示屏
B.“刷脸”时,人脸应位于摄像头的两倍焦距以外
C.若人脸没有完全显示在显示屏上,则人脸应该靠近显示屏
D.“刷脸”时,人脸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B
【解析】
.当人靠近摄像头时,光源发出的光照亮人的面部,脸部反射的光通过凸透镜成像,故错误;
.当时,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故正确,错误。
故选:。
5.如图为小李用照相机拍摄的石拱桥照片,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桥在水中的像的大小小于水面上真实的桥的大小
B.桥之所以能在水中成像是因为桥是光源,自身可以发光
C.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一定度数的老花眼
D.若相机镜头焦距为,拍摄时感光芯片到镜头的距离要大于
【答案】C
【解析】
.桥在水中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的大小等于水面上真实的桥的大小,故错误;
.桥之所以能在水中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桥不是光源,不可以发光,故错误;
.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老花眼(远视眼)观察近处物体时,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要想使像呈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会聚透镜,即凸透镜可用于矫正一定度数的老花眼,故正确;
.若相机镜头焦距为,拍摄时感光芯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要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故错误。
故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
f<u<2f u>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 像距v 像 的 特 征 应用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u>2f f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求焦距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平行光源
u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
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课后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常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往往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来验证一遍.虽然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在光屏上找到像,但只是照样画葫芦,结果对于物距,像距,焦距.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楚,对于规律也是记不牢,且容易忘.。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过程,并在得到初步结论时,及时用作图法帮助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与生活中照相机、幻灯机等实际例子结合,利用实际知识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