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3-1《让小车运动起来》(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3-1《让小车运动起来》(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运动与力》单元 1.让小车动起来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运动与力》 课题 1.让小车动起来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4年级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②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③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大致速度。④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性。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梳理和思辨生活中各类车子的动力方式,知道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通过观察、思考、实证和研讨,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基本认识力的基本作用。 科学思维 用观察、比较、归纳、演绎的方法,能参与和获得本课力学知识。 探究实践 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态度责任 在实验探究中,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的重要性。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动力类型满足生活不同的需要。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车、垫圈,棉绳、秒表、班级活动记录单
学生:小车、垫圈,棉绳、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让小车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图片、班级记录表 1.出示划艇图片 提问:怎样让静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 2.图片一次展示马车、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 提问:它们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揭示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照片素材,动员学生思考生活中各类车子的动力方式,通过观察、梳理、归纳的方式思考力学问题,并尝试自己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激趣导入,激活思维,引发兴趣。
二、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2.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适时追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合适?(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会怎样) 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产生了拉力。 5.出示重力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6.教师引导:拉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垫圈的数量来表示。(教师展示小车)你觉得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几个垫圈。 7.学生进行猜测。 8.学生实验探究。 9.教师追问:这与你之前的推测一致吗?你有什么发现? 10.提出问题:如果用更大的力拉动小车,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变化?怎样用实验验证? 11.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科学实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实验标准,才是有效的实证,才能提供科学的数据作为实证的支撑。实验前的方法思辨和设计是重要内容,继而引出有效的实验活动,并为实验数据的梳理和原理的得出提供有效支持。
三、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实验结果及发现。 2.小结: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3.设问:实验中,你是怎样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的? 4.追问: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给它力;如果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呢? 5.小结: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也需要用力,这个力是阻力。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动力。 【设计意图】实验结论的推敲不仅仅停留在实验数据,同时也需要反思整合实验过程,以及实验设计是否科学标准,这样可以更好地得出实验结论。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拓展(预设5分钟) 1.出示踢足球的图片,讨论足球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如脚踢静止的足球,可以使足球运动起来;脚踩住足球,可以使足球静止;通过脚踢的用力大小控制足球的运动速度等。 【设计意图】课堂的作用是调动生活经验,激发科学思维,调动科学实证,有效得出结论,而学习的最终是学以致用。推开“窗户”带着科学认识去发现生活中的相关事实,用发散思维的方式演绎和迁移科学原理,学生就会豁然开朗,心领神会。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B.用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C.不拦住小车,运动的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 D.小车在静止时,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是不会运动的。 2.水往低处流,是因为( )。 A.风 B.重力 C.轻 D.以上都是 3.使小车运动慢的因素可能是( )。 A.小车重 B.小车轻 C.拉力大 D.摩擦力小 4.重力的方向是( )。 A.竖直向上 B.不确定 C.竖直向下 D水平向左 5.下面不能使小车运动变快的措施是( )。 A.增加载重量 B.减小摩擦力 C.增大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拉力大小 D.减轻小车重量 二、判断题 1.在研究垃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时,增加垫圈的个数,小车运动会加快。 2.小车从静止到运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3.因为鸟会飞,所以它不受重力的作用。 4.在小车实验中,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 5.在小车实验中,绳子起到传递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2.B 3.A 4.C 5.A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一课。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主要任务是用垫圈作动力,探究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思考和研究。 本课主要包括两个探索活动: 1.探究用多大的拉力能让小车运动起来。 2.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二、教学反思   我将本课改成了一节项目化学习课,导入环节出示从古至今的各种车,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车运动的动力是什么,探明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为后续用拉力做小车动力的研究奠定认知基础。在与学生探讨过程中,引出“静止”、“运动”、“动力”等科学名词。 提出问题“假设我们校长明天11点要去北京参加一个紧急会议?你会建议他乘坐什么车呢?”引出高铁是我国的骄傲,进站时间能精确到秒,这离不开司机和调度员的努力和付出,这节课我们也来做一个小小调度员,完成下图项目: 出示小车和木板轨道(标有起点、终点)实物,说明小车要在木板上行驶40厘米距离,让学生思考如何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起来,引出课题。学生会想到用吹、磁铁吸、手推或拉,以及有学生看到课本上的图,会想到用绳子拉等等方法。 然后出示实验材料,不借助人力,用所给材料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用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顺势和学生一起认识重力。   此时提出问题”绳子多长合适?“学生想到的是要大于轨道长度40厘米,但却想不到课桌的高度问题,需要老师用实物演示提示一下。 课前我们几个科学老师试验了多次,因为有桌沿的摩擦力,需要好多垫圈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为了减少摩擦力,本课实验材料加入了爱牛套盒中的滑轮,我一直认为滑轮的作用就只是减少摩擦力,没想到学生回答出了滑轮的其他两个作用:一是可以稳固棉线的方向,让小车不容易跑偏;二是阻挡小车防止它掉落到地面。顺势给同学们板书“阻力”这个科学名词。 接着提出问题,几个垫圈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学生猜测,此时学生会漫无目的的乱猜,于是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小车和垫圈,掂一掂它们的重量,推一推感受一下阻力。 注意提示学生实验时要一个一个的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刚好运动起来。 实验完毕后,每个小组都兴奋的汇报了自己测出的数量,大部分小组的数量都是3-4个。此时再次提出问题“是不是只要受力,小车就会运动起来?”学生很自然得出结论:只有垫圈达到一定数量,或者说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   能够让小车运动起来后,接下来就要调试小车的运行时间了,学生思考如何调试?如何准确计时?学生很容易想到计时器来计量时间,但每次增加几个垫圈,第一次放几个垫圈,还需要老师给予提示。 教授秒表的使用方法。提示学生第一次放的垫圈数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启动个数,然后多个多个的添加垫圈,每次增加几个垫圈,可以小组讨论后决定,出示温馨提示,小组分工后开始实验。   学生都非常兴奋,但也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这个桌面不够干净利索,实验起来不方便。 9   比如这个滑轮卡的位置不对,轨道明显短了很多。还有的小组小车太快了,计时器精确度不够,少于1秒钟就不会记录了,可以提示学生用“<1秒”来记录。 我们的目的是能够调试出小车运行正好1秒的垫圈数,所以小于1秒时可以减少垫圈数。最后展示每个小组调试的测量结果,并汇报有没有调试出正好1秒到站的垫圈数,与前面项目的提出呼应,为自己成功完成项目喝彩。 拓展部分,向几位体育老师要的足球教学视频,非常清晰的展示运动员改变足球运动状态的方法。 最后,向同学们展示学生自己的有关重力的科学小文章,鼓励学生积极投稿科普小文章。 三、爱牛器材   本课所用爱牛器材小垫圈、棉线、小车都非常好用,滑轮安装方便,实验效果明显,就是垫圈太小了,做实验时,垫圈很容易丢失,希望能多准备一些垫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