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测量降水量》(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4.测量降水量》(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4.测量降水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天气》 课题 4.测量降水量 课时 1
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
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和测量,知道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的工具,认识雨量器,了解雨量器的使用方法。 科学思维 用数据整理、分析和归纳方法,概括一段时间的雨量变化的规律 探究实践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用简单的图表整理、分析天气信息。 态度责任 能在观察与测量中激发对天气现象的研究兴趣,培养持续研究天气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使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模拟降雨的喷洒方式,读数时视线与液面平行。
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雨量器实物。
学生: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继续空气世界的探索。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聚焦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PPT]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预设: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预设: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 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预设: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 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 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图片,了解降水的不同形式,利用提问引出降水量测量工具,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二、探索 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1.确定标准。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 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3.练习使用雨量器。 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 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建议: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预设: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交流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规范操作指导,利用微课对喷壶喷洒方式和读数时的视线水平要求进行细致指导,以突破难点。
三、研讨 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改进制作。 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预设: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预设: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强调本课的重点。通过交流一场雪的降水量测量方法,明晰降水量的概念。
四、拓展 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 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②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④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设计意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观察并测量生活中实际的降雨量,从而了解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天气变化规律。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夏季某天24小时的降水量为55毫米,根据雨量等级表,属于( )。 A.暴雨 B.中雨 C.大雨 D.小雨 2.小雨是指24小时的降水量为( ) A.<10毫米 B.10∽25毫米 C.25∽50毫米 D.50∽100毫米 3.下列天气现象中,不属于降水的是( )。 A.雨 B.雪 C.霾 D.冰雹。 4.10.0~24.9毫米的降雨量属于( )。 A.小雨 B.中雨 C.大雨 D.暴雨 5.降水的形式很多,如( )。 A.雪、雨 B.沙尘暴、雾 C.冰雹、霜 D.打雷、闪电 二、判断题 6.使用简易雨量器测出它里面的水面在“3”处,应该记录为3℃。( ) 7.降雨量的等级是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的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的。( ) 8.科学家通常是根据降水的时间长短来区分下雨的等级。( ) 9.降水的形式有多种,下冰雹、降雪都属于降水。( ) 10.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 参考答案: 1.A2.A3.C4.B5.A 6.×7.√8.×9.√10.√ 在线练习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6.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 制作: 模拟降水: 雨 直筒透明 放平 雪 毫米 平视 冰雹 “0”刻度对齐 毫米
八、课堂反思
测量降水量,常见的教学方法是告诉学生要用雨量器测量,通过模拟实验,根据雨量器里的水位高度确定降水量的多少,这种方法看似合理,实际上把学生的主体认识抛在一边,采用为了活动而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从学生思维角度来组织教学。那么,怎么破? 实验器材1:透明直筒杯,透明刻度条 使用建议:旧版本的科学教材要求学生画刻度条,自行制作雨量器,这些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导致真正用在降水量研究上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不妥。改进的方法是教师提前做好雨量器,在课堂上适当介绍雨量器的制作方法,鼓励学生回家自制雨量器。 实验器材2:软袋喷壶 使用建议:喷壶嘴隐藏着一个小机关,转到一个角度时是花洒喷水状态,转到另一个角度则是关闭状态,方便材料摆放。不过,为了防止漏水(包括壶嘴和软袋之间的连接是否紧密),建议将喷壶直立放在水槽里,领取和交还时更方便。 我这节课的导入还是相当不错的。一开始,出示“毛毛细雨”和“倾盆大雨”,让学生说说字面上的意思,然后从问题“哪一个下的雨多”入手,激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明白降水量不仅和降水速度有关,还和降水时间有关。 然后,让学生猜测毛毛细雨24小时和倾盆大雨10分钟哪个降水量多,在质疑中找寻方法,确定无法收集全部降水进行测量的认识上,采用用杯子接雨的方法来比较,进而讨论到要用尺子测量,为了方便可以想办法把刻度固定在杯子上。 3.不同特点的杯子,哪一个适合制作雨量器,让学生选择的同时说说理由,确定选择透明直筒杯。 模拟实验时,如何模拟降水的速度和时间?我提示学生可以从距离和次数上进行控制,如果喷壶离雨量器比较近会形成大雨,而次数越多则说明下雨时间更长,反之亦然。 三次降水量测量活动,学生人人参与,并进行合理分工,注重证据意识和实验操作规范。同时,借助等级标准来判断模拟实验的降水量等级。 观察一段时间(15天)的降水量,寻找一些规律和情况,锻炼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这是一个拓展知识,一般不在课堂上呈现,但作为老师应该了解。 这是雨量器模型的内部结构,分别是集雨筒、外筒和内筒,我疑惑的是内筒(简易雨量器的原型)底部有个倒立漏斗状,不知道有什么特别用途,是因为注塑模型的需要? 演示材料:直筒塑料杯,直尺 将尺子和透明直筒杯组合,用来测量水位,这就是雨量器的由来。 直接贴好刻度,注意0刻度线要和杯子内底部对齐,这个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需要一个底部很厚的实物杯子用来讲解,或者是针对这个难点拍摄的微视频。 提供了一大版的刻度条,知道我为什么从中间揭取吗? 从边上揭不干胶刻度条,经常会发生刻度条和贴纸粘在一起,这样的刻度条就没有用了。 只有这样揭取的刻度条,才能贴在直筒杯上。诀窍:从中间部位小心揭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