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5.观测风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天气》 课题 5.观测风 课时 1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图片以及户外对风的实地观测体验,认识到可以借助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风,知道风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思维 在户外观测活动中,能用多种观测方式分析并推断方向与风速。 探究实践 能制作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记录观察结果,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 在对风的观测过程中,增进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认同利用工具能提高观测的精准度。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用滋滋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判断。教学准备 教师:1.课件优化;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学生: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我们开始上课了。我们将要探究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聚焦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 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设计意图】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唤起学生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提问展现学生对“风”的前概念,聚集本课研究主题。二、探索 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图片,这面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2.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 3.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4.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5.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向的方法,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 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7.回到教室,汇总观测数据,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8.视频介绍蒲福风力等级表。 【设计意图】若课堂时间紧张,“自制小风旗”的活动建议放到课前完成,课上教师重点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和风速,让学生学会观测风的方法,突破难点。三、研讨 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1.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2.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设计意图】由于风速和风向可能变化较快,经过比较发现,观察地面物体判断的风速和风向与利用小风旗测定对的有所不同,只要方法正确、如实记录。都应该予以肯定。也可以适当拓展气象学家对这类风向与风速不稳定的数据的判断处理方法。四、拓展 拓展:自制风向标(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 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自制风向标是一个很有意义并适合小学生的活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将其放在课外完成,可促进学生进一步研究观测风的工具与方法。 预设:2分钟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自然界的风是( )导致的。 A.地形差异 B.温度差异 C.气候差异 D.水的循环。 2.科科看了天气预报后知道今天会刮东北风,那么学校的五星红旗会向( )飘扬。 A.东南 B.东北 C.西南 D.西北 3.我们可以用(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A.1 B.2 C.4 D.8 4.制作风旗时,我们可以选择( )来制作。 A.硬纸板 B.厚实的布料 C.轻薄柔软的布料 D.不干胶贴纸 5.在风力预报中,特征描述为“大树摇摆,难以打伞”,这是( )风。 A.2级 B.4级 C.6级 D.10级 二、判断题 6.人们一般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 7.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可以通过地面上的物体感知风的大小和方向。( ) 8.如果风从东北方吹向西南,那么它就是西南风。( ) 9.风虽然看不见,但是我们仍能判断风的大小。( ) 10.当我们看到国旗微微飘动,可以判定这时刮的风大约在8级左右。( ) 参考答案: 1.B 2.C 3.D 4.C 5.C 6.×7.√8.×9.√10.× 在线练习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 5.观测风 风向 :八个方位 风速 :三个等级(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八、课堂反思器材:风旗(小红旗) 实践反思:不要小看这面风旗,它可是落实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不仅可以用来研究风向,还可以进行简单的风速测量。 课堂上,我先通过画图法介绍表示风向的8个常用方位,然后让学生上台朝不同方向吹风,其他学生根据风旗的飘动方向,结合实际方位判断此时的风向。以图为证,学生踊跃参与,教学效果相当不错。 只在课堂上讲解学习风向和风速,那叫纸上谈兵。要想学生真正快速理解,必须拉出来遛遛。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到操场上利用风旗观测风向和风速。 强调下要求,高举风旗等风来。 根据活动手册的要求,除了风旗之外,学生还要借助其他物体来观测风。学生想到的方法有观察国旗、观察红领巾、观察树木和树叶等。看着学生手中飘扬的红领巾,作为科学老师的我心里十分欣慰。 借助国旗观测风向和风速。 借助风速表观测风速。(这一器材由配套工具箱提供,但从实际使用效果来看,作用不大,建议改提供风速表为提供风向标模型,更有意义。) 说一说难点。难点1,“我们的风速等级”和“蒲福风力等级表”之间有个小冲突,同样是红旗飘扬,前者表示的是2级大风,而后者表示的是3级。到底是2级还是3级,学生难以辨别,个人建议教材修改“我们的风速等级”,和“蒲福风力等级表”统一,红旗飘扬表示3级。另外,还可以把风旗微动从1级改为1-2级,更合理。 难点2,观测风向,可以看红旗飘动方向或风向标箭头指向。对学生来说,这两种方法容易混淆,要让学生明白,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而红旗飘动的方向则和风向相反。比如,上图中的红旗表示西风,风向标表示的是东风。 难点3,制作风向标,采用提供的吸管、大头针和纸卡,可以完成制作,但模拟检测时效果不佳,很难达到箭头迎风的情况。网上搜了一些制作风向标的视频和图片,也都是只有形而无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