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三年级上册 《天气》单元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天气》 课题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课时 1核心概念 10.地球系统学习内容及要求 10.1.天气和气候 ②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理解天气预报用语。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实地观察天气现象,知道天气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认识到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科学思维 能对长期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掌握统计与分析的方法。 探究实践 在实地观察中,能用不同方式自制天气日历;在统计与分析过程中,能收集自制的天气日历上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并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 在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中,能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了解并意识到天气的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与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分析、概括天气变化的规律。教学准备 教师:优化课件、四种天气信息的汇总表、学生用统计表、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农事活动资料、二十四节气图。学生:天气日历、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同学们好!我们将要继续探索风的成因。 1.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聚焦 聚焦: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己记录的天气日历] 1.提前在教室布置一些学生的天气日历,课上观摩学习。 提问:你认为张贴的天气日历有什么值得学习的优点?自己的天气日历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预设:有的同学记录信息有缺少,其他同学补充。有的同学还关注到空气质量等其他因素,可以作为补充。) 2. 出示气象学家的天气日历,小组对比学习,讨论。 3. 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整理和总结天气日历呢?(预设:云量、风力、风向、降水量、气温等) 4. 揭示课题: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观摩和研讨同伴的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他人和自己的天气日历的过程中,通过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进一步了解描述天气的几大要素。通过研讨展示学生的前概念,聚集本课研究主题。二、探索 探索:天气情况的统计(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杭州地区8月份的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学生活动手册] 每个小组分发数据材料(杭州地区8月份天气记录表、气温统计图、降水量柱状图) 组内学生分配任务,相互合作,统计整理杭州地区8月的各项天气数据,观察体会其中的变化。 3. 出示活动手册第12页,明确统计要求,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会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并据此做出结论。从不一样的图表中可以获得不同的信息,通过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多方位认识数据、深度思考的能力。三、研讨 研讨:整理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 学生反馈交流:各项天气因素的数据分析。 2. 提问:在我们的记录中,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一种天气最多?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这一个月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气温有什么特点? 3. 提问:经过统计和分析,我们怎样描述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4.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4. 播放图片:四季如春的云南风景、长年炎热的撒哈拉沙漠、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四季分明的杭州 5. 提问:观察这四个地方一年的天气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6. 小结:地球上有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分明,有的地方四季如春,也有的地方常年干旱。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强化学生对描述天气的几大要素的深刻认识,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知道对天气长期的描述为气候。四、拓展 拓展:二十四节气的由来(预设7分钟) [材料准备:二十四节气图] 1. 播放视频:二十四节气歌 2. 分发二十四节气图(每小组一份),教师简单讲解二十四节气来源: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二十四节气于上古时代便确立,是干支历中用以表示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是上古时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寻找天气、气候对生产、生活中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记录我们每天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 )。 A.天气表 B.气温表 C.天气日历 D.时间表 2.下面的天气符号中,表示阴天的是( )。 A. B. C. D. 3.气象服务是北京冬奥会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那么天气预报的大致制作过程是( )。 A.数据收集→天气会商→气象员做出预报→数值天气预报→发布天气预报 B.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C.气象员做出预报→数值天气预报→数据收集→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D.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发布天气预报 4.下列诗句反映了水循环原理的是( )。 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③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冰雹天气一般出现在( )。 A.7月 B.11 月 C.1月 D.3月 二、判断题 6.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天气日历。( ) 7.天气现象可以从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方面描述。( ) 8.一年有24个节气。( ) 9.在进行天气记录时,遇到周末和假期,应停止观察。( ) 10.“大雪飘飘”“阴云密布”都是描述天气的。( )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A 6.√7.√8.√9.×10.√ 在线练习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 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观察信息:云量、降水量、温度、风(风速、风向) 一个地方长期的天气平均状况叫气候。八、课堂反思本周执教的内容是《整理分析我们的天气日历》,然后将气温、降水量、风、云四个天气特征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复习巩固。从测量工具、单位符号、重点概念、等级划分等方面进行复习,主要是学生来回答。 《整理分析我们天气日历》这节课主要通过分析天气日历的数据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了解到我们对天气情况分析后是可以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的。一、聚焦部分。同学们记录天气日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么这些信息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整理分析。由于学生在记录天气日历时,老师的激励不够吧,很多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所以我是查询了历史天气数据带着学生先一起进行记录补充,再来整理和分析这些记录的信息,来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二、探索部分。统计云量。我是先讲述了用画正字来帮助记录的方法,另外阴转多云是归类为多云?阴?其他?为了便于记录,我教学生归为其他的。关于风的统计、气温的统计、降水量的统计,学生可以自主填写记录。 最后我直接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1)这段时间阴天多少天?晴天多少天?多云多少天?其他天气多少天?常见天气是什么?云量多吗? (2)主要刮什么风(风速和风向)?最大的几级风?(3)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变化大吗?(4)出现了几个降水等级?分别几天?降水多吗?其实这个就是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特点,反映的就是这段时间的气候,出示气候的概念。最后看科学书57页,全班齐读24节气歌,进行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