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蜀相》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蜀相》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穿越时空的凝眸,流传千古的哀叹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把握诗歌的情感。2.炼字炼词,解读意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景仰和叹惋之情。3.赏析反衬等手法,把握诗歌的景与情。4.把握英雄本色、家国情怀,传承爱国热诚、奋进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涵咏字句,理解“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
【授课方法】
融入法、讨论法、比较法
【文化积累】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其主要作品有“三吏”“三别”等。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著有《杜工部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1.读书仕游时期:《望岳》。2.长安十年时期:《兵车行》《丽人行》,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3.战乱流离时期:《春望》《北征》和“三吏”“三别”,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杜甫的诗充满了身世之感、家国之思、羁旅之愁。
2、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八句四联,颔颈对仗,偶句押韵,讲究平仄。
3、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
【教学过程】
导入
(问)同学们,你心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人物形象?年仅27岁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和人事各方面进行了分析,把一幅树威定霸的宏图渐次展现在刘备面前,提出要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他一生踏实谦逊,在治蜀中取得的业绩和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忠贞之节以及献身精神,都受到历代称赞和传颂。一千多年来,诸葛孔明被视作封建贤相的典范,名彪青史!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战争频繁,三国鼎立 安史之乱、动乱不安
才情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历代有不少文人赞美过诸葛亮,如李商隐、辛弃疾、陆游等,他们或讴歌诸葛亮超凡的才德,或称颂他的赫赫业绩,或哀惋他壮志未酬的一生。伟大领袖毛泽东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诸葛亮身上可赞美的东西很多,杜甫《蜀相》中的诸葛亮是个怎样的形象?杜甫又为何要塑造这样的诸葛亮呢?
任务1:初读,忆英雄。
律诗讲究“起、承、转、合”,注重平仄和押韵。请大家自由朗诵,并根据课本注释和课件的补充释义,尝试着自行翻译全诗。(请两位学生朗诵诗歌,师指导朗诵)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意象上,“泪”字会是最合适的。
活动:分小组展开讨论交流,人人参与,探求“泪”的意蕴。
第一组:品读“丞相”“寻”“柏森森”三个词的意味。明确:丞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和缅怀之情。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达出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1、实写武侯祠周围环境。“森森”不仅指茂密、繁多,也给人整肃之感。2、渲染气氛。表现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也表达了诗人参拜时内心的崇敬之感。3、象征。柏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可视为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第二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中“自”“空”的妙处?明确:(1)“自”,独自的意思,“空”,徒然、白白地的意思。(释词义)(2)青草翠绿,映照台阶,独自成为春色,却无人光顾;隔叶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却无人倾听,徒然啼鸣。(绘图景)(3)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明手法)(4)一“自”一“空”,渲染了冷清寂寥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英雄长逝遗迹荒芜的伤感惋惜,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析作用)。第三组: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功绩,颈联与下面的对联相比,侧重点有何不同?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明确:这幅写在南阳市卧龙岗中的对联重点写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而颈联刻画出诸葛亮的智谋无双、忠心耿耿、功勋卓著及明君贤臣的惺惺相惜。而杜甫颈联中塑造的诸葛亮的形象在《出师表》中也能找到依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充分体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相遇合之情和诸葛亮对汉室的一片忠心。而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等兴复汉室的策略体现出他的才华和智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表达出的矢志收复中原的抱负都让人赞叹。这篇表奏中诸葛亮分析问题深中肯綮,表意陈事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忧虑国事、尽忠汉室的诚挚之情。
任务2:再读,叹英雄。
杜甫非常仰慕诸葛亮,他曾多次拜谒并创作一系列有关诸葛亮的诗作。那么,杜甫为何多次拜谒诸葛祠并创作一系列有关诸葛亮的诗作?这就需要结合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加以思考。《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请大家尝试着完成下表,比较分析杜甫和诸葛亮,思考他为什么要刻画诸葛亮“蜀相”的形象?
诸葛亮 杜甫
时代 战争频繁,三国鼎立 安史之乱、动乱不安
才情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理想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付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颠沛流离,矢志不渝
结果 出师未捷身先死 壮志未酬鬓已霜
杜甫多次拜谒诸葛祠并作诗,在《蜀相》中又重点强调诸葛亮身上的“天下计”和“老臣心”两大特点,是因为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而诸葛亮做的正是杜甫想做的。此外,安史之乱仍未完全平息,唐王朝仍然处于风雨飘摇中,杜甫仰慕诸葛亮的“贤相”风范。他渴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得遇明君、建功立业,希望国家危难之时能得到如诸葛亮般匡扶天下的贤相,又转而悲叹自己的壮志难酬、人生失意( 敬诸葛亮:诸葛亮可以得遇明主,建功立业。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冀君王用:杜甫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生不逢时,诸葛亮能与刘备的君臣际会,共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自己却被肃宗猜忌,怀才不遇,期待肃宗能重用忠臣能将。感壮志未酬:从武侯祠着笔,追思、仰慕、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慨叹他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又心怀天下的深沉感慨。)尾联“英雄”指什么人?这两句话为何感人肺腑,长使英雄泪满襟?明确:诗中的“英雄”是指所有心系天下却壮志难酬之人。这里的“壮志未酬”,不只是无法实现个人价值的失意,更是无法报效祖国的悲愤。这是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叹,也是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愤;是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也是谭嗣同的“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里的“英雄”更是杜甫自己。早年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却困守长安十年,而后遭遇“安史之乱”,《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尽了他的漂泊流亡。然而一生坎坷的他,却忧国忧民,在茅屋被狂风刮破时,他仍心念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尾联之所以感人肺腑,长使英雄泪满襟,是因为这两句饱含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为国为民肝脑涂地的忠心、殚精竭虑功业未成的遗恨。回顾学过的杜甫诗文,找出关于“泪”的诗句,再次探讨杜甫的泪水为谁为何而流。
(课件展示:《春望》《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的泪,是心系天下民生的泪,是心系国家安危的泪。
我们再来看看《论语》中的这两则语录。
1.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
2.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 ”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士表现出强烈的入世色彩和家国情怀。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舍生取义,又增添了儒士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人物身上体现出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吗?(请生发言)
中国的传说故事中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就有所体现,还有花木兰替父从军……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直传承的儒家精神。
正如闻一多是这样高度评价杜甫: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道光彩就是家国情怀,是骨、是魂!
任务3:三读,赞英雄
较之古代英雄心怀苍生却壮志难酬的悲壮,今之英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事例,谈谈你的看法。(请生发言)
1.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于敏
2.要和乡亲们在一起,把根永远扎在农村大地上。——申纪兰
3.能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孙家栋
4.当初我当兵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李延年
5..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好多都牺牲了,他们才是英雄。——张富清
6.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黄旭华
7.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袁隆平
8.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
明确:今之英雄与古代英雄的共同点是心怀天下、赤诚报国。然而较之古代英雄受限于时代的壮志难酬,今之英雄为时代所造就,成为时代之楷模。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离不开无数仁人志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什么是英雄 我们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一个“大”字,是“大智”“大忠”“大勇”“大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中彰显的就是心怀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这也是儒家的精神追求。当下英雄含义也在与时俱进,更加丰富化平民化。被民族、时代铭记的申纪兰、景海鹏等人是英雄;投身贵州贫困山区助学支教的乡村教育实践者肖诗坚,帮助贫困女孩走出山里的校长张桂梅是英雄;那个在《经典咏流传》舞台上领着山区孩子唱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音乐老师,那个潜伏在自杀群里担任义务劝解员的爸爸,逆行的消防官兵,也是英雄。因此,这些尽一己之力,有担当尽职责,努力生活,给周围人带来正能量,给社会注入温暖动力的人,都可称为英雄。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曾经风靡全国的歌曲《真心英雄》也做了如许回答:平凡人真英雄。作为时代新人,我们应当做个大写的人,心系国家,树立民族复兴的远大抱负,积极投身伟大复兴的光荣事业,人人都能献出一点“智、忠、勇、爱”,那么以荧烛微光,也能增辉日月。
任务4:四读,颂英雄
练笔:课后让学生继续阅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及时代楷模的事迹材料,以“学时代英雄,做有为青年”为主题写一个100字的作文片段。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