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声音》 课题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课时 1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通过声音在空气、桌子、水中的传播实验,知道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科学思维 用例举的方法,分析声音在不同物体的传播本领不同。 探究实践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描述声音传播的特征,并尝试研究声音在更多物体中的传播现象。 态度责任 在实验活动,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 准备 教师:真空抽气装置、鼓纸杯2个、回形针2枚、绳子一根等学生:音叉、学习单、记录单、水槽等教学过程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一、提出问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乐器 1.教师拿出小鼓,敲击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那有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让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简单记录在记录本上。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此活动先让学生回顾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再引导学生去关注声音传播的问题。二、探索实践: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5分钟) (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 材料准备:空气传播声音实验装置 1.出示真空抽气装置 提问: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抽气装置,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抽气装置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 学生活动 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1.提问: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吗? 教师引导:①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②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③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活动,并填写记录 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材料准备:音叉、水槽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 2.实验指导,通过课件出示: (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 (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 (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 (4)将耳朵紧贴水槽外壁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3.汇报交流:你还能听到音叉的声音吗?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 4.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3个活动,实验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到音叉引起的传声运动是怎样运动的。通过水波声波类比,为接下来的研讨做好准备。三、研讨交流,得出共识(预设8分钟) 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3.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四、拓展提高(预设2分 钟) 材料准备:纸杯2个、回形针2枚、绳子一根 1.教师拿出“土电话”并指导学生玩“土电话” 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 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 【设计意图】玩“土电话”研究声音传播是非常好的活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比对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振动。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我们听见声音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B.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发出声音 C.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2.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影响了你的学习或休息,为了减少干扰,下列措施无效的是( )。 A.将门窗打开让空气流通 B.用棉花塞住自己的双耳 C.关紧门窗并盖上棉毯 D.请邻居歌唱时放低音量 3.我们耳朵里的( )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 D.听觉神经 4.声音的传播方向是( )。 A.前后 B.左右 C.四面八方 D上下 5.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 )。 A.气体 B.液体 C.真空 D.固体 判断题 1.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相隔不远的人不能相互通话。( ) 2.站在月球上的两个人可以直接说话。( ) 3.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情况不同。( ) 4.铝箔、棉线、尼龙绳和木制米尺这四种材料的传声效果是一样的。( ) 5.在月球上,人们使用无线电设备可以通话。( ) 参考答案 C 2.A 3.A 4.C 5.C 1. √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掌握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声波能否通过不同的媒介(气体、固体、液体)传到耳中,认识到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因此本课主要有4个课堂活动: 1.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2.证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并对比声音在气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效果。 3.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并感受声波。 4.玩“土电话” 二、课堂反思 几个平行班我采用了两种授课顺序,第一种按教科书顺序,分别验证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最后拓展玩“土电话”。 第二种用“玩土电话”导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学生自然想到棉线。首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验证声音能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 第一种方法,在讨论声音是如何在“土电话”中传播时,有同学提出,“土电话”不只是棉线在传声,还有“听筒”和“话筒”中的空气,以及两个纸杯也参与了传递振动,我觉得很有道理,表扬了孩子。 在第二种授课方式中,有同学提出,不是棉线在振动传声,而是棉线中间的空气振动传播,于是找来一根铁丝,用铁丝代替棉线,再次让学生验证。其实还可以用空心管,验证空气传播振动,反思自己还不能脱离教材限制和教学任务的束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验证,感觉很遗憾。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教。 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时,真空玻璃罩中的闹钟这个实验,因为没有实物操作,我选用了三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采用套材中提供的视频资料,效果直观,节省了教师很多备课时间。二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教学服务系统。 后来发现西沃白板也自带这个模拟实验,从虚拟实验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科学的碰撞,兴奋不已。 强调好实验要保持安静后,验证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音叉在空气中直接敲响时的声音,反而比敲响后放入水里的声音要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我把对比这个环节去掉了,只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和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感受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实验器材 公司确实想的周到,特别是小橡皮圈的准备,解决了很多孩子不会打结的困难。 但穿线还需要技巧,制作“土电话”用了孩子们很多时间,以至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后面的班级,把制作“土电话”改成了玩“土电话”,但总感觉缺少了让孩子动手的机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