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四年级上册 《声音》单元 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声音》 课题 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课时 1
核心 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及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4年级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②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中可以各个方向传播。③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高低和强弱变化是由于振动的变化引起的;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简易装置。④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学会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对橡皮筋、钢尺等发声物体的状态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探究实践 在观察物体发声的活动中,能用简单图画、文字和动作来描述声音的振动状态。 态度责任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 准备 教师:1根长皮筋、1包小米粒
学生:1个塑料尺、1根皮筋、1面鼓、1个音叉、1个透明水槽、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一、旧识导入,引入新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乐器 1.尝试让乐器发出声音。 提问:刚才我们让哪些物体发出了声音? 2.请学生上台表演。 提问:仔细倾听,你发现这个声音是怎么样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利用乐器发出声音,贴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并试着倾听这些声音。
二、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皮筋、钢尺、鼓、观察记录单 1.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 提问:让它们怎样发出声音有助于我们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预设,按压、弹拨等方法) 2.出示活动要求 实验时控制你们的声音大小,不要影响别的小组实验。 注意安全,小心使用,保护好器材。 实验结束将材料放回实验盒。 3.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4.交流发现 (1)提问:我是怎样使尺子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看到了尺子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拨动、敲打 思辨:老师用力按压、弯曲尺子,它发声了吗? (2)提问:我是怎样使皮筋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皮筋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弹、拨 (3)思辨:老师用力拉伸皮筋,它发声了吗? 教师出示大皮筋,请同学上来帮忙,其他同学动手模仿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我是怎样使鼓发出声音的?发出声音时我看到了鼓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敲击 思辨:老师敲击鼓面了,它发声了吗?(教师演示) 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不断的强化物体发出声音时,他们的运动状态是怎么样的?教师在这里关键要解释振动是怎么样的一种运动方式。估计学生会猜测物体发出声音与敲击,或拉动物体有关,那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敲击或拉动物体是给物体施加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施加力后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音叉、水槽、学生记录单 1.出示音叉,教师敲击,引发矛盾。 提问:发声的物体真的都在振动吗?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科学仪器:音叉。 2.分组实验 (1)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看看手指有什么感觉? (2)轻轻的敲击音叉,放入水中,看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3.交流发现 (1)提问:你认为音叉振动是怎样的一种方式?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预设: 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 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通过听音叉声音、看、摸、观察敲击音叉后在水中情况来感受音叉在发出声音时,音叉在振动。并告诉学生,对于一些振动不明显的,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使它明显,进一步强化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概念。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延伸拓展:吹吸管(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吸管 教师表演:用吸管吹奏声音。 提问:这个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小结:吹使试管里空气发生了振动,所以才产生了声音。 【设计意图】前面的课堂中主要是固体的演示,这里出现气体振动也可以产生声音。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声音是由发声体的()而产生的。 A.振动 B.摆动 C.运动 D.跳动 2.人说话时产生的声音主要是由()振动产生的。 A.口腔 B.声带 C.嘴唇 D.牙齿 3.下面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的是()。 A.用力拨动 B.把橡皮筋拉长 C.揉成一团 D.放在地上 4.吹坚笛的时候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在振动。 A.空气 B.竖笛 C.人 D.以上全部 5.锣发出声音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声音就消失,这是因为()。 A手使锣面停止了振动 B.手阻止了空气的振动 C.人手挡住了声音的传播途径 D.手将声音吸收了 二、判断题 1.人说话时,声带在不振动。 2.在教室里拨动橡皮筋能发出声音。 3.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 4.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5.用手轻轻触摸正在发声的物体,能感觉到物体正在振动。 参考答案 1.A 2.B 3.A 4.A 5.A 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本课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聚焦板块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听到有很多学生提到“说话时声带会振动”,因此我把拓展板块的知识讲解和聚焦板块结合在了一起。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 这个活动通过拉伸、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橡皮筋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而且大多数小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没有仔细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这个活动可以提示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上。比如用手触摸音叉,在鼓面洒上细沙或者放一些碎纸屑等方法。但在巡视时我发现,触摸音叉时,部分小组操作不当,会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动。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实验器材 器材:声音盒、橡皮筋、音叉、竖笛、沙子 自备器材:鼓 提供的声音盒、橡皮筋,沙子、竖笛非常实用,使本课实验开展的非常顺利。但是竖笛只有一份,如果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可以给更多学生尝试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