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 《植物》单元 6.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植物》 课题 6.校园里的植物 课时 1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学习内容及要求 1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构成。 5.2地球上存在动 物、 植 物、 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1~2年级 ①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③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特征。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认识到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它们是有生命的。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能区别常见植物的不同外部特征。 探究实践 在实地观察中,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会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态度责任 增进喜爱植物的感情,明白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认识校园常见植物,能观察、描述外部特征。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画出植物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观察,弄清校园里植物的名称及生长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制作植物标签,辅助学生观察。学生:1.每组提供铅笔、橡皮、放大镜;2.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探校园里的植物。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校园中植物的图片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 1.课件出示校园中一种植物的图片,如松树或银杏树。 提问:你认识这种植物吗?它叫什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 2.多角度图片展示植物的特征,包括树冠、茎、叶等结构。 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这个植物有哪些特点? 3.讲述:除了这种植物外,校园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植物。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观察更多的植物吧。揭示课题:校园里的植物(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去介绍植物,激发学生观察和认识校园植物的兴趣。二、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放大镜、铅笔、橡皮、观察记录单 提问:外出观察,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1.外出观察活动前讨论(预设5分钟) (1)外出活动的工具 提问:到校园中认识了解的植物,我们要准备哪些工具帮助我们观察记录呢? (2)外出活动的方法 提问:出去后,如何对一株植物进行观察呢?我们有哪些观察方法? (3)外出活动的注意事项 提问:走出教室,除了要认真观察植物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引导:①小组活动,不乱跑;②注意安全,防受伤;③举手示意,提问题;④爱护植物,不乱拔;⑤观察记录,要记好;⑥听到铃声,快集合。 提问:用什么方法记录呢? 2.外出观察活动(预设20分钟) (1)教师指导,集体观察 教师带学生到事先确定好的一株植物前,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观察。 提问:我们现在确定观察这株植物,我们怎么进行观察,观察什么,它长在哪里,如何记录? 教师引导介绍:先远远地看,描述整株植物的轮廓,简单地画下来,再走近看一看,观察植物的结构,并画图记录。 (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安全区域内自主选择植物进行观察,尽量不同小组间观察不同的植物,从而发现校园植物具有多样性。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的提问,并拍摄各组观察的植物的照片,以备研讨时辅助交流。 【设计意图】在自主观察开始前,引导学生交流观察方法、记录方法及注意事项。在观察活动时,教师随时给予学生指导,方便后续交流汇报。三、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图片、学生记录单 1.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并组织进行交流。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植物,它长在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征? 汇报参考格式:我观察的植物叫……,它生活在……,它的特征是…… (预设: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下来的植物,介绍植物的名称并描述相关植物的特点及生存环境;同时教师展示之前拍下的植物图片,辅助学生交流。) 2.小结:校园中不同的地点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名称,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护植物。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主动交流汇报所观察到的植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植物的特征及生长的地点。四、拓展:观察活动中的新发现(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提问: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吗?有什么新的问题吗? 小结: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继续观察,有问题可以及时找老师解决,保持这一份探索的兴趣,你会有更多收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与疑问,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五、练一练 6.校园里的植物 一、选择题 1.观察校园里的植物时,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 A.采一片树叶做标本 B.拔起来观察植物的根 C.使用放大镜辅助观察 D.放嘴巴偿一下 2.在观察植物时,不会用到的工具是 ( )。 D.放大镜 3.不适合观察植物的地点是 ( )。 A.墙角 B.花坛 C.池塘里 D.花盆 4.( )和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 A.荷花 B.大丽花 C.菊花 D.牵牛花 5.( )是白杨的树干 A. B.C.D. 答案:1.C 2.C 3.C 4.A 5.B 判断题 植物的叶柄有的长,有的短。( ) 要想仔细地观察一棵树,就应该通过看、听、摸、闻,全身心地去体验。( ) 各种植物到了冬季都会掉光叶子。() 植物都生活在土里。( ) 5.植物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伤害它们。( ) 答案:1.√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本课是在学习了前5课内容的基础上,再次走出教室,去观察、记录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也是对本单元的整体回顾。本课一共有2个活动: 1.到校园里去观察、记录植物 2.交流观察到的植物和遇到的新问题 活动材料: 材料:放大镜 自备材料:铅笔、活动手册、植物识别小程序 活动一:到校园去观察植物、记录植物 一年级的孩子走出教室,他们特别兴奋,好在有上一次的经验,孩子们知道外出要小组活动,爱护植物,注意安全,因此还算顺利完成活动。 第一个班我出示校园的一角,让学生说说植物的名称,复习前面的内容后,再讨论外出的注意事项,很费时。导致观察、记录的时间不多。后面的班级教学,为了给学生预留充足的观察时间,导入就简单些,直接和学生一起梳理前面的知识,然后交流外出的注意事项。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记录。如果遇到一些植物无法辨别,可以求助植物识别小程序。 建议:1.课前确定好学生观察的地点,在根据班级分成的小组把观察地点分成几份,确保小组内的同学在固定的地方观察,便于管理。2.学生从教室到走廊集合时,以小组为单位,按位置的序号1号、2号……到6号的顺序到走廊集合,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想站前面发生拥挤的现象。3.对于班上那种特别的孩子,以前我是找2个学生把他看住,这次发现看不住了,对于这样的孩子建议老师随时牵着他的手,以免到处找人。4.课上一定要强调记录 的方式——画简图,整体的图形,不然学生会只画叶子。 活动二:交流观察到的植物 为了让学生在这一环节有话可说,在出教室去观察植物时,就要求学生思考:我观察的植物是······,它生长在······,有什么特点。用这样的语句去思考,在交流的时候学生还是有话可说。 注意:一年级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生分享时要注意他们语言的逻辑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