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 《植物》单元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 《比较和测量》 课题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课时 1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2年级 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科学观念 知道使用标准单位比非标准单位测量得到的数据更准确;认识到使用小立方体组合成的工具,在测量长的物体时会更方便和准确。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对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能选择运用创新的测量标准测量物体 探究实践 在测量活动中能选择标准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当物体特征发生改变时能改进优化测量工具,使用组合标准完成测量。 态度责任 体验计量单位统一后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通过选择小立体作为单位标准物对桌面进行测量,提高测量的效率。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体会到标准单位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方便信息交流。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块橡皮擦(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木棍。学生: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作业本记录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用相同的物体来当测量工具。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上节课班级记录表,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解决疑难,找出问题。 (1)出示多个学生科学作业册中的记录表。 我选择的物体 测量结果 桌子长度 桌子高度 橡皮 7 8个半 小棒 6 7个半 回形针 21 23个半 小立方体 31 34 (2)讨论: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怎么解决?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全班统一使用同一物体作为标准物对我们进行测量。 (板书课题: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2.选择测量的标准物 (出示实物回形针、小木棍、橡皮、小立方体) (1)提问:这些物体,你们组会选择哪个作为我们大家测量的工具,说说选择的理由。 (2)分组讨论。 (3)全班汇报。你们小组选择什么?理由是什么?(要求说出依据) 3.小结:立方体的优缺点 优点 每条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高度; 比较小,减小误差,更为准确。 缺点 只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测量速度较慢; 首尾很难做到真正相连。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作业记录,让学生发现非标准测量带来的问题是测量结果的不一致,无法作为一个通行标准来使用。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标准物进行测量,并初步构建对小立方体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打好伏笔。二、测量活动,实测教室桌面和讲台的长度(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每小组5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等 1.预测桌面的长度 (1)提问:小朋友,如果用小立方体作为测量的工具,你觉得你的课桌桌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个小立方体呢?(提示课桌面长度的起点和终点) (2)学生观察课桌面和小立方体,并将预测填写在到表格中。 2.讨论如何用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度 (1)提问:你打算怎么测量? (2)交流汇报:用一个小立方体依次测量 (3)他的方法有没有不好的地方?(速度慢,首尾连接容易出错) (4)除了这个小朋友的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5)交流汇总:组合小立方体 (6)视频演示制作步骤,分组制作组合立方体。 (视频:用小立方体来测量桌面的长度,准备的材料有:小立方体、透明胶、剪刀、活动记录表。首先我们可以用透明胶,把颜色相同的十个小立方体首尾相连固定在一起;用十个一组,测量能够更方便、读数都能更快捷;像这样,我们的小立方体组合完毕。要注意,在测量时,沿桌子边缘直线进行测量能更准确,一组、两组、三组……依次测量时也要做到首尾相连,最终测得桌子的长度是49个小立方体多一点,49+。为了更准确,这样的测量过程我们要重复做三次哦。) (7)提问:如何测量老师的讲台?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利用替代物测量好桌面的总长度,回到组内再用组合立方体进行测量。 3.小组合作测量桌面和讲台面长度。 (1)提醒:教师观察学生的测量 (2)教师巡视。 4.汇总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老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立方体组合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当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理由再开始测量,活动就变得有意义和价值。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观察记录并适时指导,方便后续交流研讨。三、交流讨论,感受标准量的作用(预设10分钟) 1.集体观察各组数据,并回答问题 提问:桌面的长度是多少?讲台的长度是多少?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测量的讲台面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各组之间的数据很接近,准确度高) 2.为什么大家用了一样的小立方块,课桌面也是一样大,但有的小组的数据还有差距?(因为操作方法上的误差,你发现其他组的人在操作是不是有问题?) 3.讲台的长度和课桌的长度,哪个更长一些?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带来的意义,使得长度可以量化的比较。 4.总结 用相同的物体作为标准物进行测量时,可以更加简单、快捷地比较出被测物体的长短;还利用了十进制的方法进行快速计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班测量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加深对标准测量物优势的认识。同时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些异常数据,让学生感受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操作的科学性,可以通过在桌面用铅笔轻轻划线做标记的方式解决起点的困难。通过小立方体的组合使学生学会十进制的计数方法。四、用小方块测量其他物体 1.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沙发的长度和餐桌的高度。 2.如果我要测量学校跑道一圈的长度和硬币的最外圈的长度,怎么办? 【设计意图】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可以巩固课堂中学习所得。将课堂中习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利用同一物体对身边常见物品展开测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也为今后学习数学中的估算打下基础。五、练一练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一、选择题 1.要测量我们的科学课本,可以利用 ( )来测量 A.小棒 B.橡皮 C.扇子 D.铅笔 选择小立方体作标准物的原因不包括( ) A.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 B.方便粘在一起 C.可以提高测量的速度 D.形状规则 若图中的三个杯子大小相同,可以比较出哪杯水最多吗 () 可以 B.不可以 C.不确定 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是 ( ) 回形针的长度 A.3个 B.3个半 C.4个 D.不确定 讲桌只有一个,我们这么多小组要怎么快速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呢 () A.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轮流测量 B.制作多条与讲桌长度同样长的纸带,各小组测量纸带即可 C.选一个小组为代表进行测量,其他小组等着就行 D.老师测量,学生观察 答案:1.A 2.C 3.A 4.B 5.B 判断题 1.“十进制”对测量没有帮助。( ) 2. 预测只会浪费时间,对测量没有帮助。( ) 3.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 4.一个物体只测量一次就可以了。() 5.测量物体时,把十个小立方体粘起来太麻烦,不如用一个小立方体来测量方便。() ( )答案:1.× 2.× 3.√ 4.× 5.×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七、板书设计八、课堂反思在第4课,学生已经发现使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打不相同,之间没有比较意义,而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时,测量结果可以比较。在本课中将要求学生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体验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测量带给比较的方便。本课有以下活动: 1.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全班测量的工具 2.用小立方体测量桌面的长和宽 活动材料: 材料:小立方体、透明胶布、剪刀、棉线 活动一、选择一种物体作为全班的测量工具 活动方法:教师PPT出示小棒、橡皮、回形针、小立方体,让学生说选择哪一个物体作为全班统一测量的工具,并说出理由。 活动反思:在选择一种物体作为全班的测量工具时,费时太多。在出示四种物体,想引出小立方体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你会选择哪一个作为全班测量的工具?多数学生会说小棒,小棒比较长。也有学生说用橡皮,因为橡皮不容易倒,说小立方体的同学比较少,都有自己的理由。只好再次追问:哪一个会让测量的结果更加准确,也更方便呢?大部分孩子会说小立方体,说到小立方体四条边一样长方便摆放;可以重叠、容易放平,比较小,测量结果误差小!继续追问:正因为小立方体小,可测量桌子的长太麻烦了,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然后顺势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测量桌子的长和宽材料:小立方体、棉线、记号笔、透明胶布活动方法:用透明胶布把10个或者5个小立方体捆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立方体组,用小立方体组去测量代表桌子长和宽的棉线,做好记录。活动反思:1.教材说的是测量讲台的长和课桌的长,我们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一样长,所以我改为测量桌子的长和宽;桌面的四只角是弧形,不方便学生测量,我借用了棉线,这样学生测量的结果误差会小些。2.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足够多的小立方体,一年级学生活动速度慢,他们把多数时间用在捆小立方体上,后面测量的时候比较匆忙。只有少数的小组捆了一个小立方体组,用做记号的方式快速的完成测量。点个赞!后面的班级我都建议采用这样的方法,省时省力。3.在捆小立方体时,多数小组都是10个捆在一起,有少数小组是5个为一组,虽然慢一点,但也能达到快速测量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