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6《做一个测量纸带》(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6《做一个测量纸带》(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 《植物》单元 6.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比较和测量》 课题 6.做一个测量纸带 课时 1
核心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年级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2年级 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知道测量纸带具有方便携带和测量等特点,认识到测量纸带能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理解科学标记能增加测量的准确性。 探究实践 能依照步骤制作完成一条测量纸带,并能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会运用十进制计量进行测量。 态度责任 针对测量中的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能与同学合作完成测量纸带的制作。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按照步骤制作并使用测量纸带。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用测量纸带准确测量物体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立方体一袋
学生:印有10个一组小方格纸的复印纸若干,10个小立方体,无标记的纸带,一把剪刀,固体胶,一支标记笔,活动手册,塑料小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测量纸带。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设立障碍,产生探究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小方块,小桶 1.学生演示:用小立方休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出示塑料小桶:绕着塑料小桶一周有多长?该如何测量呢? 3.小组讨论和汇报。 4.小结:组合后的小立方休因为是直的,不能变形,无法测量圆的长度。选择能变形的物体画上刻度就可以测量了。比如经我们之前的纸带因为它可以弯曲,可以卷起来。 【设计意图】工具的产生和运用就是因为有需求,学生用小立方体测量铅笔长度后,很快发现测量塑料小桶和测量科学书之间不通用的,有差异。进而发现只要测量的工具能变形就可以完成测量,抓住了解决问题的要点,自然会想到用测量纸带。
二、实践操作:制作一个能弯曲的测量纸带并测量(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方格的复印纸若干,无标记的纸带,安全剪刀,固体胶,铅笔,活动手册,塑料桶。 1.认识纸带。 2.操作:用纸带并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做好起点和终点的标记。 3.提问:起点终点是多长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学生交流。 5.方法:把小立方体在纸带上比过去,然后画在纸带上,使纸带成为一个可以测量长度的测量纸带。 (揭示课题) 6.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可以利用的工具和实验材料。 (2)运用图片和视频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粘接时,纸带要直,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7.学生制作测量纸带 (1)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2)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作品,观察分析:这些纸带有什么不同?哪些不合理? 标数:情况A(0-10-20);情况B(0-10-10);情况C(1-10-20) 制作:A.数字标记是在方框中;B.粘贴时有空隙。 (3)讨论:选择哪种合理,说明理由,如何改进? (4)调整,改进。 8.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 (1)测量科学书的长度。 (2)再次测量塑料小桶一圈的长度,将结果记录在作业本表格上。 【设计意图】从规则的到不规则的,学生制作测量纸带经历了一个设计研究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测量工具的演变过程。特别是学生制作的带刻度的纸带没有标“0”刻度,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告诉他“0”表示没有,在设计制作时学生就不会考虑。这也是他对“起点”概念不理解,这种现象是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经过老师辅导修正运用10为单位进行标记,这对十进制大单位记录测量结果来提高效率有了初步认识。
三、流测量的结果(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作业本上的记录单 1.讨论测量数据,分析结果并不一致的原因。 同样大小的塑料小桶,为什么大家的结果不一样? (可能原因:1.纸带重叠区不知道选择哪个数据,造成读数错误。2.数字标示地方影响读数方便。如:10个数字轮回标记:0-10-10;数字写在格子里等,都会带来读数不便。) 2.学生修改自己的测量纸带并重新测量。 3.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立方体的个数;格子之间首尾相连,没有空隙,也不容易歪,比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比较,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工具,可以给测量带来便利。
四、拓展:测量更多的物体(预设2分钟) 1.提问:这节课让你有什么收获?最感兴趣是什么? 2.拓展活动:测量自己的身高、臂展、腰围、头围等长度。知道这些长度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买衣服或帽子时要测量腰围或头围,学生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连结,能激发学生更持久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五、练一练 6.做一个测量纸带 一、选择题 1.想测量图中水缸的一周的长,应选择( )来测量。 曲别针 B.纸带 C.小棒 D.小立方体 2.制作测量纸带时,不需要使用的工具是 ( ) A.胶带 B.放大镜 C.剪刀 D.铅笔 3.关于用纸带测量水桶一周的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测量时纸带要紧贴水桶,不能松,不能斜着围 B.读数时要看纸带的起点和终点 C.纸带的起点必须是零 D.当纸带起点不是零的时候需要做好记号 4.下面在纸带上画的刻度正确的是 ()。 A. B. C. 5.做测量纸带标记起点时错误的做法是( ) A.起点用“0” B.起点用“3” C.起点要标记清楚 D.起点可以不是“0” 答案:1.B 2.B 3.C 4.C 5.B 判断题 1.测量纸带能够弯曲。( ) 2.测量纸带不能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 3.只要有小立方体,就能测出小桶边缘一周的长度。( ) 4.做测量纸带时,每一小格的长度要相同。( ) 5.多测量几次,结果更准确。( ) ( )答案: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认识到用小立方体测量不规则图形或者更大物体的长度的不方便。为解决这一难题,让学生借助小立方体制作一种便携、可弯曲、能测量更大物体、方便计数的工具——测量纸带。本课有以下活动: 1.制作测量纸带 2.使用测量纸带测量 活动材料: 材料:纸带、小立方体、剪刀、透明胶带、塑料桶 活动一、制作测量纸带 材料:纸带或者印有小方格的纸、小立方体、剪刀、透明胶带 活动方法:(可以用2种方法) 1.把10个小立方体捆一起成为小立方体组,借助小立方体组在纸带上画小格子,画好后做上标记。 2.剪下印有小方格的纸条,把小纸条粘贴好,做好标记。 活动反思: 1.第一个班让学生借助小立方体组在纸带上画小格子,画好后,做上标记,测量纸带就做好了。这种方法学生积极性很高,不足点是画的格子不标准,导致测量有误差,也强化不了“首位相连”的意识。 2.后面的班级,我用了活动手册后面带有小方格的测量纸带,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印有格子的纸做成一个测量纸带?然后看视频,了解制作测量纸带的方法,再强调首尾相连。每个小组有6名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带有小方格的纸带,课上每个学生都做一个测量纸带不现实,就要求每个小组做一个测量纸带。巡视时发现还是有学生没按要求活动,导致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纸带的制作。 3.活动前,虽然强调了要首尾相连,巡视时发现有同学没有做到首尾相连,需要老师指导。 活动二、使用测量纸带测量 材料:测量纸带、小桶、科学书 活动方法:用学生制作的测量纸带测量小桶桶口一圈的长度,测量科学书的长和宽 活动反思: 1.测量桶口一圈的长度时,学生容易去测量桶身一圈的长度,需要老师强调。 2.测量科学书的长和宽时,孩子们都能熟练的完成测量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