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2《起点和终点》(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2-2《起点和终点》(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 《植物》单元 2.起点和终点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比较和测量》 课题 2.起点和终点 课时 1
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2年级 ①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 、 上下、 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12.3 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2年级 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 科学思维 知道精准的测量可以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通过两两比较、组间比较的方法,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 探究实践 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态度责任 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将青蛙跳远的距离迁移到纸带上,初步感知位置的变化是可以记录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两只可吸在黑板上的纸蛙或塑料蛙。
学生:每组两只纸蛙或塑料蛙、两把剪刀、两卷纸带、两根塑料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学习比较与测量的方法。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真实情境导入:谁跳得远(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视频 1.请教室中两位比赛立定跳远,看看谁跳得远? 2.课件播放视频,这三位同学立定跳远谁跳得远?(学生从不同起点跳远) 3.交流讨论,初步确立需要起点一致。 【设计意图】先前测一下,学生对于比赛会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即是否需要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从而了解学生生活经验感受的丰富程度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情况。
二、分析问题,解决起点(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两只塑料蛙 1.玩青蛙5分钟,要求能让青蛙跳起来,还要想办法让青蛙跳得远。 2.学生自主练习青蛙跳远。 3.交流怎么玩,并如何跳得远。 4.组内青蛙跳远比赛。 (1)讲述:小组内青蛙跳远比赛,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学生组内活动。教师巡视,及时拍照,与学生交流:哪只青蛙跳得远?凭什么说这只青蛙跳得远? 5.组内评价谁的青蛙跳得远,并说说依据。 (1)提问:你们小组哪只青蛙跳得远?是怎么比的? (2)学生交流汇报。 6.活动小结:让两只青蛙比赛,都是先确定了两只青蛙在同一条起点线,谁离起点线更远,就说明谁跳得更远,我看到有小朋友为了得第一名,跳好后趁别人不注意,把青蛙移了一下,你们觉得对吗?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比赛前先让学生玩,就是为了解决技能问题,因为不是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强。练习也为了让学生掌握方法,为跳得远做准备。因为没有起点,学生会争执。所以当矛盾出现后,就为规则建立打开了门。同时每个小组准备2只青蛙,也是为了排除干扰因素。
三、深入比赛,解决终点(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两条纸带,剪刀,两根塑料棒 1.用塑料棒摆出起点和终点,纸带表示青蛙跳的距离。 (1)提问:全班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呢?重新跳一次,确定小组中的冠军。(注意提醒孩子青蛙的落点别移动) (2)学生组内活动。 (3)研讨:如何记录展示冠军蛙的距离 (教师提示:想办法把青蛙跳的远近记录下来。) 2.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小青蛙跳出去之后落下的位置,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终点。 演示:如何画终点 课件展示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明确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表示青蛙跳远的距离;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并通过分析不同青蛙落地后的图片,引导学生正确标记终点。 3.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提问:各组的冠亚军青蛙跳的距离如何在黑板展示? (2)学生讨论并介绍。 (3)小结:在纸带上标出青蛙的起跳点和终点,然后用剪刀去除两头,中间就是跳的距离,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比较。 (4)演示:剪纸带 (5)小组活动: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更远。 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比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 4.利用各小组最远的纸带评选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1)教师提问:比一比,谁的青蛙是全班跳得最远的? (2)学生思考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组间、全班的青蛙跳远比赛,逐步从比较演变成测量,初步尝试用熟悉的材料来测量自己的小青蛙跳的距离,通过多次测量不断明晰公平的比较需要统一的起点。
四、拓展活动(预设2分钟) 1.看做纸青蛙的视频,回家制作。 2.用纸带测出纸青蛙跳的距离。 3.思考:怎么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只青蛙跳了多远? 【设计意图】让孩子带着家长参与到学习中,就是为了提高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感觉自己学习了科学后一下子变得很厉害,让孩子有成就感。
五、练一练 2.起点和终点 一、选择题 1.比较距离时,不需要标出 () A.起点 B.终点 C.中点 D.不确定 2.关于跳远比赛,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 A.起点和终点都相同 B.起点应相同,终点可以不同 C.起点可以不同,终点应相同 D.以上说法都不对 关于跳远比赛的成绩,正确的说法是 () A.只能跳一次 B.可以跳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成绩 C.可以跳三次,取最好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D.可以跳三次,取最差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4.在比赛纸蛙跳远时,我们不会用到什么工具 ( ) D. 5.下图中的三只纸蛙,哪只跳得最远 A.1号 B.2号 C.3号 答案:1.C 2.B 3.C 4.C 5.B 判断题 用在纸带上画线做标记来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能很好地表示出纸蛙跳远的结果,便于我们进行展示和比较。( ) 纸蛙跳多次太麻烦,跳一次的距离就能代表比赛的结果( ) 让纸蛙重复跳三次,选出跳得最远的一次作为最后的成绩更公平。( ) 为了保证公平,举行跳远比赛时,必须保证从同一条起跳线起跳。( ) 比较距离时,只标出起点就可以。( ) 答案:1.√ 2.× 3.√ 4.√ 5.×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明白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起点和终点有初步的意识,在生活中也有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本课有以下2个活动: 1.小组内比赛青蛙跳远,选出冠军青蛙 2.全班比赛哪组的青蛙跳的最远 活动材料: 材料:塑料青蛙、纸袋、剪刀、蜡笔、手工折纸 材料准备的特别充分,可以选用卡纸折纸蛙,也可以用准备好的塑料青蛙,本课我选用了塑料青蛙。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我采用的游戏导入:找2位同学到讲台前比赛跳远,赛前不强调要同一起跳线,让其余学生观察,谁跳的远? 注意:活动中会出现以下现象:2名学生在同一条起点线上起跳,这时问其余学生谁跳的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会说出理由,他们有的会说离起跳线最远的那个跳的远一些,这样很好的进行起点和终点的教学,明白如何确定起点和终点。这样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到要比赛谁跳的远,要在同一起点的重要性,这时老师可以加入比赛,不在同一起点起跳,比另2名学生要远,这时再次追问:谁跳的远?这时有的学生会说老师跳的远,因为超过了前2名同学;也有同学说老师“作弊”了,没有在同一线上起跳,不公平。这样要想公平公正的比赛,同一起点起跳很重要。 00:09 二、探索 活动一:各小组内比赛,选出跳远冠军青蛙 1.视频播放指导学生如何让青蛙跳起来 2.追问,如何知道青蛙跳了多远?这时尽量让学生说,他们会说到很多活动的注意事项,老师再指导学生纸袋的用法,最后用PPT呈现活动步骤。小组活动选出组内的冠军青蛙,分享,你是怎么知道青蛙跳的远近 得出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远的距离。 注意:1.青蛙终点的确定可以用PPT呈现多种青蛙跳跃后的多种形态,让学生去确定终点,可以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出现偏差。 2.纸带测量时提醒学生纸带的一端对准起点线。 活动二:全班青蛙跳远比赛 通过活动一学生已经明白了如何去比较青蛙跳的远近,选出组内冠军青蛙,这时再让各小组组长、操作员带领自己组内的冠军青蛙到讲台前比赛,这时台下的学生看不清楚比赛的场面,可以用投屏的方式现场直播,选出班级冠军青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