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2-2《不同材料的餐具》(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秋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2-2《不同材料的餐具》(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教科版 二年级上册 《材料》单元 2. 不同材料的餐具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材料》 课题 不同材料的餐具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及要求 1.1 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1~2年级 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剪刀分类。②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通过实际做不同类型的书,进一步了解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初步建立“材料”与“功能”的联系。 科学思维 用比较的方法,区别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 探究实践 运用多种感官、借助简单工具观察材料的特性并思考适合相应材料的书写工具以及装订方法。 态度责任 通过做书,感受到用材料做某种物品时,需要考虑其优缺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改进物品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在做书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材料的特点。
教学 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课前对书的历史做好了解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片、毛笔、墨水、木棒、细绳、订书机、记录单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探索不同材料的餐具。
一、初步了解书的历史(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课件出示骆宾王的《咏鹅》,学生朗读。 提问:《咏鹅》大家非常熟悉,这首古诗是一千多年前写的,它是怎么流传的现在的? (预设:通过书籍保存流传到现在) 2.观察自己身边的书,讨论并出示课题:书的历史(板书)。 提问:书大家都很熟悉,古时候的书也是这样的吗?你知道人类曾经用什么材料呢? 3.微课:了解书的演变史。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古诗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知道人类曾经用什么材料呢?将研究主题聚焦到材料上。
二、用不同的材料做书(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纸张、泥板、竹片、毛笔、墨水、木棒、细绳、订书机、记录单 1.出示微课:了解书的演变史。 提问:在刚才的视频中你看到哪些材料用来做书呢? (预设:龟壳、竹简、泥板、丝绸等) 2.体验用不同的笔在三种材料上写字。 (1)讲述: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了解到,古人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书,接下去我们模仿古人来体验在不同的材料上书写的感受。 (2)出示三种材料:陶泥板、竹片、纸及三种书写工具:木棒、毛笔、铅笔,提问:要用这三种书写工具在这三种材料上书写,你会怎么选择? (3)反馈交流,出示活动要求:在不同的材料上写自己的姓名,体验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并在小组内交流。 (4)学生体验用三种不同的工具在三种材料上书写,记录活动感受。 (5)交流反馈 (预设:在泥土板上写的字很容易模糊、在竹片上写字要等墨汁干等) 3.做一本简易的书。 (1)将这三种材料装订成册。 提问:同学们让我们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那么这三种材料该怎样装订成册呢? (预设:泥板可以在上面打洞;竹片可以用绳子串起来;纸可以用订书机) (2)学生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并记录活动感受。 要求: ①泥板书的制作:两块橡皮泥板刻好字后,将橡皮泥板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②竹片书的制作:用绳子系在竹简上,每一片竹简系一个扣,上端和下端分别绑上绳子做两端的固定。 ③纸书的制作:将纸摆放整齐,用订书器装订,一般装订两到三个钉,注意装订的时候要对齐。 (3)交流活动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在陶泥、竹片、纸等不同材料上书写、装订成书的过程,感受、模仿从古至今人类在书籍制作过程中的方法和变化。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特点。
三、三种材料的优缺点(预设8分钟) 1.全班反馈三种材料的优缺点。 提问:刚才我们用这三种材料进行了书写,并且进行了装订,这三种材料有什么优缺 点? 学生根据体验和活动记录,交流反馈三种材料的优缺点。(包括:制作难易程度、保存情况、携带情况、使用情况、获取材料难易程度,预设让孩子们发现不同的书都会有其优缺点。) 2.研讨:哪种材料最适合做书? (1)提问:每种材料各有优缺点,你们认为哪种材料最适合用来做书? (预设:从便于书写、阅读、携带等方面分析,从而得出纸质书最为合适。) (2)出示造纸术资料。 3.做书材料变化的启示。 提问:这节课我们经历了书的发展,从做书的材料的变化,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预设:做书的材料不断改进、书越来越轻便、书写更便捷等)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进一步加深三种材料的优缺点。体会到制作材料及其技术的不断改进,认识到要全面地考虑材料的优缺点,才能使设计的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说明理由,训练学生有理有据说明想法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证据证明的实证意识。
四、书的发展(预设3分钟) 1.出示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图片 (1)提问:现在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电子书进行阅读,你觉得未来的书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保护视力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畅想,在谈论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材料是会不断变化的,材料的变化与自己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
五、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小萱过生日想要一套轻便、颜色鲜艳的漂亮餐具,爸爸会给她买( )制成的餐具。 A.金属 B.木头 C.塑料 D.玻璃 2.梓轩的妹妹刚刚学习使用餐具,妈妈想选择不容易被摔碎的碗,她不能选择( )。 A.金属碗 B.木碗 C.瓷碗 D.塑料碗 3.请根据以下线索,判断盒子里的餐具是( )。 (1)、它摸起来很光滑。(2)、敲击它时声音较沉闷 (3)、它的颜色较鲜艳。(4)、掂一掂它的质量较轻 A.木头 B.陶瓷 C.塑料 D.玻璃 4.用下列材料制成的餐具表面最粗糙的是( )。 A.木头 B.陶瓷 C.塑料 D.玻璃 5.用下列材料制成的餐具易碎的是( )。 A.木头 B.陶瓷 C.金属 D.塑料 二、判断题 1.我们可以用手掂一掂餐具的轻重。( ) 2.为了更清楚地听声音,我们可以用力敲击餐具。( ) 3.木碗没有味道。( ) 4.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 5.瓷勺、铁勺、塑料勺,击时塑料勺发出的声音最清脆。( )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B 1. √ 2. × 3. × 4. √ 5. ×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八、课堂反思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观察4种典型材料的特点,明白每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以及同种物品可以由不同的材料组成。 本课有以下活动: 1.观察材料的特点 2.“神秘的盒子”的游戏 活动材料: 1.材料:金属碗和金属勺、陶瓷碗和陶瓷勺、木碗和木勺、塑料碗和塑料勺 2.自备材料:盒子 活动一:餐具对对碰 活动方法:拿出准备好的材料,小组给餐具配对,全班交流配对的理由。 活动反思: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前概念把餐具配对。开始我准备了蓝色的塑料碗和黄色的勺子,教学第一个班,发现这活动对他们太简单了。于是又把蓝色的塑料碗换成白色,增加难度。后面的班级就有学生被难住了,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成功配对。 活动二:观察不同材料餐具的特点 对材料特点的观察是本课的核心活动,也是费时最多的环节。 活动方法: 1.全班交流观察实验方法,明白用眼、手、鼻、耳等方法观察四种材料的特点,知道一种材料可以有多种方法观察。 2.学生完成观察活动并在活动手册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 活动反思: 1.二年级学生还不能独立设计观察实验方法,所以活动前我带领他们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孩子们大都能说出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听等方法以及要观察的内容。教学时,发现孩子们虽然能说出来,但在观察记录时多数孩子只用一种方法观察材料的一个特点。后面的班级在交流方法后我会强调不仅要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材料,还要一种方法去观察材料不同的特点。 2.巡视时发现有的孩子用同一种方法观察了同一种材料的不同特点,但没有记录,需要提醒学生补上。 3.交流时发现,用手观察时,学生会说比较轻或者比较重。轻和重是要对比观察才能得出,要追问学生: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活动三:神秘盒子的游戏 活动方法: 1.准备一个装有餐具的盒子,找一个学生上台先观察,知道是什么材料的餐具。 2.台下的学生只能描述物品或材料的特点进行提问,台上的学生只回答是或者不是,其余学生根据台上学生的回答猜出是什么材料的餐具。 活动反思: 1.教材准备的盒子是封闭的,我在准备材料时,在盒子的正面挖了一个圆孔,让台上的学生用手摸、掂的方式先猜出盒子里是什么材料的餐具,3轮没猜对就可以用看等其他方法观察,这样加大了游戏难度。 2.玩游戏时,第一轮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玩,后面找学生上台玩。学生特别喜欢这个游戏,下课了还兴趣盎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